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格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
2022-01-01王希爱
王希爱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阳泉 045000)
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一大批中职学校乘改革东风纷纷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在初创时期,由于对高职教育规律把握不准,管理经验缺乏,在学院发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滞后,管理模式僵化,影响了思政学科的发展。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端正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就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教师素质以及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各类学校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新升格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必须下大力气推进改革,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本文以我所在地区高职院校为例,对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探究。
1 新升格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理论功底欠缺
新升格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原中职学校的政治老师;二是新招聘的硕士毕业生;三是原职业高中的政治和历史老师及原成人培训学校老师,这就使得思政教师群体成分构成比较复杂。从学历上看,90%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数不到10%。从所学专业看,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数占到60%左右,另外还有历史、经济、管理等专业。从年龄看,40岁以下人数占比仅20%,50岁以上人数超过1/3。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不高,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青年教师人数偏低,教科研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要求。
1.2 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滞后,针对性不强
高校对思政课要求很高,要讲好不容易。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高职学生不同于中职学生,不能死板教条地采取“满堂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虽然身份已转变为高职教师,但教学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习惯于对学生的知识灌输,缺乏运用创新思维、启发式教育开展创造性教学,特别不善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课堂体验感。这就造成思政课成了“说教”课,过于抽象,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抬头率低,课堂效果不尽人意。
1.3 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形式大于内容
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别要重视思政实践课,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并在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体验中受到启发教育。在教学中,由于缺乏对课程设计的总体把握和对形势政策的分析研究,思政实践课安排往往较随意,教学目的及要求不明确,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各行其是,确定一个实践主题,在教学中有体现即可,而不考虑效果。这就造成实践教学走形式,可有可无,教师随意、学生应付,达不到实践教学育人育德之目的。
1.4 思政教师身份不明确,职业认同感不强
职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喜欢和认可。由于新升格高职院校组建时间不长,机构设置、相关制度还不完善,思政教学管理较混乱,人员身份不确定,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一是思政课教学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教师教学主动性不高。二是思政课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常备常新,教师压力大。三是思政课理论性、政治性强,学生听课兴趣不高,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因此,大多思政教师感觉从事思政课教学任务重,备课压力大,得不到学生尊重,自尊心、自信心受打击,对前途感到焦虑。
2 新升格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
2.1 科学设置思政学科机构,推进高职思政教育规范化建设
新升格高职院校成立之初,由于思政教师少,思政学科大多划归基础教学部统一管理。随着思政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思政学科从基础教学部独立出来势在必行。一是建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让具有丰富专业理论学识、熟悉了解高校思政教学规律的内行专家来管理,使之成为学科带头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走向深入。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明确思政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和政策待遇,结合实际向社会公开招聘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充实到思政教师队伍中,壮大思政课教学力量。三是完善思政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思政教学工作量,综合考虑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政策宣讲、教科研等教学任务,合理计算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承担具有挑战性思政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所谓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共同分析挖掘教学内容,合作探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进行教学反思。它也是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备课、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的过程,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集体备课要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要做好事先准备,组织好备课、讲课、评课等环节,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参与意识,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用集体的智慧打造思政精品课。集体备课也是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新升格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总体上科研能力不强,高质量的论文和重大课题成果很少,且大多学术价值不高。因此,要利用好集体备课形式,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将备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思考、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主动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课题,不断将教学实践转化成科研成果。
2.3 加强学习,内训外培,夯实思政教师专业理论功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是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一是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广泛研读专业基础理论相关书籍,深研教材,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夯实理论功底;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随时关注时事政治,对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善于分析思考,并融入教学中,使思政课紧跟时代步伐,常讲常新。二是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一方面要建立校内集中培训制度,通过集中听公开课、示范课、视频讲座、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学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定期外出培训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省培以及其他外出参观学习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2.4 深化思政课改革,善用“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办好思政课,必须抓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一是发挥好思政课堂的思想引导。课堂讲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与世情、国情、党情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社会生活中典型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把理论讲透彻、讲明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悟透道理、明辨是非。二是组织好实践教学。最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来自社会实践。思政课改革要重视实践教学,要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观看、讨论、讲演、主题活动及外出参观、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政课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成为育人“大课堂”。
2.5 完善制度机制,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思政课教学改革要顺利推进,必须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保障。高职院校党委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要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从组织机构设置、领导配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思政教学管理机制、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等,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3 结语
思政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站在新的起点上,新升格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学院长远发展,加快推进思政课改革步伐,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