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工作视角下学生干部就业能力现状研究——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为例

2022-01-01曲昊杨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共青团群体干部

曲昊杨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高校开展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来自学生干部队伍,学校的学生工作依仗这支队伍,学生干部本身也有对其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使得学生干部在学习、工作、就业择业等方面的矛盾被进一步突显,学生干部群体在就业工作中的“头雁”效应发挥不足。

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首次强调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方面“保”的工作,就业工作被放在首位。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909万,就业压力在后疫情时代还在逐年增高。大学生毕业后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对于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求学的大学生及其家庭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实,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压力,进而滋生他们对教育能够改变和发展自身的质疑感和不信任感[1]。因此,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更要在学生关切的问题上下功夫,本文聚焦的就是如何发挥团组织在学生干部群体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

1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

1.1 就业形势持续紧张

2020年《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超2000人参与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更青睐的单位类型中,国有企业(28.9%)、事业单位(28.3%)、党政机关(13.9%)排名前三。接下来的依次为:外企(13.3%)、民营企业(11.2%)、自主创业(3.9%)等,求稳的就业心态已成为主流思潮。202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900余万人,同时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377万人,超过三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都选择提升学历的方式来回避就业的竞争。纵观近年来考研人数的变化,从2017年的201万人增长至今,可见就业形势的紧张一直都存在,恰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增添变数。

1.2 当前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痕迹,突出表现为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讲授而轻视实践技能提升,重视专业化教育而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结果就是学生很难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1]。以我校实际开展招聘工作的经验为例,用人单位往往更关注实践经历而非成绩单,更倾向于有学生干部经历而非单纯的优等生。这样的选择往往是企业对学校专业培养的不认可。选择有实践经历或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看中的往往是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沟通能力,这些先决条件会让大学生在入职后迅速融入团队,从而间接降低用人成本。

1.3 求稳是目前大学生规避风险的主要选择

紧张的就业环境使更多的人倾向于不会受经济大环境所影响的职业,考公务员、考事业编的竞争越来越大[2]。学生干部群体在此问题上也存在着与广大学生一样的思考,而不同在于他们对自身的期待更高,对于国内外升学、考公考编的需求更强烈。2021年我校国内外升学率约17%,升学的人中,学生干部比例高达30%;2021年考公考编录取的同学中,学生干部的比例则超过了50%。高占比的背后,也反映出学生干部群体对高质量就业的需求更为迫切。

2 现行学生干部培养体系下的就业能力现状

2.1 工作内容和个人能力提升脱节

学生干部群体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作用显著,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在加入之初奔着提升个人能力的目的而来,但近年来高校学生干部开始出现“官僚化”倾向,可见高校部分学生干部的自我认知已经出现较大偏差,自我认知不清的最主要表现是管理欲望强烈,但工作经验不足[3]。学生从加入时的意气风发,到熟练后的游刃有余,再到经验老到后的敷衍了事,态度的变化往往是从众的。目前高校团委、学生会的工作内容繁多,学生干部的工作内容往往是日常+临时的高强度模式,但因为指导老师与学生干部数量的不成比例,很难做到精细的工作指导,从而导致学生的工作能力没办法得到高水平提升,很多方面处在“吃老本”的状态。同时,工作上获得感的缺失也使得工作、学习、就业之间本应相辅相成的关系变成了独立分割的几个方面。很多学生干部不得不在学业和工作中间做权衡,学业上的劣势在校内评奖评优以及未来就业中的体现,这使得学生群体当中滋生了“混”的想法,用有限的付出换来学生干部的光环,同时兼顾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这与我们培养学生骨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2 综合素质不强、就业价值观不端正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就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四个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内在需要、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和个体经验[4]。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着重在社会认知、个体经验两个方面对学生干部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发挥作用。高校共青团工作虽然给学生干部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但实践质量不高,这从根本上也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实践教育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而且根据分工的不同,除了个别骨干之外,大部分学生干部只负责一项或少数的几项工作,从而导致综合素质无法得到锻炼。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中,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生干部队伍中能符合的凤毛麟角。他们缺乏端正的就业价值观,盲目追求升学、考公考编的大有人在。

2.3 职业认知能力不足

在专业课程以外,高校还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但在学生干部工作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尤其是通过丰富实践提高他们职业认知能力。职业认知不仅限于专业发展层面,学生能够获取职业生涯指导的几个渠道往往聚焦于本专业发展,且路径相对统一,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大学生群体形成向稳定型工作“内卷”的趋势,无法给予丰富深入的职业引导,使得高校学生的职业认知普遍僵化。学生干部群体虽然拥有了更广的社交圈子,但在职业认知能力方面,也因其自身过高的职业期待和无法与之匹配的综合能力,形成了“眼高手低”的格局,高校学生组织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3 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提高学生干部的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干部拥有普遍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实践经验,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干部的就业能力。一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指导,切实提升其综合能力。切合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工作中锻炼其吃苦耐劳、勤劳奉献的精神,提升其团队合作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在工作责任心、上进心上进行教育,锻炼出优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二是提供多岗位锻炼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职业认知。在组织内分工中可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以期实现学生干部的多岗位锻炼,同时在选拔提升时结合个人特点、兴趣、能力以增强人岗匹配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在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方面也要以培养同学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旨,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干部工作中的独立思考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就业规划、职业选择时明晰自身选择;三是加强党团教育和思想引领,培养学生干部的家国情怀。利用重要纪念日、党课团课及主题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骨干群体培养好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结合丰富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走入乡村、走向西部的生动实践,在大学生参军入伍、支援西部、振兴乡村等方面形成认同进而做出选择;四是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因地制宜给予指导。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切实发挥好全员育人的使命,把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利用团学组织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优势,提高学生干部群体的创新能力,在考研升学、考公考编等学生关切的就业问题上帮他们把脉,起到就业咨询、心理辅导的作用,从而形成骨干带头的良好就业局面。

猜你喜欢

共青团群体干部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