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2-01-01李佳怡
文 霜 李 圆 李佳怡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雅安 625000)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正当其时
(一)时代召唤与建设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这样寄语广大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政教育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加强思政教育,对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复杂、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期,不偏离航向,承担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
(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政教育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对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至关重要。
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指导,要求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将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要求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导和遵循[1]。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规定,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诉求,严重限制了我国学校人才培养的进程,新课程改革是响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深化教学、提升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方法的主要途径[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应顺应新课改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提升思政教育的灵活性、有效性、趣味性、多样性。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正当其时,但如今高校思政教育仍然面临种种困境,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思政教育方式老化与僵化、思政教育影响有限等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一一阐述。
二、当前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根据非正式统计,高校学生的网络普及率接近100%[3]。互联网已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生动形象、形式多样,但是,互联网准入门槛低,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个人操作容易,成本低,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并快速传播,易误导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尽管现阶段国家已经采取相关措施对互联网建设进行规范,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庞大、监管技术有待提高等问题,仍然有许多“漏网之鱼”,或者说很多不符合规范的信息以更加隐匿的方式藏身。教师要从青少年入手,以思政教育为阵地,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辨别能力,锻炼其自发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就显得很有必要。
此外,我国借助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时间短,经验不足,仍处于探索阶段,形式少,内容生硬,吸引力有限,影响力不足;同时,部分官媒存在对内容审查不严谨的情况,其行径损害了官媒的公信力,更削弱了自身的影响力,使青少年对其权威存疑。
(二)传统思政教育方式老化与僵化
思政教育具有严肃性,内容枯燥,对教师的讲授技巧、教育内容的处理均有较高要求,课程本身难度较高。过去主要教学方式为“填鸭式”教育,优点在于性价比高,但已不适应学生的特点。但现阶段,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沿袭了这章做法,而当前大学生以“00后”为主,“0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对思政教育有抵触心理,这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5]。将思政教育内容视频化处理可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但缺乏高质量教学视频。以红色资源为例,我国红色资源丰富感人,革命精神代代相承。以革命、抗战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众多,但缺乏优秀作品,大量劣质作品充斥市场,对红色文化作品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在此情况下,思政教育内容主要为理论知识传授,教师讲解难,学生理解难。
传统的思政教育也有实践的成分,但是这种实践过于流于表面,许多高校所谓的思政实践课名存实亡或者没有发挥实际效用。偏重于灌输式教育的教师似乎没有意识到实践课时的重要性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现阶段的实践更多的是教师让学生选择一本思政方向的书进行阅读然后写下观后感,或者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撰写论文。这种方式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显然没有发挥实践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收获的其实并不多,而这种“实践”的方式也不算吸引人,很多学生选择做知识的“裁缝”,在网上随便查找一点资料,敷衍了事。
(三)思政教育影响有限
现阶段,我国思政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课堂层面,效果甚微。对学生而言,课堂时间短,内容少,加上思政内容本就深奥枯燥,学生很容易兴致缺缺,理解浅薄或者片面,消化不良的情况比比皆是。思政课实践课时的名存实亡也让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很多高校仅将思政教育当作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来对待,而忽略了打造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思政教育的应试化也让学生学会投机取巧,许多学生借助题库,归纳总结老师出题规律,于是他们本末倒置,常常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过于注重期末考试的范围与重点,期末考试一过,学生本就不牢固的思政知识便立刻被抛到九霄云外。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干扰了思政教育。多方面因素使得部分高校出现了专业拔尖但思想不过关、分高思想不高的“人才”。在此前提下,加强对学生骨干的理想信念的培养,从第二课堂入手创建思政兴趣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设思政栏目、开展系列高质量思政讲座、举办思政主题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从而建设校园思政文化就显得必不可少,高校思政教育还大有可为。高校思政教育绝不能片面化地停留在课堂,而应该润物细无声,让大学生将思政教育的正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关乎我国的航向,当现今它面临诸多困境,有关责任主体必须采取相关措施,适应时代发展,不负时代使命。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素养。除了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承担思政教学,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对外界保持高度的敏感,深刻洞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自身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如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围绕时事焦点,给出辩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作用,多思多想,最后总结升华,将其与理论知识有效衔接起来。教师的这种教学不再局限于理论的讲解,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与消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其与当下学生了解的热点结合起来,有效消除了学生对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的抵触和排斥心理。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并提供多种方式与渠道帮助教师提升素养。如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政治学习,了解形势政策,并交流教学经验;再如,开展思政讲课比赛,鼓励教师设计属于自己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案。
(二)植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遗产,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宝库。其中的红色文化更是蕴含着先进文化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革命精神和先进思想品质的体现[1]。其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思想、实践认知等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契合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然而,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流于形式,没有根植。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索。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熟悉和了解红色文化和历史,能将知识很好地与课堂衔接,如在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可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例,《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的正确认知,同时指导了抗日战争。教师可以以此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了解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从而既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引导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校园广播站开辟红色文化栏目,开展系列化、体系化的思政教育讲堂,组织“红色文化我传承”海报、H5比赛,合理发挥第二课堂的立德树人作用。最后,思政教育还可以依托当地、本校或者学生家乡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深挖当地、本校及自身家乡的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
(三)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改进教学方式
现阶段,人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更喜欢、信任乃至依赖互联网。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应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改进教学方式。但思政教育与网络平台相结合,从来都不是或者说局限于让学生观看慕课。高校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去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第一,课堂改变教师一味讲课模式,可将其与播放相关视频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建设校园新媒体,依靠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第三,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强国等回顾历史,了解时政,关心热点。第四,借助网络平台推出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如近期教育部推出的“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四)发挥实践重要作用,拓宽学生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6]。”
因此,思政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本上,也不能局限于校园内。应注重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拓展视野。具体做法可以是鼓励学生组成调研团,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社会实践;也可以是鼓励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面向服务对象,自觉主动地融入自己的思政所学,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刻认识所学;还可以鼓励学生依据一定的史实,围绕人物或事件,对红色文化进行再创造,如将革命英烈刘胡兰的故事改编成舞台剧,展示在学校的晚会上等。
四、结束语
时代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思想与学业双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