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研究
2022-01-01张凯铭赵海荣
张凯铭 赵海荣*
(1.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0 引言
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是践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1,2]。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高分子的聚合机理、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主要性能。不仅如此,该课程也详细阐述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密切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该课程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一步介绍我国高分子材料发展历程、前辈科学家们的先进事迹以及高分子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合适的切入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可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本文以南京工程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为高分子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课程思政应用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较弱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很多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然而,一部分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学生甚至从高中阶段开始就没有系统学习过化学。这使得他们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倍感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一情况也对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把握进度、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于实现对于学生的针对性教育,长此以往,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课程节奏而自我放弃,从而进一步拉大学生间的差距。因此,适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十分迫切。
1.2 授课内容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思政教育理念缺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重点基本都放在课程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教师在授课前的准备中,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过多的将课程内容对应于专业知识,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的合适环节。另一方面,对于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也需要提高,尤其是和本课程涉及领域密切结合的思政元素需要在课前准备中认真调研,找准切入点,提高课程思政开展效果。
1.3 教师授课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技巧
课程思政的教学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授课过程,前者要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有刻意学习思想政治内容的主观感觉,也不能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质量,需要达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协同并进的效果。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体系相对成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沿用自己相对固定的教学方法。面对新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技巧,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和提高。
2 课程思政元素应用的主要途径探索
2.1 丰富课程思政元素
在保持专业知识教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首先需要任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涉及领域中蕴含的价值、精神、道德等方面的思政资源,并加以分析和凝练,最后通过合理的方式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十分熟悉课程相关领域,对具有潜在价值的思政资源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其中的核心价值,探索其合适的展现形式,建立有效的和专业知识结合的方法。在授课前进行充分的演练,在课后结合授课效果进行总结和完善。
2.2 提高教师授课技巧
在思政元素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是否能合理的将其在授课过程中展现出来、有效的灌输给学生,是保证思政教育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过程。如前所分析,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入学习国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和指示。其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思想觉悟,树立学生爱国情怀、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诚实守信品质的关键作用。三是教师仍需要不断学习授课的技巧和方法。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凝练好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和改进,提高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技巧,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应用的研究
3.1 将理想信念融入授课过程
欣逢中华民族复兴临近实现的伟大时代,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鸿鹄之志,也要具有踏实肯干的基本素质。既有要远大的理想信念,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恰恰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3,4]。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至关重要。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现实,必须通过艰苦奋斗才能获得[5]。青年大学生要把艰苦奋斗、用于实践的精神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中,不畏艰难,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培养融入到专业课中。通过一些实例来丰富所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将我国目前航天、国防中所涉及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案例融入到课程中。也可将《超级工程》《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纪录片中的元素融入到高分子材料性能相关内容的授课中。
3.2 将工匠精神融入授课过程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6]。工匠精神是指将事物做到极致,对所从事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7]。工匠精神无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还是日后走向工作岗位都十分的重要,是他们必备的素质。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授课内容和切入点来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并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例如,通过一些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践行工匠精神。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劳模、企业高管等把鲜活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带入课堂教学。
3.3 将创新精神融入授课过程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在学习、实践和工作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进行发明创造,革新现有技术[8]。对于从事材料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是贯穿其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精神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创新思路。创新对于国家的发展十分关键,对于行业的前景至关重要,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很多行业依然存在着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甚至在一些行业依然存在着“卡脖子”技术,这显然阻碍了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9]。突破这些“卡脖子”技术的封锁,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精神,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这些实例也是在授课中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结合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例如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光刻胶等等,融入到高分子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这样的教育效果要远胜于仅通过课本知识进行传授。
3.4 将爱国情怀融入授课过程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无论是在国防、工业、农业还是航天科技中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为在课程中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高分子材料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在我国高分子的发展历史中,涌现了一大批英勇、无私的科学工作者,他们的付出促进了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10]。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是树立学生爱国情怀的鲜活案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从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开始,进而探索高分子如何形成,进一步思考能形成何种结构高分子,最后介绍高分子的性能特点以及与结构的关联。课程授课的逻辑体系十分清晰,在其中任一环节都有着可融入的爱国情怀元素,例如在发展历史中,可自然融入我国高分子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从贫苦积弱到现今国力强盛的过程。在一些专题中可融入老一辈科学家排除万难、艰苦奋斗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不懈努力的精神。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突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兼具扎实专业知识和高尚思想品德具有关键作用。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思政资源凝练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四方面来探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