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01-01董丽董宁
董 丽 董 宁
(1.张家口学院音乐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2.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60)
1 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
小学音乐课程思政是基于“课程思政”概念提出的。“课程思政”概念最早源于上海。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始了音乐课程思政的探索,在音乐课程中渗透“思政”的内容。
从教育目的上看音乐与思政有共同的目标。音乐教育本就是“美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既具有审美功能也是陶冶品德的助推器。思政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和生活情趣。从教育内容上看音乐与思政又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音乐教育从音乐专业知识出发,延伸至音乐专业技术技巧。思政教育从思想政治理论出发,在一定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外化于行,实践于生活中。这就容易导致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出现难以很好的融合的困境。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两张皮”的问题——音乐是音乐,思政是思政。从教育形式上看,思政教育以理论为主,形式单一相对枯燥乏味,且检测困难。音乐教育则恰好与之互补,以体验感受为主。二者的融合可很好弥补两门课程的劣势与不足,发挥学科优势,得到很好的互补。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课程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音乐与语文、思政、美术、体育等各门课程形成融合课程,其中“音乐课程思政”更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开展音乐党课、唱响红歌等音乐与思政融合的活动中诠释出一个个生动、鲜活、有灵魂的音乐思政成果。学生与教师也在音乐思政的课程与活动中发展了审美能力。音乐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向美而生”全面发展美好人格[1]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以美育人”推动着受教育者德行的提升,“立德树人”,也是树“全面”之人。[2]
2 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困境——“两张皮”
2.1 由于教学理念守旧,导致的实践过程受阻的问题
片面追求技术技巧的大环境下,部分音乐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以至于学生也沉溺于知识、技能的“竞技场”。普遍家长也认为音乐课程就是应该传授音乐知识与音乐技巧的课程,思政是思政课和班主任的事,与音乐课无关。因此,守旧的教学理念便是小学音乐思政实践过程中的第一个“拦路虎”。
2.2 由于学科内容不同,导致教学“一边倒”的问题
传统学科教学中,课程交叉融合的较少。“音乐课程思政”提出的时间相对较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教师们也普遍认为缺少音乐学科思政的指导方案。在音乐课程思政初步探索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问题。例如一堂音乐课上到尾声发现思政、文化、价值观等内容难以加入,便一两句话匆匆带过;也有教师备课过程中准备过量思政内容,讲解过程冗长,学生音乐体验时间不够,音乐元素被挤压,导致音乐课变成了思政课。
2.3 由于方式方法的差异,导致融合过程的“排异反应”
思政课注重讲解,音乐课程注重互动。思政课以故事、价值判断等以静为主的方式方法循循善诱。音乐课则以听、唱、演等体验式的动态方式掌握基本音乐知识与表演技能。在实践音乐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用唱跳的方式传颂爱国主义精神,把握好语言策略,做好引导和铺垫工作。音乐本是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若以讲解思政的方式讲音乐,音乐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不注重把握方式方法的差异性,就会出现“排异反应”。
2.4 由于评价体系的潜伏期长,导致的无据可依
音乐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即时性和延时性。一堂音乐课结束,学生唱会一首歌,掌握了几个乐理知识点,依据课程标准就可进行评价,即便是长期的音乐学习,学生也是在可见的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思政内容的教学效果潜伏期较长,不能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程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音乐课程思政也是如此,通过音乐思政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逐渐发生的变化是难以衡量与评价的。因此,也没有确切的评价依据评价学生在音乐课程思政的课堂中收获多少。
3 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 转变理念:建立以音乐为本的课程思政理念
建立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程思政理念,首先要基于音乐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关于思政,很多音乐教师不能很清晰界定思政内涵。2020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知道宪法有关常识,初步具有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3]基于此,教师在建立音乐思政的理念时要求教师在面对涉及爱国主义、爱党、爱人民、英雄事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音乐教学方面有非常高的敏锐度,能够迅速捕捉到音乐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好音乐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音乐思政的理念,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不仅仅学会唱几首歌或是掌握一门专业技能。
3.2 拓展内容:拓展以音乐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内容
音乐课程内容丰富多元,音乐课程思政内容在音乐教材中虽涉及不多,但也不难发现,可以通过相关素材进行延伸教学,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每册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平均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涉及思政内容,关于爱国主义的红歌教学,大约占到全部的9.1%,可通过班级合唱形式组织红歌传唱,增加思政内容。也可在二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例如笔者在某小学调研时,学校青少年交响乐团,组织了一场以“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为主题的音乐党课,以音乐述党史,听音乐讲故事。通过学生讲、唱、奏、演的形式,让师生互换身份,让学生化身为“小老师”,与教师们开展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学生们通过手中乐器演绎多部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还可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剧、舞台剧、红歌音乐会等多种方式增加音乐与思政的融合,激发学生们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牢牢把握以音乐为中心,不能为思政而思政,根植于具体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才能保障其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以实现。”[4]
3.3 丰富方式方法:贯穿以音乐为线索的课程思政呈现方式
3.3.1 采用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音乐是一门开放式学科,不同于思政课程需要十分正式的讲授方式,音乐的感受与创作没有标准答案,听同一段音乐,不同的人,不同时期聆听会有不同感受,对音乐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正因为音乐课程开放性的特点,音乐课程可将正式与非正式的上课方式结合起来。利用音乐活动、音乐游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品德。
3.3.2 借鉴“读思达”的教学方法,建立音乐课程体系的“读思达”
“读思达教学法是面向所有学科、所有学段的一般教学法、基本教学法,即通法。用个公式表示就是: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5]笔者受到启发,深觉这种学习方法也同样可以应用于音乐课程思政中,“读”就是要读谱,解读音乐要素,真正读懂、会听音乐的语言。“思”就是思索音乐的表达方式,思索音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爱国情感,或激烈如《红旗颂》或温柔如《我的祖国》。“达”就是用音乐表达,尝试利用演唱、演奏和创作优秀音乐作品,表达思想情感。
3.3.3 借助教具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
依据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四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具象思维发达,音乐思政课程可借助音乐教具帮助学生加深形象记忆;利用世界先进音乐教具,例如奥尔夫乐器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增添学生的体验感;使用碰铃、木琴等乐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制乐器,提高学生对不同音色的敏感度。按照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也可从四个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中发现,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发展多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阶段,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帮助学生从爱国题材歌曲中感悟音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推动小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发展到一个更好阶段,在音乐陶冶下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3.4 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
正如沈一多根据后疫情时代教学特点提出音乐教学“混合学习”模式:“线上预学”,即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概括所学过的内容,建立与新课程共有的知识桥梁,借助微视频等解释介绍与旧知识接轨的知识难点,利用丰富网络资源的拓展延伸相关知识,例如自主搜索红歌背后的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伟大的献身精神,加强对音乐的文化理解。“线下浸学”,借助温习云课的同时扩展新的知识,利用现代微软APP增添学习的趣味,通过声势律动、杯子舞、手势舞、书本舞以及爱国音乐话剧编排演出建立联结体验。[6]通过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形成“混合学习”模式,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
3.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以音乐为输出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1)建立学生自评体系。让学生借助音乐语汇,通过感受音乐,演唱或演奏音乐,输出对音乐及音乐背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例如人教版六年级歌唱曲目《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也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并讲述这部音乐作品中运用了二部轮唱、三部轮唱及卡农的音乐表现手法烘托出黄河的奔流不息画面感,将人民热爱故土保卫国家的决心表达出来的。通过学生们的感受和讲解,以音乐为输出方式,判断学生对红色经典音乐的理解认识程度则可以为音乐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评价依据。
(2)建立教师互评体系。以思政为主体,以同课异构或同主题课程展示的方式,让教师设计一堂音乐思政课,教师间相互评课,不断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笔者曾经调研的小学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音乐课。每位音乐教师在展现音乐教学技能的同时,利用音乐课对学生们展开思政教学。课程结束后由音乐组的老师进行互相评课、提出问题、指出不足,在其他班级讲授过程中不断进行磨课,以提高音乐思政的教学水平。
(3)思政主题课程活动结束后,对课程展开评价,总结经验,站在不同学科育人的角度对音乐与思政的融合进行评课。集众人智慧,由点及面,最后聚焦到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目标。
4 结语
音乐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美育”和“德育”协同发展的有效助力,因此,实施音乐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在音乐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旧存在音乐与思政“两张皮”的问题,为促进音乐与思政更好的融合,笔者以音乐为本体从转变理念、丰富内容、增趣方法,完善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正如杜亚雄教授所说:“要搞好‘美育’,学校音乐课必须强调音乐实践,强调音乐实践必须以音乐表演为核心。”[7]音乐课程思政要在保证以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融入思政,不脱离音乐的谈思政,也不就思政而谈思政,体现音乐思政的高度融合,保证音乐学科课程价值,实现音乐思政教育的优化,培养学生向美而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