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探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思考
2022-01-01时芹
时 芹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真正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或者叫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等等)。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一发不可收的旺盛态势。以信息量大,涵盖范围广,获取信息便捷为特点的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与观念,今天,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移动互联网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进程与人类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把抽象、复杂和空洞的理论说教,转化为以学生个人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将抽象枯燥的教条转变成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声情并茂的平面动画、立体动画以及高度逼真的影视场景的审美感受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素质,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政教育教学以崭新的丰采而大受同学们的欢迎,真正体现出思政课“点滴化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的优越性。
1 移动互联网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信息化日益发达、开放性日益增强的新时代,如何更充分合理地利用移动互联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将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创新包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灵感,使学生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1.1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1.1.1 迅捷即时的信息传播方式
便捷和超时空性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在这里,信息的传播高度透明。移动互联网真正实现了“第一时间反映客观真实”的要求,让所有受众能开放地接受和发布几乎所有的信息。开放的网络让信息驶入了快车道,同时网络信息的传播面更宽,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渗透能力更强。
移动互联网传播具有方便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发生的事件,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刚刚发生的事”传播出去,实现“我见即你见”。高度同步的移动互联网大大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
1.1.2 海量的信息传播内容
具有超大储存能力的手机与网络连在一起,把人们带入了信息的海洋。这里,人人都可成为信源,我们生活在自媒体时代。打开电脑或手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在网络的世界里交织碰撞。移动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海量性特点还取决于计算机提供的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即时性和全球性决定了移动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
1.1.3 互动的传播方式
与以往的传统传播方式比较,移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全新的,它兼具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的所有优点,成为网络时代最具吸引力的传播平台。网上信息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交流。移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双向交互性。移动互联网可以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通信设备或计算机网络联结在一起,它虽然可以被任何组织或个人所利用,但它却又不属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也就是说,网络属于整个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能参与其中而无法完全控制。自媒体时代的移动互联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随时进行意见的交流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受传者。移动互联网传播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不仅媒介能够作用于用户,用户也可以反作用于媒介,用户还可以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加工处理,修改整合为我所用。
1.2 扬长避短,思政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1)思政课教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最新信息发生即时的交互式全息联系。移动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同老师及教学内容之间的时空距离。传统思政课堂因与时代脱节而备受诟病,课堂传授知识、资料信息严重滞后。移动互联网进入思政课堂教学过程后,教师可以一边传授教材和教参等传统载体上已有的知识观念、资料信息,一边即时或实时从网上下载最新的知识、资料信息(文字、图像、声音等),及时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2)移动互联网使思政课教育教学化抽象为现实。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仿真的模拟教学(VR),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理想观念转化成具体、生动、灵活的电脑时空“现实”,对即将发生的现实过程做超前的了解和呈现。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复杂感性现实道德生活,做超前的理论概括和加工、总结和提炼,真实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情景教育和虚拟现实技术成就的虚拟现实教育互相引发、指导和修正、整合,融会贯通,恰当互补。
(3)移动互联网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网络教学融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挖掘和利用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增加影视、图像、声音等立体动感视觉在板块栏目中的比例,既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通过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信息熏陶和感染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移动互联网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视野。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开启了一扇全面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息的窗口,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经济竞争的态势、科学技术创新的信息、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走向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辉煌成果;了解各种理论和思潮的最新动向,让他们在比较中学会鉴别,提高辨别是非、区别真伪的能力,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移动互联网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支点和途径,应该让移动互联网教学贯穿思政课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它的实现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2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适应并建构起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动手动脑,开展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2.1 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开发电子教案
2.1.1 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学经常需要更新资料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同于其他公共课教师,备课的内容需要时常翻新,以往的做法一般是,追随形势的变化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使教师疲于应付。移动互联网可以使思政课教师的备课轻松简捷。移动互联网资源信息量大、素材多、传递速度快,资料的查阅、采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思政课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备课条件。思政课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在网络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素材,方便快捷,便于增删修改,利用率高,提高备课质量。
2.1.2 电子教案、课件能提高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以前学生常常反映高校思政课的说教色彩比较浓,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络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电子教案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美观整洁,再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堂辅助课件,或应用课件库中的课件进行整合,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表现方式于一体,刺激学生各种感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2.2 发挥移动互联网络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2.2.1 移动互联网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对先进教学手段和工具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以有效地改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在学生心中呆板、僵化的印象。把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中心,让启发式、参与性、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校思政课要担负起培育创新人格的任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设计能力的培养过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2.2 移动互联网络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忽视教学风格的形象化,往往将语言流畅、内容正确、结构合理、表述准确等奉为评价授课质量优劣的标准。今天,这一衡量标准在多媒体教学的强大功能面前显得极为苍白无力。如:有些为考试而学的“死读书”的学生,认真地听,忙碌地记,而对于是否听懂和理解却并不在意。还有一些同学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即使不感兴趣,也安然地坐在教室里,或眼望着窗外,或低头看着手机,或闭眼打着瞌睡,或埋头玩着游戏,“你讲你的,我干我的”。究其原因,老师讲课照本宣科,学生感到平淡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在大学校园,多数同学求知欲望强,希望教师授课内容与多媒体有机结合,愿意变中求新,平中求奇。可以肯定,授课风格的新、奇、特及个性化是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情境下思政课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将来思政课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
2.2.3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培养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
运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合,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思政课教师运用新模式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既可以巩固学科知识,又能够提高思维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在网上对思政课信息搜索和处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工具。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3 移动互联网延伸课堂教学
2.3.1 优化网络学习环境
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对现实的穿越。现行思政课教材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网址,鼓励学生课外登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搜集知识、查寻资料,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作业,甚至学习在线课程,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直接与名师对话,接受名师指导;通过网络播放优秀影视资源,开阔视野,补充现实性的感性材料,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设“贴吧”,“微信群”“QQ群”等,为师生提供更大的交流空间,教师提高了教研能力,学生培养了个性特长。
2.3.2 不断更新网络资源
建立独具特色的课件库,存放教师研发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开设教研论坛、课题研究,鼓励学生上网点击,主动学习;将一些优秀教育教学软件、素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和资源库以及名师公开课资料、录像转化成网上资源。同时,教师要经常富有针对性地上网查询,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及时下载,进行整理、归类后上网,使网络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
2.3.3 注重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并进一步优化,主要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是不能实现有效控制的。”多媒体的多元化多向度增加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和手段的丰富性、生动性,为师生间的交流铺设了更为宽广、通畅的桥梁。高校思政课教师准确及时地把握了从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就可以对教学节奏、难易度进行调整;而学生准确及时地把握了教师教学的思维轨迹和攻克教学难点的思维方法,就会主动地与教师默契配合,从而实现良性互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各种变化情况能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反应并尽快适应。教师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反馈,可以实现和矫正教学活动目的,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得以弥补,不当之处得以纠正,完善之处得以强化,以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移动互联网络是新观念和先进文化的传媒和载体,借助网络手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观念创新;移动互联网信息海量性和可扩容性,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促使内容创新;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实时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等技术特点,提高了技术含量,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机制、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感受性、启发性、探究性、主动性、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力争尽快运用于教学,总之一句话,善用移动互联网络资源,开放高校思政课堂,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