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背景下的中职服装教学改革策略
2022-01-01许霞君
许霞君
(浙江省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杭州 311110)
1 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 中职服装教学目标有待调整
基于大数据环境背景下,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出改革,结合目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多元化、可适应性强、能吃苦耐劳的服装人才是市场急需的。在面对急剧增加的市场需求上,中职院校服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毕业之后不能直接上岗,学校学习的知识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中职服装教学成效,导致中职院校服装行业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总体来说,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急需一批能快速适应岗位的信息化人才,这就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给中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造成极大的就业压力[1]。
1.2 中职服装教学潜在弊端
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服装教学发展基本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中职服装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之处:首先,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目标与服装市场需求不符合,培养目标过于陈旧与落后,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未能结合市场实际需求与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作出必要调整,导致中职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找到准确位置,不能培养出满足服装市场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其次,有些地方中职院校办学宗旨与方针较模糊,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在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调查企业对就业人才的需求目标,导致最终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中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些也是影响中职院校服装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 技能大赛背景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专业化基础课程体系
教师采用单一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学生未必能掌握全部知识内容,并且学生实践运用能力较差,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技能大赛上。久而久之,让学生在服装技能大赛上无法正常发挥,有些学生由于实践水平未达标,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转变,从而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信心。因此,中职院校服装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立足于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坚持以技能大赛作为实际发展需求参考依据,适当调整理论性教材,重新编制教材内容,从而满足技能大赛的实际需求。要根据图片进行电脑拓展设计,CAD制版、放码及样衣制作。
2.2 促进学生思维转变,加强学生对技能大赛的认识
目前,随着各地区服装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召开,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与效果。但是,有些学生对服装技能大赛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技能大赛是尖子生的项目,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内心对此缺少认可。学生在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带赛教练按部就班强化训练结果分不开,选手本身也是个流水线上的一个优等品。缺少自身思考与变通。未能将思维与学习水平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学生这种片面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热情与积极性。目前,在我国普遍形成“普通教育大赛”理念,技能大赛已经成为中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转变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技能大赛对自身学习水平提升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3]。
2.3 加强中职服装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通常情况下,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中职教师作为职业技能的传授者,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基于技能大赛背景下,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大赛备战过程中,教师既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掌控训练强度与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状态。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在人才培养与选拔中的作用,鼓励教师更加苛刻钻研技术,促使教师专业技能快速提升[4]。例如,有些教师对CAD服装制版软件并不熟悉,但是在对学生指导中,通过边学边教的方法,教师也熟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走进企业生产中,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学生一切学习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在企业技术支持下,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4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企业与人才培养相接轨
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主要目的就是为服装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进而满足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学生即将就业时,需要与企业适应很长一段时间,一些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生产环节与模式,自信心受到打击,然而企业也不看好这些毕业生,认为他们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实际工作缺乏应变能力。这些情况正是当前中职学生毕业就业需要面对的尴尬场景,因此,学校要根据市场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制定的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市场需求,实现二者的完美对接。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尽快了解企业生产模式与发展进度,为毕业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奠定基础保障。
3 技能大赛背景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课程结构得到优化
将服装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之后,将实践操作化整为零,对接企业新工艺标准,以单个任务为单位组织内容,可采用以活页的形式将任务贯穿起来,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实践与应用结合。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乐”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例如,在牛仔裤制作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制作贴袋工艺、裤门襟拉链工艺、月亮口袋工艺等,当这些工艺技能掌握熟练之后,再让他们制作牛仔裤。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教师教学难度也逐渐减轻,学校效果非常好。纵观历年校园内技能大赛来看,学生作品质量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学生技能的全面提升。
3.2 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中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可以全方面学习专业知识,就业面会更加广阔。近两年,大量毕业生走向企业岗位开始工作,并且企业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能力与品德修养,引起企业的关注与认可,从而企业会主动与学校展开合作,希望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产教融合大型服装企业公司会与中职院校开展订单办学,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组建冠名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例如,某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在产教融合模式实践过程中,在学校成立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生产实训基地。在教师的带领下,服装专业学生掌握了服装设计到成型的相关知识,最终毕业成为企业优秀员工。从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模式对服装专业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中职院校教师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课程改革与创新之后,不断推动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中职院校专业教师会走进服装企业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者面向学校范围内进行公开课,都取得广泛好评。一些优秀教师会承担相关区域立项课题研究与申报工作,得到该区域批准后,成为立项项目。有些中职院校专业教师会带领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全区的技能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带队教师还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服装专业作为中职院校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中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基于技能大赛背景下,中职院校服装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改进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市场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接轨,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专业化基础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技能的全面提升,加强中职服装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促进专业教师专业技能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注重知识技能实践运用,促进学生思维转变,加强学生对技能大赛的认识,希望学生在技能大赛中了解比赛的宗旨与意义,最终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