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助力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以扬州市杨庙小学为例

2022-01-01卢心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剪纸校本学校

卢心忱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1 乡村学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问题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主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责任。在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乡村学校曾经一度忽视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建设,乡村社会失去应有的历史底蕴,使乡村学校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未能充分发挥守护文明乡风的文化责任和榜样作用。伴随国家乡村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与提升,许多乡村与学校越来越重视乡风建设。其中,一些乡村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文化品位。

在此过程中,乡村学校也面临诸多瓶颈和问题。首先,乡村学校在选择学校特色文化时存在趋同性。很多乡村学校都放弃了当地的特色文化,选取易操作、成效快、有先例可借鉴的其他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次,乡村学校人才队伍缺乏。教师是乡村学校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但目前而言,教师对于乡村文化课程的理论储备不足,对乡村文化课程开发的挖掘探索不够深入。

2 杨庙小学助力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

2.1 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乡村特色

校本课程的精髓是“以校为本”,但是究其根本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依托学校文化、地方文化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是传承学校文化的过程。[1]而乡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加需要依托特色乡村文化,校本课程的适用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师生,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辐射到家长等社会群体,由此可见,乡村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也是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于乡村学校而言,明确何为学校特有的乡村文化并加以利用,是十分重要的。扬州剪纸以其清秀的线条、精巧的构图和简洁的形象,成为我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因此,作为一所地处城郊的乡村小学,杨庙小学以扬州剪纸作为校本课程精品化建设的突破口,进行课程建设,成功开发出《爱上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该教材也成为全国首部剪纸类校本教材。该课程培养了学校师生对剪纸文化的热爱,在《爱上剪纸》校本课程的熏陶之下,一批对剪纸富有浓厚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共同成立了“小金剪”社团,让乡村传统的剪纸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2.2 在校园环境中探索乡村精神

乡村学校凭借其独特地理位置形成了与城市学校与众不同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体现学校的外在造型和整体感觉,是学校文化表达的载体。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杨庙小学所在地“元朝扬州路同知杨敬一卒于官,邑人立庙祀之”,杨家庙因此而得名。学校对杨庙地域特质进行挖掘,明确了“敬一”办学理念,在校园建设上也遵循了以“敬一”理念为“魂”,蕴含着清廉、恭敬、坚守、谦逊、包容的思想。

校园环境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校园建筑。在杨庙小学的正门左侧,竖立着一块刻有楷书、小篆、隶书等多种字体的“敬”字碑;学校三栋主要建筑的名字分别为持敬楼、谦敬楼、诚敬楼,也给学生营造了浓厚的“敬一”文化氛围;而在校园走廊通道里最为显眼的墙面上印有校歌《敬之韵》:“敬一校园放飞我梦想,敢为人先谱写新篇章”,学校将“敬一”精神融入歌声之中,潜移默化地将“敬一”文化深入学生内心。

2.3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传统风俗

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促进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独立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乡村传统风俗的传承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关乡村风俗的学习也成了乡村地区学生的必修课,杨庙小学选择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乡村习俗。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风俗都开始慢慢简化甚至被人们遗忘。虽然杨庙小学地处乡村,但是相对原始的乡村生活对于学校学生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为促进学生了解与熟悉乡村风俗杨庙小学多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体验乡村生活。杨庙小学开展了以“走进农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乡村的做饭方式,更加真实地感受普通农村家庭的辛苦,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喜悦。另外,杨庙小学也很注重元宵节、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老师与同学们深入社区,积极参加社区的送“福”、送春联活动,并积极宣讲“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4 多维度培养乡村地区学生文化认同感

2.4.1 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开展

家庭是教育发生的第一现场,乡村学生的乡村观念多受父母的影响,所以重视家庭教育对于乡村学生培养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亲近感有着重要价值。而注重家庭与家庭教育,离不开家校合作共育。[2]

杨庙小学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学校教师跑乡村、走城镇,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家长们进行交流。同时,学校开设“敬一家长学堂”,此举通过架构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改变家长的“离土”思维,厚植乡村情怀。通过乡村文化熏陶,乡村学生更具天然的文化自觉,也愿意主动承担起传承乡村文化的责任。家校共育条件下的家庭教育强化了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对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与传承大有裨益。

2.4.2 高校与基础教育合作开拓新思路

基于共享理念,将高校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创新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思维方式与小学基础教育资源结合对于促进小学的发展以及自身问题的解决多有裨益。杨庙小学作为高校的附属学校,在与高校合作方面存在优势。一方面,高校教师为乡村学校提供如何传承乡村文化的具体思路,进行信息交互;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定点实施“知心姐姐陪伴计划”,积极与乡村学生互动,为乡村学生带去丰富多彩的乡村课程,并为乡村学生创造定期与父母联系的机会,改善乡村家庭亲子关系,培养乡村学生的乡村观念[3]。

3 杨庙小学助力乡村文化传承的效果及反思

3.1 乡村学校的文化品牌得以建立

“文化立校”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的文化品牌建设依托于学校原有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乡村文化。校本课程的文化价值奠定了课程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打造属于学校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才是校本课程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乡村学校对乡村文化的多种传承途径,有利于形成学校个性化文化以及加强校自身的文化品牌建设。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这是最直观的成果展示形式之一。杨庙小学在“剪纸”文化和“敬一”文化方面开设的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也据此获得“中国校园剪纸教育先进单位”、邗江区“文化特色建设重点工作推进奖”等多项奖项。

3.2 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得以提升

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使得乡村文化处于劣势,乡村地区的学生自然也对乡村文化有一种天然的疏离感。另外,乡村学校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充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专业人才短缺也让乡村学校缺乏相应的智力保障;由于地处偏僻,各校之间文化交流不畅,给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也相对不足等原因都让乡村学生对乡村文化产生距离。然而,乡村学校通过进行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开发校本课程等形式进行独特的乡村文化建设,使乡村学生对乡村文化产生认同感与自信心,更具文化自觉,以此也能够更加主动地肩负传承乡村文化的责任。

3.3 乡村文化的传播广度得以加强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其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播自然不仅仅局限于乡村学生,还辐射到家长、社会等多种主体,使得乡村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乡村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手工艺术等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能起到让群众更加喜爱乡村文化、热爱家乡的教育作用。通过展示和交流的过程,得到了向村民学习乡土文化的良好机会,对于丰富、活跃学校和乡村文化,密切学校与乡镇乡村民众的关系,争取他们对学校的关注和支持有重要意义,杨庙小学在乡村文化方面做出的先进举措也得到了国内多家媒体的报道,杨庙小学的校园文化传统以及扬州传统文化进一步让更多人熟知。

猜你喜欢

剪纸校本学校
剪纸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剪纸
剪纸
奇妙学校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