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2022-01-01王津津路召飞曹培霞
王津津 路召飞 曹培霞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是从事一线劳动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强调指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教育充分融入企业生产实践,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1 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内涵要义
1.1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融合剂,是学校育人的关键内容之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为社会培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
1.2 劳动教育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劳动者队伍,社会和企业都需要肯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员工,倡导具备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水平的高度发达,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过度依赖科技和他人,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者。劳动教育就是要解决以上问题,衔接教育输出与产业输入,培育学生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培育高素质劳动者。
1.3 劳动教育是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走向职场后,要学会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做贡献,并取得相应报酬。高职教育是衔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桥梁,是由学生走向职业人的最后一段里程。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在培育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重塑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其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为毕业和就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在利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育人路径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有着较大的区别。高职教育阶段中的劳动教育更侧重于专业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劳动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要相结合。
2.1 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劳动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要求、教学安排、质量管理、毕业要求等的顶层设计。基于五育并举新要求,重新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融入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对工作岗位的新要求,将劳动素质、劳动技能要求体现在培养目标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重点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既能教学,又擅长岗位实践,还具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充分整合社会、企业、学校资源,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劳动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实施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提供给学生岗位实践、动手劳作的机会;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注重教学做合一的设计,注重锻炼学生使用劳动工具、进行劳动创造的能力,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在学习评价的设计上,要体现家、校、社、企多方评价指标,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形式融合劳动教育元素
教学内容和形式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上要融入劳动元素,教学形式设计要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课程的教学目标上要体现劳动教育,从产教融合的需求入手,把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挖掘劳动教育元素,以实习实训为重要依托,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劳动价值观融入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要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工具、劳动安全、劳动法律法规等融入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劳动形成体系化的认识;课程的形式设计上,要根据不同劳动元素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统筹应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中的劳动元素“润物细无声”地灌输给学生,同时要注重劳动反思,增加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研讨、交流和自我反思,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2.3 人才培养评价体现劳动教育要求
劳动育人成效要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知识技能、劳动素养、劳动观念的养成。从家庭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电话访谈等形式评价学生生活技能的提升,以及为家庭做出的贡献的意愿和能力;从学校的角度,通过考试考核、企业调研等方式,评价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的习得程度;从社会的角度,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多维度设计和收集反馈,评价学生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创业等为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情况;从企业的角度,通过毕业生入职后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去向,评价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素养。
3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劳动育人的保障机制
为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落实落地落到位,彻底解决有劳无教、有教无劳的劳动与教育相分离的现象,高职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劳动教育氛围,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立劳育激励机制。
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视觉文化上,要充分利用教室、校园、图书馆、食堂、校园广播、校内劳动基地等,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身边榜样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行为文化上,要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帮扶、志愿活动、企业义工、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劳动教育要从专业和课程层面上进行建设,在专业层面上,要优化设计专业或专业群教学标准,融入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规范;在课程层面上,校内课程、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均要设计劳动元素,课程目标要体现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劳动观念,德育、智育、劳育协调发展。
劳动教育纳入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工作开展的指挥棒,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考核评价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明确劳动实践开展的能力、时长要求,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在教学督导、评奖评优等方面增加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考核;系部考核中,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校企共建劳动基地情况作为教研室年底考核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提升学生职业面向岗位的劳动技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养成实干笃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高质量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