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书院改制探析
2022-01-01杨君君
杨君君
(辛亥革命博物馆 湖北·武汉 430060)
书院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历经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院在唐朝中叶兴起,起初只是官方藏书、校书之所,由于官学不修和私人讲学传统的影响,到唐末五代,书院渐渐成为私人聚徒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得到极大的发展,庆历新政之后,书院在北宋盛极一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此后,书院历代传承,经历千余年,其自主办学的宗旨、自由争鸣的精神和注重人文素质的修养,为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读书人影响至深。
1 书院改制的历史背景
社会变革,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书院改制的根本动力。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兴起,洋务运动要兴办洋务,造船操炮、建厂练兵、修建铁路,而传统的以八股文为内容、以登科入仕为目的的书院教育无法培养出洋务运动所需要的新式人才。于是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洋务人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废除科举制。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传统教育改革,他们意识到要改变落后的局面,必须发展新式教育,改革传统书院。
传统书院自身的弊病是书院改革的内在依据。书院历经唐宋元明几个朝代,到了清朝时,官学化的趋势日渐加深,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并以功名利禄为诱饵,使得书院逐渐变成科举制的附庸,书院独立和自主办学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而书院本身的课程内容设置也多以八股文为主,无实用价值。清朝受政治政策及学术思想转变的影响,虽然也有些书院在教学内容上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如上海的格致书院,但更多的是以考课为主,以学习八股文、培养科举人才为宗旨,在内忧外患、矛盾重重的晚清,这种教学内容的弊端暴露无遗。康有为曾经感慨“中国之割地败兵,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书院以进入仕途为主要目标,学习内容是传统的经史之学,实在难以承担培养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这些都导致书院改制刻不容缓。
西学东渐,是晚清书院改制的外部诱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进一步进入中国,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制度、方法等也相继传入中国。大量教会学校的开设,使晚清中国教育出现新的气象,教会学校的开办虽旨在传播宗教,但客观上冲击了中国封建思想,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注重中西并举,在设置了部分儒学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课程,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打破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单一的局面。这些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书院教育形成鲜明对比,使中国有识之士进一步意识到传统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上都远落后于西方,加速了晚清书院改制的进程。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时人纷纷提出了改革书院的主张,郑观应是最早提出书院改制的人。在其所著的《考试》一文中,郑观应就提出学习西方教育体制,改书院为学堂的观点,主张根据书院层次分别改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张之洞作为地位显赫的地方实力派总督,也积极倡导书院改制,他在督鄂期间一直致力于改造湖北的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全国教育改革工作,有识之士的倡导进一步推动晚清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2 书院改制的措施
2.1 建立新质学院
新质书院的创办始于19世纪70年代,这种书院重视研究学问、崇尚实学,同时又有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注重西学的优点。上海格致书院是这种新质书院的典型代表,它是一所由中外人士共同管理、以向中国人宣传介绍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为主旨新式文化教育机构。格致书院在办学上不同于旧式书院,它着重于培养通晓西学的实用人才,其宗旨是:“欲中国士商深悉西国人事,彼此更敦和好。”院中书籍齐备,种类繁多,有翻译西方的格致书籍,各种史志,各种格致机器报刊,格致新式图册等。除了书籍报刊,还购置了许多格致器具,如:“天文仪器,化学各器,格致入门各器,五金矿石各样”。同时院内还备有中国经史子集,以使学生开心益智,广见博闻。书院课程包括两部分:一是西国语言文字,二是格致实学,包括算学、化学、矿学、机器之学等。并聘请西士教习化学、矿学,讲格致学历等。书院还创立了考试制度。此类新质书院在引进西学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给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注入新的生机。
2.2 对旧书院进行改造
在旧式书院增设西学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改旧为新,是晚清书院改制的渠道之一。以两湖书院为例。两湖书院在1895年以前除了内容有一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以外,教学方法主要沿袭传统书院。张之洞于1896年开始对两湖书院进行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张之洞将原来的理学课和文学课改为经学、史学、舆地、时务等,后又增加天文、兵法、格致、体操等课程,增加近代西方科学文化所占比重,西学实用科学地位已高于传统经史之学。教学方法上也改分散讲学为班级授课,1896年11月,张之洞仿照学堂办法,改两湖书院月课为日课,每天上午、下午各上两次,以成绩为标准将学生分成8个班,以班为单位进行。在旧式书院中增设西学课程、改变教学方式,相对而言阻力较小,能够得到地方守旧官僚的支持,推行起来较为顺利。
以上两种方式只是对传统书院教育制度进行修补,这种变革对于时势而言,只起到了一时的作用,无法真正解决近代社会转型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2.3 改书院为学堂
不同于之前对传统书院的修补,改书院为学堂是清末书院改制中最具革命性的主张。甲午战败,康梁等人将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1898年,光绪帝颁布上谕,废除八股文,并对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调整,西学成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为满足士人学习西学的需求,书院改制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康有为上《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将省会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州府县书院改为中等学堂,义学、社学改为小学堂,书院改学堂的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898年7月10日,光绪帝发出上谕:“即将各省府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阶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皆颁给京师大学堂章程,令其仿照办理。”①谕令下达后,各省府州县开始着手改书院为学堂。但随着戊戌政变的失败,书院改学堂也被饬令停止,但是经过维新思想的洗礼,书院改为学堂已成大势所趋。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书院改制也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1901年9月清廷又发上谕,开始令各地将书院改设为学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②至此,书院改制的政策以最高命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全面启动将书院改为学堂。
3 书院改制的评价
将书院改为学堂,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减少了守旧势力的阻挠,顺应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当时内外交困,人才缺乏,经费筹措困难的情况下,改革书院制度无疑是一条便捷而又有效的方式。它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当时急需的大量新式人才,促进了新式教育的顺利发展。而且书院改制使得新式学堂大量涌现,为引进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提供了途径,极大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
书院改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晚清书院改制是对西方教育制度和思想的生硬照搬,抛弃了书院一些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了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扩大生源,清政府实行奖励出身制度,对一些成绩优异,或达到某个标准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官职和头衔,这带有浓厚的急功近利色彩,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不利于传统教育向近代发展。
总的来说,书院改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对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的照搬,使书院所具有的很多宝贵的教育理念被抛弃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
注释
①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出版社,1983:442.
②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出版社,198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