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探索——以《审计学》课程为例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审计学职业道德育人

吴 婷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1 《审计学》课程思政改革背景分析

1.1 课程简介

《审计学》课程是财会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主要讲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与技术和财务报表审计的主要实务,使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悉整个审计程序,使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基本审计技能,应对现实中的职业冲突问题和财务报表审计问题,构筑专业基础知识结构,为学生将来从事的财务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扩充其专业知识面。

《审计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且该课程涉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综合性也很强,因此该课程一般是在财会类专业的高年级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一般既有理论学时,也有实践学时。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学时由主讲教师集中授课,实践学时随着理论教学内容相应开展,多数高校是以审计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依托,结合虚拟企业的业务资料,要求学生实施审计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程序节,并完成相应工作底稿,最后综合所有审计证据,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完成审计报告的撰写。

1.2 《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般该课程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中的审计案例和教师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严格意义来讲,想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成为审计领域的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使财务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借助审计的学习,理解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主要特点是:(1)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运用能力较弱。有相当部分学生已经取得初级会计职称、证券从业资格等相关专业证书,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也有学习热情,但是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比较差,而审计的操作则需要运用各学科知识。(2)理论原理认识较薄弱。《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高度抽象,每个知识点都是建立在审计准则基础上的,学生缺乏实际财务经验,虽然能强行记住审计理论,但是并不理解准则的目的与意义,导致无法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这些问题其实正是《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通过强调审计职业道德,学生可以了解经济活动需要审计师这样的经济警察维护经济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因此该门课程中多处涉及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可以与专业知识结合的领域,但在改革前的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并未意识到可以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也缺乏有机融合、有效融合的整体布局和具体途径、工具。

2 《审计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

2.1 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和利用线上和线下的各种教学资源,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审计发展的历史,体会社会公众对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需求;掌握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财务舞弊的特点与危害,深入理解遵守职业道德、文明、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在职业工作生涯的作用和具体实践,强调学以致用,以问题为驱动力,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仿真的审计模拟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直面挫折、无惧挑战。在掌握审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审计的角度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发掘课程内容中的“真”“善”“美”,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并以此对自己的专业工作进行约束,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手段

(1)多主题嵌入。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充分挖掘可以与专业知识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融入多个教学主题中,体现全课程育人的理念。

(2)多元素结合。改革的思路和改革的内容应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此时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采用多手段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案例等多种素材,既可以是线下资源,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线下的拓展搜集更多的素材,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讨论、学生操作演示等方式进行融合。

(3)隐形渗透。不能生硬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楔入思政,也不是简单的植入和灌输,而是将思政元素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入党、考学、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润物无声,避免两张皮。

3 《审计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3.1 修订教学大纲

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审计学》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修改课程目的。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在课程目的中更明确表现出来,例如提到“学生需要掌握财务舞弊的特点与危害,深入理解遵守职业道德、文明、敬业、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元素在职业工作生涯的作用和具体实践,构筑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结构,为学生将来从事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人文底蕴与专业素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形成专业发展意识与终身学习理念,树立诚信从业、坚持原则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信念”。二是修改实践教学要求。强调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要求中提到“强化学生知识应用意识,提高对具体业务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职业理想,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3.2 修改教案

(1)调整教学目标。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提及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的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融合。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务必将思政教育体现在日常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学设计中要将德育元素与审计学专业知识点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手段,例如增加视频、音频、案例讨论等教学手段,补充随堂测试等内容,做到边学边练,增强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进行主动地探究性学习,例如情景剧、小组演讲等多种展示方式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

(3)增加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将过程考核的方式、内容、评分标准等元素进一步细化,并在课前向学生公开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实际上也是在践行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起到言传身教的教学示范作用。

4 《审计学》“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由于运用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避免了单调的说教,也并非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激发,通过全过程、多样性的考核,学生课程的参与度、活跃度都有很大提升,很多学生课后反馈时认为自己“专业和思想上都有收获”。比如学习审计发展史时,教师通过对比国内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历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审计组织体系变迁的“中国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注册会计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时,以中国抗击疫情过程的感人事迹,并与西方国家作对比,既激发了学生的“四个自信”,也让其对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在《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初步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对《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初步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审计学职业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