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1-01李散绵
李散绵
(武汉晴川学院会计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4)
0 引言
随着我国《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文件的下发,我国的管理会计正式进入了规范、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各大企业、会计学术界、培训机构及有财经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等纷纷行动,在战略导向、融合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围绕自己的工作目标,把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主要应用于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期望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1]。当下,管理会计在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大型集团公司应用比较成功,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还存在很大难题。一是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意识落后,对管理会计应用存在误区;二是适合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缺乏,亟待应用型本科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定位和教改的落实。基于此,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被提上日程,希望从解决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入手,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2]。
1 管理会计能力框架
1.1 CI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
目前,比较权威的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当属CIMA和AICPA联合推出的全球特许管理会计能力框架,简称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它以道德、诚信和专业精神为基础,构建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的四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全球管理技术技能、商业技能、人际技能和领导技能,为管理会计人才提出了全面的能力标准和要求。它要求管理会计人才能运用会计和财务技能,在商业环境中去影响他人并领导组织。CIMA强调对学员工作胜任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员在商业情景中具备技术技能、经营技能、人际技能、领导技能,并在运营、管理、战略层级中设置案例分析测试,使会计人才培养自身从“学科导向”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转变[3]。
1.2 IMA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2016年 11月发布的《IMA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包括五个模块28项具体的能力素质。第一模块为规划与报告能力,包含9项具体能力要求;第二模块是财务决策能力,包含6项具体能力要求;第三模块是技术能力,包含2项具体能力要求;第四模块是运营能力,包含4项具体能力要求;第五模块是领导能力,包含7项具体能力要求[3]。
1.3 中国管理会计能力框架
中国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岗位能力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从职能层面、个人层面加胜任管理会计师的知识体系三个方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首先值得广大致力于管理会计应用的师生学习和借鉴。
当然,为了开拓国际视野,和国际惯例接轨,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更具权威的CGMA和IMA两种管理会计能力框架。CIMA采用的是国际会计准则,使用英文进行全球统考,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4]。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采用中、英文两种方式进行考试,一年有三次考试机会,获得资格认证快,比较适合要去大型集团公司、外资企业、世界500强公司发展的学生。相对于我国的管理会计师认证,费用低、分三个级别,比较适用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类院校的学生。这就要求担任管理会计教学研究的教师,通过横向对比,结合我国国情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及目标追求,根据管理会计能力框架里面的共性要求,设置出合理的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为培养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应用的管理会计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教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教改内容缺乏创新,不成体系
以往教改主要在教学内容编排和(或)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缺乏创新,也不成体系。其原因是没有找到教改实质是在于走“市场化”道路。也就是说,学校为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才提倡教学改革。那么,教学改革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做好人才培养定位,然后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配套、教改的保障措施等。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改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教改内容,要紧随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完善,才能适应能力本位下管理会计课程改革和人才的需求。
2.2 教改力度与深度不够,流于形式
一是教学管理的支持力度有限,深入研究经费不足,导致以往教改仅限于对本门课的课时少、教学内容不够用,教法和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模式过时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脱节;二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任课教师的知识、经验和底气不足,导致教学改革跟风、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观念存在误区,教改方向受阻,没有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及《管理会计学》的学科定位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说一套,做一套”,没有从人才培养定位这个高度去解决教改存在的根本问题。
2.3 师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管理会计实践化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主要是从应届毕业生里面招聘的硕士,他们不但教学经验缺乏,更缺少企业基层的真实体验,很难做到实际场景下的管理会计应用,更别说如何教学生应用管理会计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适应企业“业财融合”的发展需要了。其原因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待遇低留不住优秀人才,没有建立起“校—企—培”三方合作的育人机制,无法为教师获得职业经验提供渠道,没有条件为学生打造就业直通车,培养不出能力本位型“双师”教师[5]。
2.4 教学管理人员缺乏高瞻远瞩意识,教改得不到有效保障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大多认为搞会计信息化比较好,比较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实验建设,而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管理会计思维的培养不太注重,导致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即使进行了教改,保障措施也不到位,亟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增强意识,跟上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保障管理会计课程教改的成功实施。
3 《管理会计学》课程的教改思路和对策
3.1 教改思路
3.1.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能力本位观
首先,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及师生的职业观念,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知识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应用能力;其次,树立师生正确的职业观,以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重组《管理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就业直通车;最后,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层对能力导向型教学管理制度的正确认识,建设能力导向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管理层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为能力本位的教改成功保驾护航。
3.1.2 破旧立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师团队和课程内容体系
首先,要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传统、考核方式单一,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不良现象;其次,重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知识体系,重塑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团队,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最后,根据管理会计能力框架,构建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重构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力争符合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
3.1.3 构建能力本位的合作育人机制,实现多赢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校、企、培之间的多方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具体来说,就是确立以“需求(企业)—供给(高校)—认证(培训与认证机构)”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让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落地生根,填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空白。为打造能力本位的教师教学团队、营造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教学管理环境,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成功提供了多重保证,最终实现多赢目标。
总之,对于能力本位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要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创新,要拓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内涵,不仅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还包括对教师团队知识体系和教研能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旨在形成正确的能力本位职业观,以能力为本位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形成一个良好、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3.2 实施对策
3.2.1 从人才培养定位入手,提升《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学科地位
据调查,国内高校中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很多,但现在国内只有几家高校设置了管理会计方向,这与管理会计人才紧缺形成了鲜明对比,说明的确到了高校要把管理会计推上一个高度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增设管理会计方向,响应国家政策导向,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上升到国家层面需要。并且专门以为中小企业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为己任。那么,《管理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自然会通过学分和课时量的提升而被体现出来,其教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3.2.2 从教改内容入手,重构能力本位的《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
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良莠不齐,许多都是比较陈旧的内容,与我国最新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差别较大,更与公认的管理会计师能力框架相去甚远,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因此,要从我国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及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出发,立足当代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借鉴CMA考试认证内容与方式,构建能力本位的《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促进能力本位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按照管理会计能力框架标准来设置合理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才能培养出具备全面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适应我国本土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3.2.3 采用多种有效的授课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灵活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不宜采用过去传统的讲授+PPT教学法,要根据学习内容需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知识点增加应用场景,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增强教学效果和实践应用能力。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企业的内训模式和内容引入课堂,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灵活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设立“订单班”或“实验班”,专门为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管理会计储备人才,必要时,可以把课堂开进企业,在企业现场为学生提供“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应用工具,让学生早日获得能力本位课程教学的价值体验。
3.2.4 构建“校企培”三方合作育人机制,完善师资力量和考核评价体系
企业作为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在人才考核评价方面比较有话语权,社会比较权威的培训机构在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培训和评价方面比较有经验,他们往往做很多企业的内训,与企业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可以帮企业推荐人才就业。所以,学校想解决自己的学生就业问题,就应该和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联合起来,构建三方合作育人机制,为社会培养输送得出去的合格人才。具体来说,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知识体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提高学生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效果和评价体系,按照权威的管理会计认证机构的考试题型和内容,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来评价《管理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如:考取国内或国际的管理会计师认证资格就是学生具备管理会计能力、学习效果良好的最好证明。同时,因为有三方合作协议,可以邀请企业和培训机构人员来学校上课,顺便解决“双师型”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学》的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从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和数量需求出发,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财务人员转型和企业转型发展需要,真正体现出《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学科价值,为社会,尤其是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培养出合适的管理会计人才。同时能为省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会计人才,为各会计培训机构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和构建认证体系提供借鉴,加强校、企、培三方合作,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质量,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