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题”

2022-01-0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吴越校区李俞娟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引号英语老师开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吴越校区 李俞娟

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题目起得好,文章成功一半;题目起得平平无奇,再酣畅淋漓的文章也会黯然失色。起题目,是一项重要的作文技巧,也是难度系数极大的作文素养。而四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习作“熏陶”,他们会起题目了吗?当然是不会,且感到十分困难。接受新分班的四年级,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们每天的素材质量远不如之前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水平,每周的作文质量更是令人担忧,学生们除了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之外,更令我头疼的是他们那平平无奇而千篇一律的题目。

一、万事开“头”难,开“题”真是难

(一)难“题”之半命题的“圈套”

新分班的四年级,一半是曾经三年级的时候带的学生,另一半则是没有经过素材和周报训练的学生,这带来了难题:学生的素材质量和习作质量整体下降。拿素材一例来说,之前批阅素材于我而言是一项轻松的事情,而现在每天几十本素材看得我头疼。原因估计跟学生厌恶作文是相同的,他们写的不是真心话,连篇的“假话”“套话”不是我想看到的。现在班上的“每日素材”再没有之前那般趣味横生,更多的是少年老成。

于是,我从他们的文章内容先着手,开学第一周,我让他们统统不要写违心话,那就是《开学真好》,我布置了《开学真______》,甚至举例:《开学真烦》《开学真郁闷》……此举将原本的自由命题变成了半命题,学生有了内容,思路就打开了。第一期周报上,录用的文章几乎都是《开学真______》。讲评课时,屏幕上出现了清一色的《开学真______》,比如:《开学真累》《开学真烦》《开学真可怕》《开学真快乐》《开学真麻烦》《开学真开心》……

初读题目,学生们都符合半命题的要求,但是细究题目与文章内容,才发现问题:学生们写的开学之事,仿佛放在学期中、学期末也是成立的,因为大部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了英语老师的课堂和英语老师本人身上,所以,如此的半命题就成为一种桎梏,将学生表达思维的一部分圈住了。我本想用如此一个半命题打开学生表达的缺口,却限制了他们的表达自由。半命题,始终带着命题的影子,成了起题目时的一个“圈套”。

(二)难“题”之无特点的“魔咒”

入过半命题的圈套,我不再强行规定学生的作文题目,只要求他们把写作范围限于开学的人和事,让学生自己起题目,打算根据学生的题目来指导。作文收上来,有“开学”系列数人:宋禹辰、陈雨婷起题《开学了》,向馨宇、陈厚林起题《开学》,刘其鑫起题《开学第一天》;还有“课程”系列几人:郑宇杰《信息与技术》、潘依依《信息技术课》;“我的”系列:樊奥智、潘依依《我的英语老师》,程慧焮《我的舞蹈老师》;“感受”系列:魏依依《开学的感受》、陈雨婷《我的感受》……

这些题目,让人瞬间失去了往下读的欲望,仿佛一个“魔咒”,让阅读、欣赏戛然而止。究其原因,便是毫无特色。这些作文中有写人,有叙事,有抒情,而题目却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一个没有特点的人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一个没有特点的题目,瞬间就让文章变得索然无味了,就像给整篇文章下了一个魔咒,将此文打入了中下等的行列。

(三)难“题”之无原则的“照搬”

吃了前面两个亏,我放弃了从题目文字上入手,采取了一个小的点,吊起学生的“胃口”。新学期第二期周报录用文章中,姜璐起了个题目《“母鸡”和“大老虎”》,赢得了同学们满满的点赞。其实文中写的事情十分简单,那天下午我们正作后讲评,屏幕上展示着班里某一孩子写英语老师的文字,把英语老师的凶、学生的怕写得特别到位,而这时门却被英语老师打开了,英语老师自然有自己的事情,而教室内的我们却“做贼心虚”,我一下子双臂打开企图遮住屏幕,而这在学生眼中就变成了一只“护犊”的“母鸡”,英语老师成了学生眼里的“大老虎”。姜璐的选材在于独特,很少有学生关注到这件事,更妙在她的题目,给读者留了猜测的悬念和想象的空间。这点悬念和空间,在于她题目中的双引号。

于是,我把这个引号拎了出来,让学生比较加双引号前后的题目。学生读完之后瞬间觉得加了引号的题目一下子上了几个档次,何况老师还如此大力推荐,引号不用,更待何时?于是,下一期的周报上来,学生的题目中多了引号,我一开始还很欣慰,学生们终于开窍了,能把课上所讲到的用起来了,可最后张雅洁的一个题目将我的幻想打碎了,她的作文题是《“烦人的弟弟”》。或许这是她的心声,但此题中的引号却有生搬硬套之嫌,可套可不套。对于这样无原则的照搬,一是在于小姑娘没有搞清楚引号使用的规则,二是盲目地将一种方法用在本不适合的场合,犹如“东施效颦”,无比尴尬。

二、解题之“难”,修炼“顶上功夫”

(一)解“圈套”之困

半命题,不可否认,它给了一部分学生表达的自由,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却也对学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只能在这个《开学真______》上做文章,这造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集中在正面情绪,比如《开学真快乐》《开学真开心》……另一方面就偏向于负面情绪,比如《开学真可怕》《开学真累》……从破题的角度,我们知道这些题目的题眼在于后面的情绪词上,快乐、开心,可怕、累……学生基本上都能围绕这些词语叙事,却忽略了开头的“开学”,这是发生在“开学”之际的一件事,而学生们却甚少关注“开学”。写《开学真可怕》的学生,全篇都在写英语老师的严格,说一不二,全然不提“开学”,这种文章完全可以套在另一篇写人的作文里,这跟之前的作文教学有很深的渊源。

于是,我首先引导学生注意时间,注意当下,注意“因时而异”。最近班上董文凯的表现正好可以作为采访对象,情景重现。董文凯三年级的时候,每次考试都在最后几名挣扎,那时候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都嗤之以鼻,丝毫不为所动。这学期,他英语考了82分,由于其他学生都考了99分、100分,他的82分也属于倒数。旁边同学就开始在他面前炫耀了:“你才考这么点?”他一听,马上委屈得想哭,最后他这个班里最大块头的同学冲到厕所哇哇大哭。我采访他问他原因,他来了一句:“你们可以看不起我,但别直接说出来!”我问他这次怎么这么生气、委屈,他说:“英语老师都说我进步了,同学们凭什么说我?”看,这里的英语老师就是一个关键人物,他让整件事情有了依据。在作文中,要找到关键人物、关键事物,提示这个时间的不同、情景的不同,这样题目中类似于“开学”这样的时间词就点清楚了。

(二)解“魔咒”之难

没有特点的题目,比比皆是,我看着这些题目,想到了一个法子,我将这些题目分成了两类,写人类和叙事类。

对于写人类的作文题目,如《我的英语老师》《我的舞蹈老师》,我提议学生现场读文章,找一个形容词概括英语老师或舞蹈老师的特点,学生们马上就能找出很多,比如:可怕的英语老师、严厉的英语老师、凶狠的英语老师……我马上出示屠埙宇的题目《要命的英语》,学生眼前一亮,我问:喜欢哪个?小孩子齐刷刷倒向屠埙宇的作文题目。我问为什么?他们天真地答:这个题目好玩。好玩在“要命”两字上。这两个字就是这么“要命”,让普通的一篇文章从其他人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这两个字的夸张。于是我适当小结:用了形容词还不够,要用一些比较夸张的形容词,吸引别人的目光。学生纷纷了然。趁机,我又给了一些表示夸张的词语让学生当堂背诵,后面的作文中,学生自然就用得多了。

对于叙事类的作文题目,比如《信息技术课》《大扫除》这类的题目,我要求“简单”,拿《大扫除》这个题目来讲,我问学生:你们在大扫除时会做什么事?他们就一一举例,我一一板书。接着照魏依依的作文进行实战,她也写了很多件事。我强调简单就是“少”,就是写一到两件事,同学们马上给她的作文瘦身,最后保留了她自己擦桌子的事情和妈妈拖地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写得多一点。事情一“少”,马上题目也就“简单”了,不必用《大扫除》,针对文章中的事情“拖地”,加一个“记”——《拖地记》,简单至极。这是模仿向馨宇的题目《吃虾记》,同伴之间互相影响,是最好的学习。

(三)解“照搬”之乏

双引号的引入,前期收获了不少的成绩,比如表示特定称谓的题目,如张雨涵《“电视迷”妹妹》,朱君泽《“小魔王”挨打了》;还有表示话语的题目,鲁昕宸《“我太难了”》,孙贵江《“爸爸,你别喝酒了”》,都比不加引号更贴切。

而后期,由于学生们对于双引号的用法还是模棱两可,所以出现了很多僵化的例子。针对此类情况,从源头上解决效果比较好。对于双引号的用法,我之前课上强调的是两种,其中之一是表示特定称谓。但是这样的表述太官方,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用了他们生活中给同学起绰号的现象,这些特定称谓就类似于绰号,你给别人起绰号了,就要加上双引号。“电视迷”“小魔王”都是绰号,所以加上双引号。至于后期还有哪些特定称谓,就看你起绰号的“本事”了。

而双引号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引用我们说的话。张雅洁的题目《“烦人的弟弟”》,不是姐姐直接对弟弟说的话,更多的是心里的一种感叹,直接说的话应该是“弟弟,你好烦啊!”直接引用才能用引号,而一句话变了模样,就不能用引号了。对于此类情况,一是要分清这话是内心说的,还是直接说出口的;二是看仔细有没有给原来说出来的话“动过刀”,改过样,一切“整容”过的话都不能套上引号。两相一比较,学生们对于引号的用法就会变得谨慎,起码不会再毫无原则地“照搬”了。

三、结题之难,重于探索

除了以上的三个问题和三个不成熟的实践,学生的题目问题仍旧很多,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囿于知识面,无法起一个恰当合适的好题目,这方空白留待日后去填补,而开“题”之难,也给了我修炼“顶上功夫”的机会,指导学生开一个“完美”的题目,我还需要很多发现,很多实践,很多思考。

猜你喜欢

引号英语老师开学
英语老师必须跨越的一座大山
引号的用法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开学啦!
开学了(2)
没意思
开学啦!
点击“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老师,同学,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