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药高校实施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2022-01-01王海山
王海山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南京 211198)
0 前言
在素质教育改革浪潮下,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开始由细化、窄化渐转向宽口径、稳基础[1],对于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也不再单一,创新力、实践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了当代就业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实践特征较为明显的药学专业中,这种发展趋势尤为明显。改变传统机械、古板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势在必行。
1 现阶段医药高校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
当前高校传统教学思维根深蒂固,重理论而轻实践成为众多院校的通病,高等医药学院同样不能免俗,实验教学不仅科室少,内容也相对呆板,参数记录、实验报告编制是反映学习成果的唯一形式。这与高校实验实训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有关实验实训建设的经费投入被挤占,实训条件不容乐观,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根据教师示范,在课堂时间内安装好仪器,并按照流程机械操作即可,验证实验类型较多,探索类实验占比极少,这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灌输的位置,独立思考渠道被堵塞,还有很多课题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得不到有效保障,药学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同时,这种单一、闭塞的实验室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实验需求,部分学生由于干扰因素制约,得出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鉴于院校没有便捷的重做条件,只能通过改数据完成学科任务,还有同学学科能力较强,有余力和兴趣进行额外实验,同样也无法得到满足,长期下去必将打击学生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2 医药高校实施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2.1 符合医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它间接指导着一切教育教学中涉及到的活动,是高校人才培育独特性与专业性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对医药专业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求其适应药品开发、检验等领域的实际工作需求,并在初步训练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药品分析、药剂研制等技能,在此目标指引下,继续采用旧有理论主导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只有将实践应用能力纳入课程体系设计,推行创新化、灵活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才能真正达成培养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顺应高校教学及管理改革潮流
在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管理型和教导型成分被弱化,实验室的自主权相应增加,作为独立主体,能够更加自由地统筹安排资金、人员等,有更充足的空间进行实验项目优化,剔除相近、重复项目,有助于建立起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实验室教学体系,保障实验项目质量,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同时,在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主题,自主安排实验时间,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伴建立实验交流,主体性地位得到彰显,极大顺应了高校教学改革潮流。
2.3 适应高校医药学生就业发展形势
在新发展模式下,我国市场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象,随着营商环境的开放与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了市场竞争中,这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激化,对于人才的准入要求也更偏向实践层面,单一知识型人才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知识能力型人才成为了劳力市场的主导。在此背景下,高校医药专业也积极做出了适应调整,推出了许多实践性较强的实验项目,比如APC片的制备等,该项目中不仅涉及到医药基础、药剂学等相关知识,还涉及药品质量检验,很难单一将之投放于孤立学科之中,必须应用开放实验实训模式进行支撑教学。同时,在项目的研究进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实践技能的提升,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还能够锻炼综合处理能力和开拓挖掘能力,有助于丰富人才能力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
2.4 有助于提升医药实验的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实验室资源有限,医药高校集体教学、小组教学的形式还较为常见,这虽然节约了教学时间,但对于学生差异化的能力层次分析不足,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实验目标,碍于时间制约,不得不草草收尾,对于实验的深层分析与技能掌握不足,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学生就可以在制度框架下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并通过深层挖掘和分析,发现理论盲区,解开原有疑惑,促进医药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在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形势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后,随时有可能由于信息启发,衍生新的发现或困扰[2],在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机制下,学生得以结合教师指导,进行开放的实验设计,锻炼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满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需求
高校医药教学具有强烈的专业性特征,因此师资建设一直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传统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风气下,实验室技术队伍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人员学历层次不高,技术水平欠佳的情况极为常见,实验室也成为了教师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和衍生物,无法单独完成实验指导和纠错工作,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实施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后,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被充分放大,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性水平也能得到充分重视,还可以通过连接企业等方式,实现行业动态监控,实操能力培养等,满足实验实时指导和纠错的需求,促进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3 医药高校实施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的策略途径
3.1 打造开放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传统模式下实验教学课时、数量都相对固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实验室闲置器械也无法充分发挥效用。在新模式下,医药高校首先就要经历开放的实验实训环境,打破时间、空间束缚,制定合理的开放周期。对于周中时间段,可以在晚6点至9点开放实验室,周末则可以采取全天开放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情况适当延长或缩减,保障大部分仪器处于可用状态,并指派医药教师或医药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轮流值班和现场指导,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实验需求。同时,为提升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质量,高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或论坛,同步告知开放时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指导交流平台,开发实验室预约、报告提交等功能板块,全面促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推广。
3.2 加强开放式实验实训内容引导
在内容设计上,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同样应当体现出开放、灵活、多样的特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课内实验类型,教师不再给定实验课题,而是由学生自行查阅文献,结合课程内容和自身兴趣点设置实验主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组建工作小组,并在统一的实验目标下制定实施方案与路线,科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担任指导、监督和评价的角色。二是课外实验类型,课外实验主题来源较为多样,既可以是学生根据课外拓展发掘的原创药学类题目[3],也可以是科技竞赛或教师科研题目,在主题确立后,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指导对实验步骤、内容等进行完善,并独立完成开放式实验,从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完善开放式实验实训管理体系
医药实验室药品、仪器众多,其中不乏危险制剂,在开放式实验实训教育管理模式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积极推送管理机制的更新与改革,具体来讲,一是要积极健全实验室规章,利用大数据平台以及信息化系统对仪器设备等进行资料库建设,及时淘汰和更换过期药品,加大精密仪器状态监测管理力度。二是要建立起与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配套的评审体系,除实验结果外,还应考察该项目是否体现了新颖性和独创性,方案设计是否经济和简洁。
4 结论
当前我国高校医药实验室教学课时少、内容单一、模式机械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实行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顺应实践教学改革潮流,还能提升医药实验教学质量,拔高学生综合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因此,医药高校必须正视该教学管理策略的优越性,积极打造开放实验实训教学环境,全面促进医药高校培养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