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方法探讨
2022-01-01欧雪松
欧雪松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钻研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发展史,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高校学生要肩负起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就需要高校能够调整当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了解和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断的渗透和引导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专属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体系和价值观念。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一直被保留并流传到现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断与时俱进的,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有所熏陶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思想观念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但学生无法判断哪些思想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思想又是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的,这就需要高校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指正,通过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明确自身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1.2 为思政课堂增加新的血液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能够接触到外界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不管是通过网络世界还是学生身边环境中都充斥着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和思想,面对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学生无法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文化理念,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如何在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冲击中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被落后的思想所影响,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为人处世的思想理念,高校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当中,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由于受到过多外界信息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总是抱有偏见,认为传统文化过于迂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例如,很多学生崇尚一些国外的节日,却对中国传统节日“嗤之以鼻”,根本不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意义,学生总是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没有反复研究的意义,但是事实证明,只有不断的回顾过去才能够总结更多的经验教训,牢记先辈们的告诫才能够少走弯路,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学生不仅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有待商榷,例如考试作弊以及冒名顶替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等都是个人道德素养的问题,严重的甚至还会触犯法律,而这最开始都是由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有所引导,帮助学生成长为更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
2.2 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过于单一
在当前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都是由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来整体把控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也全凭教师的个人理解,这就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影响,这不仅让高校思政课程的展开愈发困难,也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内涵,也不容易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对新鲜事物有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如果不能增加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就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3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3.1 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了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当前很多高校教师都是有过留学经历的,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不足,甚至有的自身就会对传统文化有所偏见,那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给学生带来正确的引导,针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法做出积极正确的导向,也就违背了最初的教学目的。那么,高校在展开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向学生传播更多积极的思想和品质。另外,加强平时对教师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让教师定期展开研讨,彼此分享相关的教学经验以及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有能力的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演讲,分享更多专业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学生了解的知识范围比教师还广。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不再只是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教师的互动,这样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也能够明确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日后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帮助。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课本和板书以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对课堂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示。例如,在与学生分享爱国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故事的背景以及岳飞的生平事迹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爱国品质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也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能够更加生动充实,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爱国题材的电影作品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更多自古以来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3.3 加强实践教学
仅仅通过教师的教学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够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重要性,这就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举办类似于传统礼仪的宣讲会,让学生从更多角度和方面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活动,从社会角度来感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相处时要具备的道德品质,还可以举办一些古诗词朗诵大赛,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积累量。这些活动都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
4 总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对中华民族儿女的成长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尤其是在当前多元化思想冲击的前提下,高校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地位,利用更加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