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场馆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2-01-01王晓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场馆博物馆教材

黄 薇 王晓媛

(1.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0;2.北京景山学校 北京 10001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博物馆和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教育资源的作用,是一条可实行的途径。

1 聚焦场馆—开发教学资源

各类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场所中的展品、实物和现场资源众多,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用观察、聆听、触摸、感知等多种方式学习和体验,较一般课堂教学资源更形象、生动,为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提供了可能性。博物馆和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关联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

场馆资源不等于教学资源。场馆资源其内容丰富繁杂,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小学生学习,比如在各类场馆中,有不同的展览、展品,既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也有自然类、科技类、历史类等丰富的内容,还有互动体验活动,特别是在场馆中有学生可以动手实践的内容,都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这些都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选取的原则有二:一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对统编教材和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二是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

2 走进场馆—实践探究学习

2.1 设计“探究学习单”,增强教学实效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场馆,学生如果没有通过前期思考,漫无目的地听听、看看,很难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引领教师事先与讲解员进行沟通,制定学习最佳方案,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设计场馆“探究学习单”,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带着疑问进行实践学习,抓住重点,增强实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设计了多份师生共用的“探究学习单”和与之相对应的供教师用的“教学设计”。每份“探究学习单”格式统一,都由三部分组成:“探究引航”“探究发现”和“拓展实践”。“探究引航”是通过学生生活中已知道的、课堂中已学过的内容做引导,引出要在馆中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内容;“探究发现”是让学生带着不同主题的探究内容,到场馆中,通过观看实物及说明、听讲解员讲解、亲手触目、实践体验等不同方式,进行实践体验学习,也可以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等;“拓展实践”是在场馆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记录学习感想体会,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等。

与探究学习单相对应的“教学设计”,体例统一,每篇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地情况与学习资源介绍”,是对学习地点的基本情况做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活动方案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其中的“活动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活动效果分析与反思”,是教师教学后对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分析得失,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多类场馆实践学习,发挥场馆资源效益

自场馆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开始以来,教师们多次带领学生到不同场馆进行实践学习。如,结合教材“青铜时代的辉煌”主题,带学生到首都博物馆青铜器展厅,进行“走近青铜文化”的主题学习;结合教材“我们的衣食之源”主题,带学生到中国农业博物馆,学习农业的发展、农业工具的演变等内容;结合教材“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主题,带学生到中国科技馆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结合教材“宪法是根本法”主题,带学生到中国法院博物馆,学习相关宪法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不仅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还带学生走进名人故居等青少年教育基地学习,并根据地域优势,挖掘周边触手可及的社会实践场所,自主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们还围绕一个资源单位尽可能地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挖掘,找到与学科知识、技能有间接关联和拓展延伸的内容,通过多学科联动,使场馆资源效益最大化。

3 多边学习—促进师生发展

3.1 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场馆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利用场馆资源学习,看到了在学校教室里看不到的“教具”,学到了教材里没有的知识。场馆实践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原来普通的参观活动为实践探究学习。自主实践探究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在与同学、教师和讲解员的沟通交流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3.2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场馆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促使教师树立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开发与利用场馆资源学习,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新理念。场馆资源进课堂的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通过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会更有学习和研究意识。同时,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对课程的理解能力,都要经受考验,在研究实践中,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3 实现了课程学习的延伸

场馆资源学习需要带着学生走出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每学期学生走出去的次数是有限的。教师们将学生带到场馆学习,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实现一课一例的学习,更是指导学生学会在场馆里自主发现学习资源,提高在场馆里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指明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看似单纯的一节场馆学习,开启了另一个学习的天地,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会带着更多的思考与求知欲自主走进场馆学习,实现了学校课程学习的延伸。

4 直面问题—深入研究思考

4.1 进一步研究教材载体与场馆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目前中小学有国家统编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场馆资源要进入这个课程体系,势必要对这个体系做一些调整。课程有了,载体是什么?我们一般理解的载体就是教材,但这个教材的教学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完成,比如,课堂讲授、现场参观、体验、实践等活动来解决。目前,我们是用国家统编教材与“探究学习单”相结合的方式,即学校课堂教学与场馆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

4.2 根据场馆情况和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

场馆的类型不一样,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完全一样,在场馆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表现往往呈现不同特点:有的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有的学生善于思考和构建联系;有的善于小组的合作讨论;也许还有的善于记录或表达自己的见解。虽然优势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取新知。所以,教师在小组分配或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不仅要考虑共性的目标,还应该把学习内容与学生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4.3 关于场馆学习的评价问题

评价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场馆学习,并非是简单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的好坏。在评价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参与、体验和合作。不应该要求学生完整地掌握某一种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收获,给学生今后的生活留下一些印记。应当按照学生们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来设计评价内容。评价要在引导上起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润物无声的。

总之,有效利用场馆资源引导学生实践学习,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走出学校小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大课堂中探索、翱翔,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探讨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场馆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场馆博物馆教材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博物馆
场馆风采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