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探析
2022-01-01王恩晖
王恩晖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辽宁·沈阳 110148)
0 引言
课程思政如一条引线,应将其深入贯彻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方面教学环节中,通过课堂的多种育人功能来实现课程思政的既定目标。在课程思政的渗透与引导下,大学语文科目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科学构建全新的大学语文德育课程体系。
1 “课程思政”的本质与意义
1.1 “课程思政”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具体实践
我国高校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治学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下的高校,肩负着为党、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所以大学生必须有正确的政治理念以及价值观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各大高校必须将教书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形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道德指引的有机融合,就是指大学的各类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与思想道德的引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社会培养出为人正直、德才兼备的人才。
1.2 “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理念,应通过课程的理念贯彻展现出来
课程思政并不是教学课程,也不是教学活动,而是融入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思政的渗透,创新与改革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与模式。高校需要在语文课程中体现课程思政的本质,一方面在课程中彰显思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实现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的互通,为学生创设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育人模式[1]。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贯彻高校语文教师应将各类德育理论与思想价值观等内容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将专业传授与思想引导相结合,使学生坚定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充分挖掘语文知识体系中思政德育元素,从而共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理想信念。
1.3 “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与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转变成生动形象、丰富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赋予语文课程新的教学活力。将语文课程专业实例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与道德情操和人文国情文化紧密联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
并且课程思政也是汲取了各类课程的德育理念,开发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各科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进而提升教学水平与育人质量。同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应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创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新路径,需要高校领导管理层到普通教职成员的积极设计与参与[2]。并制定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机制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与道德信念的提升。
2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语文德育教学
2.1 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德育教育的异同
大学语文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的教学任务相一致,两种课程虽然隶属于不同科目体系,但其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思想道德熏陶的德育任务是相同的,都对学生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两者的德育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教学特点,彼此借助的教学资源不尽相同。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今中外的诗词文章来表达其中蕴含的育人哲理与人文情感道德,对文章的故事背景与作者简介来了解与感受故事的思想主旨,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政课程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理念与历届领导人的重要思想进行汇集总结,其课程内容比较理论抽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并补充了思政教学的教学形式,两者形成互融互通、相辅相成的关系。
2.2 充分挖掘大学语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还可以让学生集成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形式要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改进创新,是中华文化彰显出历史文化价值与时代风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当教授诗词古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情境或事件时,应结合现代时代背景与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与阐述,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民族精神,正确面对生活中竞争或感情问题,促进他们勇敢无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至善至美品格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业也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增添了革命抗战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寄托着中华历史几千年来为建设祖国的探索与热忱之心,也包含了现代人民的美好期望。大学语文教材中有或多或少讲述并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或理论,比如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等理念,道家思想是推崇道法自然的观念,这些思想观念都有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互通相交的方面[3]。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德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观。
3 大学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方法探究
3.1 高校做好顶层设计,规范“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贯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过程,高校应建立德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并且德育理念的教学并不只是高校教师的职责,学校应紧抓各部门的分层管控。高校党委会应担任主要责任人,高校的管理与行政负责课程思政的具体事项,实现全校的德育工作的协调。高校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渗透进教学思政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显性思政与隐形思政的融合统一。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程评定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进行思政的科学配置与合理调整,不断强化德育理念建设,最终构建一套全方位、系统性的思政教学制度,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可以将德育教学优势与效益最大化。
3.2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课程思政”教育配置优秀师资队伍
语文教师的思想态度与综合素质是课程思政能否有效落实的直接因素,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并重视德育教育对学生重构思想认知的重要性,使自己成为德育理念的传播者。高校语文教师应深入研读每一刻的教材文章,把握其中的主旨与精髓,将其与德育理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人生哲理。
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政治眼界,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要积极探索并发挥语文教材中思政教育内容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并不是表面的形式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应深度研习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4]。同时教师应时刻关注政治时事、紧跟时代文化的更新与变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促使养成正确政治思维,以满足党和国家的建设要求。
3.3 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文质兼美的课程思政教育体验情境
为营造课程思政教育体验情境,应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师应以引导学生为主,自身讲授为辅,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加具有艺术性、人文性、生趣性。并仔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情感成熟程度,分层布置教学内容,切实实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明确将诗词文章的道理说清,并能引起学生的认同与情感共鸣。
教师需为学生创设文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所想与所思,促使学生可以主动触摸历史,将其与当下生活相联系,分析古今的思想道德的个性与共性[5]。同时,教师应多加运用智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等,使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所期望的课程模式,赋予传统语文教学时代感与新面貌,从而真正实现大学语文的德育增值与思政增值。
4 结语
切实实现课程思政德育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深入融合,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满足党和国家的战略人才要求与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渗透与改进,使课程思政可以完美融入语文教学体系中,并为学生配置政治素养较高的师资教学队伍,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建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情境,从而全方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