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数学教学的研究
2022-01-01陶源泉
陶源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及相关概念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辅助教育教学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根据时代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次讲话精神推动了高校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以及改进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和理念。结合“互联网+”概念完成高校课程的全方位改革,高校数学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同时,在提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一名高校数学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贯彻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之间与“课程思政”的完美结合,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1]。
一、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普通高校的数学教学中,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帮助学会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基础课中的数学,实现知识的实践与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只不过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一方面,人们渐渐忽略了后者;另一方面,在当今的高校数学教学中,由于当今时代各种信息量“爆炸”,学生已经有了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出现了偏差,受到了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政教育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扭转学生偏差的目标和人格,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德才兼备之人。
那么“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应用就顺应了当今教育的发展潮流,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在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面对数学中的难题时,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和良好的受挫意识;比如,计算中的一些难解公式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比如通过得知一些数学家的成就,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教育新形势下,在数学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是教育现代化之必要。
二、高校数学课堂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与数学文化的互相结合——从数学史数学文化挖掘。
首先,“课程思政”属于一种教学形式,并不是专门的一类课程。所以“课程思政”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绝对不是单纯的思政理论呈现在课堂上。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课程思政”与数学史及数学文化充分结合起来,使“课程思政”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数学文化,并分别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相应的教育思想。比如,在高校的数学课程中学习微积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延伸出微积分的发展史,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使数学课程内容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数学史及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让学生树立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科特点将思想教育充分融入学科教学中,进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包含的范围相当广,并不只是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而是包含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宏观思想,是对学生的未来以及人生起到积极影响的思想教育。
三、“互联网+”下数学类课程思政融入实践及实效
(一)“互联网+”下数学类课程思政融入的具体实践
1.确定数学类“课程思政”切入点
在数学类“课程思政”建设中,确定它们的思政切入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数学中的每一节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政治思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比如,针对相应的知识点内容,在课程中适宜地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科学家艰苦学习、刻苦攻关的事迹,穿插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我国各学科前沿的科研信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前世今生时,可以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看待科学发展,引导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产生探究心理;在给出复数定义与计算方法时,与实分析相对比,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解释实数域与复数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哲学思想;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和“高等数学”课程中讲解极限与连续定义时,培养学生以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学生自身实际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针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涉及的柯西积分公式和高等数学中的阿贝尔定理,可以引导学生注重个体对整体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影响和带动时代的发展;讲解“高等数学”中傅里叶级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的傅里叶和拉普拉斯变换的理论时,联系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深入分析这两种变换对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介绍我国在这方面近十几年里取得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在“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课上,可以列举近几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这些理论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数学家以及海外华人在这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奋进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要确定数学类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进而将“课程思政”与数学教学完美融合[3][4]。
2.数学类“课程思政”的策略与评价
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学类课程的实际教学可分为“两阶段两过程”。“两阶段”分为制定教学目标阶段和实施目标的教学策略与评价阶段;“两过程”主要体现在线上与线下两个教学过程。
在制定教学目标阶段,教师要确定好教育目标和预期成效,并相应给出每堂课的任务点,选择合适的思政内容做好预案。这样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了解任务点,并带着相应的课程任务去课程平台上做课程预习,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在实施目标的教学策略与评价阶段,教师要根据课前计划,利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思政的切入点与知识点相结合,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类比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辅之以智慧树、MOOC等线上教学平台,借助微信、QQ等互联网手段进行教学探究;在线下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精讲多练,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多媒体的应用,通过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课件,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团队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5]。
利用这些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媒体平台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课程评价要突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借助学习平台的统计数据反馈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提升状况,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思政教育与科学问题、社会问题以及课程知识点要进行无缝衔接,使教学过程不显突兀,将思政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3.数学类“课程思政”的课后巩固
“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所以,“课程思政”不仅表现在课堂中,而是要体现在学生的方方面面。
除了做好课程中对学生的正向指导,课下也要做好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课程思政”的深入。
比如,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线上课程的自主预习,这是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重要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课下的学习中体现“课程思政”,比如,制作相应的教学习题进行课上巩固,制作相应的课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也能保证“课程思政”深入学生学习的周围,进而起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
(二)“互联网+”下数学类课程思政融入的实效
1.整体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美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工具进行相关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课上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教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课堂不仅丰富多彩,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升[6]。
2.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待提升
将“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但是在“互联网+”教学背景下,部分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新型教学工具使用不熟悉,导致“课程思政”不能很好地深入学生心中。并且,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现象,课堂中注重讲授,针对“课程思政”亦是如此,学生并没有太多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进而导致“课程思政”没有产出一定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后巩固方面,总是将知识点堆在一起,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课程缺乏创意,课后巩固缺乏针对,学习效果不好,学生也没有养成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在高校数学课堂中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挖掘数学课程中蕴藏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将“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进而在教学中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而在互联网渗入各行各业并发挥巨大作用的当下,教育行业同样要利用好“互联网+”概念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尤其是高校数学教师,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思政内容资料库,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顺应时代而动,在高校数学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建立更为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实践,帮助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突显“课程思政”在“互联网+”背景下在育人方面的巨大作用。希望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贯彻到教学中,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