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游仙诗中体味诗仙的精神变奏
——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2-01-01李景梅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游仙诗行乐梦者

孙 岩,李景梅

(赤峰学院 文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游仙诗的创作主旨

游仙诗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汉魏六朝是游仙诗兴起和成型的阶段,也为后代的文人们奠定了行文的基本范式。郭璞是创作游仙诗的代表诗人。钟嵘曾在他的《诗品》中很详尽地品评过郭璞的作品风格,可归结为“坎壈咏怀”类别。 游仙诗还有一种类型, 是讲述纯粹的求仙长生乐趣,被叫做“列仙之趣”。 在此之后,游仙诗大体可以被分为这两类。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位文人,他们的创作意识、创作目的都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文人经历,社会背景,信仰和当时所经历的社会思潮。 也正是因为这种种可能性的存在,游仙诗产生了自己独有的特点,给文人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点燃了他们的创作火焰。 但从整体上看,“列仙之趣”和“坎壈咏怀”依然可以大体概括汉魏六朝之后游仙诗的创作主旨。

文人墨客一直把“坎壈咏怀”看作是他们表达自我,表达心中愤懑不得志的最高标准。 李白在辞职离开翰林后,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恰巧和这个主题吻合。 诗人想为心中的苦闷找到一个宣泄的途径,所以才会发出诗中那样激昂的呐喊声,用梦游的方式表达心中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对黑暗势力的不满。诗人在诗文的前半部分写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们体验到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喜爱,赞美。 但我们是否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对现实情境的一种脱离,一种决绝。现实带给他的伤害,给他的内心带去了挣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实是对诗人想要彻底脱离这样的苦海的一种映射。作者把代表他高贵品质的白鹿置于仙境与现实之间,随时做好了与命运做无声抗争的准备。

李白气度不凡,他是在大唐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文人,他极其喜欢贺知章送给他的“谪仙人”这个称号。 我们能够从他的诗中体味到他那万钧雷霆般的气魄,千里狂飙的勇气,霓裳羽衣的温情。 李白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是来自多方面的,他的头脑中,有儒家的治国安天下的报复,也有道家建功立业后的隐退。在这样一个不屈服命运的豪情诗人心中,他更想功成在先,身退其后,去施展自己一身的才华,为“万世开太平”才是李白尝试要完成的丰功伟业。 他不走寻常路,不喜欢按部就班的通过科举考入仕途,而是希望有一天遇到赏识他的伯乐。 在这期间,他广结天下豪仕,四处寻仙访道,有时隐居,干谒文写尽无数,寻找各种办法达成自己辅佐君王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诗人终于在42 岁的时候,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被友人推荐给唐玄宗,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梦寐以求的远大抱负终于可以实现了, 于是向众人高呼,我怎么能是那个被埋没在人世间的凡人呢?而让他出乎意料的是,在受到“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力土脱靴”“贵妃捧砚” 等万般荣耀之后,他那徒有虚名的“翰林供奉”也只是为皇帝日常生活增添喜乐,点缀盛唐,满足帝王的不时之需而已。那时的李白,徒有一身虚名,却不能如愿以偿。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自己的内心理想追求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心中哀闷无处释放。

二、游仙诗的结构模式

游仙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模式。 概括其章法可以遵循三层结构:一是告知求仙路径,二是描写求仙过程,三是表达诗人的情感追求。

“梦前”是诗人交代天姥山的情形,与游仙诗的求仙途径相吻合。

“梦中”一段共三十句,描绘游仙过程。 诗人迫不及待地飞跃到天姥山,在飞跃的途中,他欣赏着波光闪闪的镜湖。诗人通过一种神奇的方式在朦胧月光的陪伴下,遨游过镜湖,顺畅地到达剡溪边。他惊喜地发现谢公曾经住的地方依然还在。清朗流淌的湖水,猿猴凄凉的叫声也回荡在山谷间。 他借助谢公的木屐,攀爬在高耸入云的山间石径。 刚刚走到半山腰时, 山间就萦绕着天鸡报晓的啼鸣声,在他享受着这一切美好之时,又忽然看到了海面上升起的红日之光,美妙的景色接踵而来。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百转千回,盘旋曲折令人难以确定。他陶醉于山间的花草奇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夜幕开始降临,熊开始咆哮,龙开始长吟,泉水在岩石中发出阵阵响声,那震撼的响声仿佛让整个深林为之震颤,山峰也随之动摇。 乌云密布,云间水雾缭绕,好像倾盆大雨即将来临。电闪雷鸣,整个山峰好似要被这电光闪雷摧崩一翻。 神仙洞府突然打开,那响彻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洞中的景色绮丽,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广阔天空,金银打造成的宫阙在明月的照耀下闪着明亮耀眼的光芒,云中的仙人们穿着似云彩般的盛装,乘着如风一般的骏马,一一从天边而来。威猛的老虎为之鼓着琴瑟,凤凰驾着车,排着整齐的队伍随之而来。 诗仙在这样的仙境中,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魂魄在惊恐中回到现实,却发现这是一场梦,一场存在于他潜意识里期待已久的梦。 梦中出现的一切梦象都含有诗人的心理映射,他把梦中飞度时所遇山石,云梯,海日,天鸡,深林,云雨,仙洞,神仙等等,当作是回归自我,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达成。这种愿望来自他内心的最深处,在经历了仕途不顺意之后,他学会了和自己和解,用自我的方法调节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内心的净化。

“梦后”由“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最终功未成身也未退,他的政治理想是否真的能实现,并没有他设计的那般容易。 他一直怀有强烈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人生意愿,但还是遭到了无情的打击。李白没有成功,但他也没有失败。 如果只从成功和失败去评判他,未免过于极端。 他正是在这矛盾的选择中, 在天、地、山之间尽情地寻找能够超凡脱俗的途径。 从此诗中,便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诗正好表达出他厌倦了以前在政治上妥协,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生活,最终回归自我。从这两句总结性的诗中能够感受作者一系列的精神变奏, 从而发现这位并没有失去自我的诗人的真实灵魂。

三、游仙诗的意象类型

诗歌的体裁形式逐步地固定下来,题材渐渐趋于统一。游仙诗也随着文人创作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神仙,神兽,神境等意象类型,我们也能从一些游仙诗中洞察到道教在神仙体系中的演变过程。他们把一些意象类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并基本确立,为后人在游仙诗中运用意象奠定了基础。

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文本,尝试理解诗人在梦中的物象分别指代的内容。

梦里出现的山隐含着梦者面对的艰难险阻,需要克服的困难,如果梦者鼓足勇气去接受,他就会克服恐惧,在精神上获得自身的赞美。 水象征着精神的重生,凝聚着强大的生命力;海表示感情和兴趣; 湖代表梦者从意识自我到精神自我的飞跃;溪代表梦者追求的生活方式。梦里动物的象征意义可以理解为人格中只有直觉才能感知的部分,比如老虎代表威严和力量,熊代表霸道和纠结,鹿寓意高贵和骄傲。

梦境中常常提到的天体,通常说明做梦者碰触到了一些神秘莫测的神奇力量,比如月亮可以象征情绪,太阳往往象征梦者所具有的强大能量。 云暗示了梦者内心的激动或宗教感情,或他内心隐藏的忧郁,或不朽的力量。 风象征着理性,内在的力量,生命的运动以及所有更深层的力量。霹雳表示警告梦者,响雷与闪电通常结合在一起,是象征不朽的工具,它可能暗示梦者所承受的苦痛,或者暗示着心灵的澄净。

洞天象征梦者想要达到的另一个精神世界中的自我,自我的重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庇护。仙女象征着自然最原始的力量与超越意识和感觉的通往世界的道路, 代表了梦者隐藏的内在性格,即他不受控制和约束地随意应对现状。阶梯暗示梦者通过阶梯从一种境界到达另一种境界时的心理直觉,表明梦者心中具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从感性升华至理性的过渡,也可能是隐匿在内心更深一步的认识。 觉醒意味着所有的悲伤突然逝去。

四、李白精神中的“登瀛洲”

(一)梳理梦境,感受诗人在行文中的三次情感变奏

我们能看到, 很多诗人都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用所看之景去表达所感之情。 通常在解读文学文本时,往往是从意象开始,体验诗人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思想流露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在以国仕自诩,以文人示之,上凌烟阁,寰宇大定的政治抱负化为灰烬之后,李白遭受了巨大的人生挫折,心中的苦闷痛楚如噩梦一般如影随形。 后来,他退而寻仙漫游,泛舟东海,倾向道家所崇尚的世界。 由此可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神仙仙境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心里憧憬多年的景象。

首处情境转折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它不但点明了“梦”之所由,而且还点明了“梦”之所向。 文中的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准确、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例如:“梦”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浪漫,用这样自由畅想的方式去体游天姥山。“飞”体现诗人打破常规的束缚,要插上翅膀,向大鹏一样快速地飞度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此时能够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舒展的。 而一个“照”字也体现出明月是温情的,是善解人意的。 它能理解诗人的游山心切,所以照着他的身影,一路送他到剡溪。 “尚”表明他所珍爱的山水也曾是谢灵运所爱,并感到尤其亲切。 伴随着清澈荡漾的湖水,猿猴清啼,把环境衬托得令人心醉,用谢灵运给诗文增添了文化深度。 诗人迫不及待地在当年谢灵运用过的木屐的协助下,兴致勃勃地去攀爬高耸入云的山径。 从“著”和“登”二字,看出诗人轻盈的步伐和游仙山的快感。诗人眼前的视野很宽广,不需要仰头,只是平视,就在意料之外看到了海上升起的太阳。“闻”的意思是专注地侧耳倾听,从这一动作中能感受到空中的天鸡声忽近忽远,诗人把景色描写得浪漫绮丽,游山的惊喜、畅快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出现情感变奏的句子是“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巧妙地在这里设置转折,从描述山间奇石罗列的形态,山径崎岖扭转的状态,突出他攀爬的困难,但诗人并不觉得痛苦,反而心情是愉悦的。他依附在岩石旁,陶醉在一路上见到的花草中,不知不觉夜幕降临。 他不但写出了仙山景色的壮美,还写出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完全忘记了疲惫,尽情地陶醉其中。 熊开始咆哮,龙也开始长吟,那咆哮声,长吟声震荡回响在山间的岩石与泉水中,使整个深林为之战栗,使层峦叠嶂的山峰为之震惊。 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天空,似乎一场大雨将要来临,水面上卷起的白雾,缓缓向上升腾。在这一处,我们能够感受到阴森恐怖。这一系列的景象似乎在提示我们即将要出现更加离奇的场景,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从愉悦欢畅到紧张、惊颤的变奏。这时空中划过闪电,远处传来响雷,像一股无法抵挡的力量震彻在雄伟的山峦间。此时洞府的石门在一声巨响中为诗人敞开。 诗人在章法结构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从阴暗战栗的景物过渡到绮丽壮观的仙境。洞府中也呈现出别样的天地,在这里,有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天空,有金银做成的宫殿在日月同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里就是诗仙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圣地。 神仙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来迎接他,平时凶猛的老虎,今天却弹奏着琴瑟,高贵的凤凰拉着车。 如此声势浩大的场面,璀璨夺目的场景,把诗人的情感推到了最高潮。诗人憧憬已久的神仙世界,光明一片,济济一堂,这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乐土,刹那间呈现在眼前,这是愉悦、欢畅和对长久心情郁闷的抚慰。

第三处情感变奏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忽然他的魂魄为之一惊,诗人猛然从梦游中醒来,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长长的哀叹。 梦醒时分,只有眼前冰冷的枕席做伴,刚才梦中所见的神奇景象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谓乐极必反,在这句诗中体现得最为巧妙。当诗人体验到了“乐”的最高峰时,一个“忽”字把诗人倏忽间拉回生活现实。 那种心理上的反差,才让诗人惆怅枉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名山仙境追求的情感高度,也能感受到他对于现实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二)带着理性思辨,去体味诗人的人生追求

诗人在最后一段点出《梦游天姥吟留别》整首诗的创作主旨。很多诗人都在以游仙诗的形式表达着功名与富贵只不过是人生一场梦,世间的一切皆为虚幻。 李白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就提到过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诗人由梦里的场景回归到现实,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从而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对于生命存在的理性思辨。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求仕之路的坎坷,游仙之路的快感。 但这一切都在最后的刹那间消失,意味着一切的破灭。 诗仙的精神世界被罩上了无形的枷锁,所以最终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义为对生命的最后慰藉。 “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行乐”正是他选择的为达到快乐的境界所采取的行动,“如此”也意味着他选择的求仙之路,他喜欢的名字“谪仙人”便映射出他心中的追求。 诗人突破了种种束缚,脱离现实的苦难而逍遥于仙境之中,在这里人的生命不再受到外界条件的束缚,及时地去感受快乐。通过“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也感叹人生如浮云,如幻梦,从而给及时行乐找到了最好的理由。 李白在经历了这一切荣辱之后,开始思考人生。他渐渐意识到,人生如同一场梦才恰恰是人生最基本的形态,人生也许只是倏忽而逝。所以,在这倏忽而逝的人生中,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便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通常情况下,从“行乐”一词中体会到的是负面的信息,是消极的思想,是道德上的不负责任。但是如果单纯地认为诗人也表达的是这层意义,就会认为诗人访名山,求仙境就是人对行乐的基本需求,就感受不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哲学的思辨。品读李白的一系列诗词后,我们知道一时的行乐不是李白的追求,他追求的是一世的行乐。 他的乐存在于他的一生中,存在于他的一身里,并在经历了仕路的不顺意之后,乐得到了升华,被赋予了更为理性的绝对价值。他并不关心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结果,他更在乎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真正价值的理想信念。 他在离别东鲁的各位好友时写的这首诗,以梦游仙山的行乐形式, 维护了他蔑视权贵的尊严,从而提升了他的人生价值,也维护了他对于生命存在的最高级别的精神抚慰。我们从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的情感,但有些情感不完全出现于他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只是从诗仙的一切行为中去说他的思想是消极的,未免理由是不充分的。 而他提到的“行乐”可以解读为自信,甚至是自负,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他的豪迈、放荡不羁、乐观也恰恰得以体现。所以,诗人在最后运用的情感强烈的反问句,是对权贵的呐喊,是对于独立自由的勇敢追求,是对人格尊严的捍卫。

结语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于其中,兼用游仙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位融合儒道思想的诗人在遭受了官场的排挤打压,在残酷的社会面前的顿然悔悟,给读者呈现了诗仙从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变奏的一个过程,他的人文意识彻底觉醒。我们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看到了诗仙把两种处世态度完美的衔接,从而呈现了一位人格依旧独立、尊严依旧永恒的诗仙形象。

猜你喜欢

游仙诗行乐梦者
十二月节令行乐之焚香 香熏长在手 不必辟寒犀
救梦者 3
救梦者 2
救梦者 1
十一月节令行乐之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从追梦人到助梦者
欢乐元宵节——《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考论
——兼与赵沛霖先生商榷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
论曹操游仙诗之成因及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