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业集群的空间发展模式分析
2022-01-01颜秉秋
颜秉秋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 100068)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多元,演艺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演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演艺产业集群是演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之初一般经历了自然集聚、开发集聚、规划集聚等多种形式,是演艺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本研究认为演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特殊的演进规律,与城市社会文化与经济特点密切相关,全方位地展现了城市文化特色。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演艺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国外有很多成熟的演艺集群,如伦敦的西区、纽约的百老汇区等等。与之相比,我国的演艺产业市场不成熟,产业化不足,演艺集群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有很大差距[1][2]。因此,本文拟从演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出发,通过定量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演艺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以及未来演艺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并以合理的资源配置为导向,为我国演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一、最初的以文化资源集聚为核心的集群模式
演艺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最大的差异在于,演艺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文化集聚现象,并以文化资源为主要动力的集聚模式。它以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将剧院、艺术家等创意阶层集聚在一起,通过创意、创新为纽带,共同进行演艺产业经济活动。进而又吸引更多文化资源向区域集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以文化资源集聚为核心的集群模式。此时,区域内的重要企业、核心剧院、著名的艺术家等都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地方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的导向政策、城市更新政策引导其他资源向此集中,如建设更多的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等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及艺术家交流场所,主要用来强化文化艺术的交流。在空间维度上,集群内部的企业分布相对集中,集聚度较高,形成区域的聚集中心[3]。
二、第二阶段的以文化资源集聚为核心的集群模式
在政策引导、文化吸引和艺术人才集中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多的艺术人才和艺术企业向产业集群集中,形成第二阶段的以文化资源集聚为核心的集群模式。演艺产业集群内,演员将艺术表演、现场舞台艺术品展现给观众的过程。演出经纪在演出市场上,从事文艺演出经纪活动,为表演者与观众提供的中介服务。各大剧场有序运营,并积极加入保利院线、中演院线等演出院线,具有市场化、产业化特点。随着演出市场的发展,演出票务发展壮大(如大麦网、永乐票务等),并竞相向上游拓展内容资源,或向下布局渠道、运营剧院等。除此之外,演艺行业吸引了各路资本介入了演艺产业的各个环节,文化投资企业向演艺集群集聚。其他辅助产业如广告策划、艺术培训、衍生品生产等也成为演艺产业的重要力量,从而实现演艺产业链的延伸和规模化经营[4]。空间上,企业继续在集群内部集中,并由集聚中心向外、沿道路两侧分布,形成区域的集聚发展轴。区域内商业休闲、文化体验、商务服务、培育培训等辅助活动空间扩展,并与核心空间形成互动式的开放街区。演艺集群的文化景观更加突出演艺的特色,逐渐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
三、以文化社区集聚为核心的集群模式
各国演艺产业发展经验指出,在演艺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门槛值或临界点。集群内的产业要素若能相互衬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一旦跨越临界点,集群就能够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否则将需要外来的资金输入以维持经营[5]。因此,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长期作用下,演艺产业要素不断集中,演艺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并越过发展的临界点。至此,演艺企业将在集群内分布开来,整个地区形成演艺产业核心区、辐射源,演艺产业由此集群向外扩散,演艺集群外围也将集聚类似的剧场、企业、从业人员。类似于伦敦西区,形成了海马克特街和沙福兹伯里街两个街区的戏剧产业核心区与伦敦西区外围的边缘扩散区。百老汇则形成了百老汇剧院—外百老汇剧院—外外百老汇小剧场的中心外围模式。这种独特的演艺空间集聚将形成城市特定的文化象征、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市民重要的演艺消费地、游客不可缺少的观演旅游目的地。演艺将在空间上融入城市社区生活,草根阶层的文化活动受到鼓励,与本地居民密切相关的演艺文化设施得到建设。由此,激发了民间艺术创意活动,带动了草根艺术、平民演艺、实验剧目等更加丰富的、多元的、多层次的演艺产品出现,形成了地区艺术文化活动、艺术休闲娱乐的源动力,最终构建了完整的演艺产业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持久的经济活力。地方特色文化的符号化、创意化、产业化与商圈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化社区的形成。因此,空间上,演艺产业集群内部的艺术表演空间、信息交流空间、商业商务空间、娱乐休闲空间、培训教育空间、生活居住空间等空间秩序逐渐优化、空间功能日益完善、特色日渐突出,形成最后阶段的以文化社区集聚为核心的集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