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引领课程思政的机制研究
2022-01-01马亚莉
高 亮 马亚莉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经之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了高校的教育水平,也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但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交融与碰撞,给高校立德树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党组织,如何在引领课程思政建设中探索新机制,从而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成为当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引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2]。”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平台上,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显现。合作办学中的学生在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着中外文化的碰撞,思想意识中难免会有对中外文化此消彼长的权衡认识,在大学生尚不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突显其急迫性和重要性。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力量无法把思政教育全方位的贯彻执行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只有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坚持顶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才能有效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建工作,加快培养一批优秀涉外办学管理人才[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合作办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引领课程思政的挑战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课程思政的问题表现为:肯定专业与思政结合但缺乏科学体系设计;肯定思政元素进课堂但教学实施没有贯穿全过程;肯定教师思政觉悟但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肯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效但课程思政激励机制不足;肯定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积极性高但条件保障不健全等。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实施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原因,这些原因是基层党组织引领课程思政所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些挑战,课程思政才能突破眼前的困境,才能达到《教育规划纲要》和《指导纲要》的双重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国际化人才。
(一)合作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党领导高校是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管理决策权由理事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掌握[4]。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基层党组织面临“全面领导”办学方向的挑战,既要保证合作办学健康有活力地发展,也要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
(二)教学资源引进带来的挑战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优质资源包括引进的国际化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先进的教学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课程往往由中外教师合作教授。为保证合作办学质量,中方教师往往拥有海外求学经历或是工作经历,能够用外语上课。无论是中方教师,还是外籍教师,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给课程思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基层党组织在教师入职考核以及日常教学监管上严格把关以及正确引导。
(三)中西文化冲击带来的挑战
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同时接受者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能使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鼓励学生接受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持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只从教学手段上探讨课程思政是远远不够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恰当融合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在学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困惑或是偏激的时候给予及时引导,并在顶层设计上考虑课程思政过程的可行性和效果。让学生在接受国际先进教育的同时,时刻坚持“四个自信”,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融合到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健康地成长,有方向地茁壮。
三、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基层党组织引领机制
解决合作办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挑战,需要基层党组织建立科学完善的引领机制,积极思考党建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构建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合作办学管理模式和党建工作机制。本文以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以下简称亚澳)在基层党组织引领课程思政工作上的实践为案例,归纳总结成功经验,为其他兄弟院校的合作办学项目提供工作方案。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中方办学主导权
亚澳合作办学管理模式实行联合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联合管委会由9人组成,其中,中方人员5人,中方任主席。联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决策学院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章程修订、办学经费预算与决算等重大问题。学院建院之初即成立党组织,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的领导,党总支书记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联合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展开的“三同步”。
(二)把握专业课程三要素,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牢牢把握“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育人要素,强化统筹协调,创新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模式,在学院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下,发挥国际办学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专业课程目标实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以及国情意识,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形式和国家战略等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干力量。
(三)加强批判思维训练,实现语言课思政育人
语言课是每个合作办学必不可少的课程,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课程思政育人过程是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过程,也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从思维训练入手,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实现语言课思政育人。亚澳在语言课中进行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决定因素。学院开展教学研讨,不仅针对专业教学方法探讨,还要邀请思政课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思政教学培训。一方面,确定专业知识本身的价值倾向,加强教师家国情怀培养;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法的深度探讨,巧妙运用案例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任务驱动法等,使专业教材和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中方教师有意识地影响外方教师在专业课授课内容和组织活动上融入中国元素,打造特色课程思政模块。以课程模块形式进行思政与专业的结合,实现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
四、结束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5]。合作办学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障,通过合作办学加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教育实践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才能确保党中央决策的英明部署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