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情境思维数学

郑 梅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局前街小学 江苏·常州 213000)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视角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将生本理念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完善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数学学习的结果,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唯一指标,导致了重过程轻结果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很难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氛围不浓厚。

1.2 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题思路和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数学问题中会包含着很多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路径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而且习惯将教师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即使是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都习惯于同一种解题方法,一旦出现一些变式练习,学生就会找不到方法性的指导。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制约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容易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计算、推理和验证等活动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过程抓得紧,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的能力不强,合作意识和自主学生能力不够,因此,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作为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遏制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4 教学内容创新度不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完全以教材的编排内容为主,不善于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课堂练习为主,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不牢固。久而久之,不利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不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性、逻辑性和新颖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本理念课堂的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当前的数学教育和之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学生逐渐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的数学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数学发展,主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全面性,感悟和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踏实认真的学习品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是关键。

2.1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数学问题的有效提出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也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创设有趣合适的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创新教学方式,精心设置数学核心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与研究,灵活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严谨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呈现的是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的教学情境,学生研究小数的需求并不是很大,这时教师可以创新其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小数研究的需求,如可以创设比较两位同学身高的数学情境,用两把相同刻度的尺测量出小明和小红的身高,发现他们的身高都在134-135之间,以此发现不能比较出两人的身高,教师可以设置“怎样比较两人身高”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需求,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接着教师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抽象出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1分米、1元、1千克的线段都平均分成10份,抽象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追问:“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数学核心问题的引领,调动学生数学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2 开展合作性学习,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数学学习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展开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交流、数学表达和积极思考的数学学习品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来提升整个课堂的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性学习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每一位组员要围绕课题进行分工,明确细则,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研讨,并在数学表达的过程中内化数学知识,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初步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再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让思维的火花在小组内绽放,从而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在小组内,先集中讨论从哪些方面证明乘法分配律,得出可以从画图、解决问题和数数等方面证明乘法分配律,再让组员每人围绕一个方面进行证明,最后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详细的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严谨科学和认真倾听的学习品质,提升数学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3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学直观性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当今使用广泛的教学工具,解决了很多数学难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和规则以视频、文字、图表和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吸引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营造优质课堂。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演示平移和旋转的动画过程,直观演示出了平移和旋转的运用轨迹,即平移是直线运动,而旋转的运动方式是曲线的。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将脑海中静止的物体以多媒体的方式“动”起来,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4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教师要善于把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年龄特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数学知识情境化、生活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若干个小棒,让学生按一定的组数分小棒,并记录下来每组小棒的根数和余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感知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总而言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性任务,也是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基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情境思维数学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