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现路径探析——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1-01费新宝崔现强
费新宝 崔现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2)
1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氛围营造不浓厚。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的肤浅化、片面化及功利化。劳动教育在社会中被淡化,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生群体中被漠视。部分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学业成绩、规范学生日常管理,简单地把劳动运用为惩罚手段,如让学生打扫校园、清理垃圾等不良的做法,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阴影。
(2)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全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不成体系,内容过于单调,缺乏专业性。太多的重复性工作,使学生在其中很难体会到成就感,形式缺乏教育载体,没有作出明确地教育规范,缺乏对劳动教育探索的延伸,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劳动兴趣不足。
(3)劳动教育育人效果不明显。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知识和技能训练等同于劳动教育,只进行劳动本领的传授,忽略了劳动教育对人格塑造、作为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影响。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具体的劳动活动为主,忽略了对劳动过程的认识和体会,忽视了对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引,育人功能弱化。
2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实现路径
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地方高职院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价值引领、劳动体验、典型选树、榜样示范等多途径、广渠道、全方位开展劳动育人工作,逐步形成了“12345”劳动育人体系。
(1)一个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学校依托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从事全校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实践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以“五爱”育人为目标,通过系统性、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实现爱劳动、爱学习、爱学院、爱社会、爱祖国的育人目标。
(2)两类阵地,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劳动观念培育阵地。通过学校提炼的“一主线四融合”文化育人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借鉴吸收“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区域名人文化”的精髓,实现用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学生爱党爱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真向善、现代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敬业精业、区域名人文化引导学生励志励行)。学校“崇德、强能、务实、创新”校训以及凝练的“艰苦办学,勤俭建校,爱校如家,勇争一流”的黄职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熏陶。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林杰等劳模进校园,传承绝技绝活。通过“课前五分钟”讲述劳模故事、实训基地8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的实践教学、劳动教育实践课、每天的“三室一区”(教室、寝室、实训室和卫生责任区)卫生保洁、社区公益志愿服务等途径,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行培育。二是劳动技能提升阵地。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全校范围内学生,每周一次,1学分必修课)、实践实训教学、学生社团基地锻炼、劳动技能竞赛、校外顶岗实习等,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渗透工匠精神。
(3)三大实践,夯实劳动载体。一是校外社会实践。通过“康颖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创文创卫”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二是学校爱卫月。通过学校每年春秋两季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和文明创建月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通过“菁英工程”之“五鹰”孵化营,加强劳动锻炼,强健学生体魄,磨炼劳动特质;三是校内实境教学。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各行业能工巧匠、校园景观石、学校名人馆)、红色文化长廊、忠德广场等校内育人平台,发挥“抽屉式”育人功能,开展现场教学,培植学生劳模,让学生劳模星星闪耀。
(4)四大品牌,扮靓劳动实践。一是劳动实践周。学校从2010年起,所有学生在校期间都要以班级为单位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教育必修课程(课程计2学分)。劳动实践涉及礼仪接待、卫生保洁、绿化维护、安全检查、业务助理等岗位内容,每年累计6000余人参与。此项工作由学生工作(部)处劳动实践教育科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全校辅导员、各岗位负责人是劳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并从学生的劳动实作表现(占70%)和劳动心得体会(占30%)两方面开展考核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二是爱国卫生月。学校在每年3月、10月都要开展全校性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学校领导、教师、在校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对各单位的教室、实训室、寝室、办公室、食堂及室外卫生区统一纳入评比考核,每日有检查、每周有考评、每月有总结,全校性的爱国卫生月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爱国卫生意识和劳动精神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学校在创建建全国文明校园工作工作中,还实施“四大行动”,即环境卫生提升行动、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志愿服务行动、安全保障行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覆盖到每名学生、每间寝室、每个班级、每个社团,让广大青年学生成为劳动育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三是技能竞赛季。学校在每年的春季、秋季都要举办技能竞赛季活动,在此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操练各种实训设备,有的同学还自制赛具,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还通过主题班会、劳模讲座等形式,掀起学生学劳模、学工匠的热潮;通过环境保护·劳动之美演讲比赛、校园最美一角探寻、我为劳动点个赞、最美劳模风采展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教育融入各类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班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四是红色志愿年。学校组织青年学生利用全年的周末、寒暑假积极开展“六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特教学校、进福利院、进景区)红色公益劳动实践活动,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义务支教、支农、支医,参加无偿献血、爱心捐助、情牵留守儿童、养老院敬老,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劳动观念,在传承红色基因、奉献社会中升华思想。
(5)“五维”保障,推进工作实施。一是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劳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劳动育人工作,校党委每年还要召开一次劳动育人专题会议。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劳动育人的理论研究、成果提炼和交流推广工作。教务、学工、团委、后勤、保卫及各教学学院都设有劳动育人的分管领导,各班级设立劳动委员等。通过以上措施,在全校织起了劳动育人的“组织网”。二是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制度,将劳动教育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劳动育人的目标、途径和考评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黄冈职院实训中心8S管理实施意见》,从整理、整顿、清扫、绿化、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八个项目中,规范管理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制度为劳动育人常态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师资保障。学校设立了劳动育人教研室,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其中专职讲师3名、兼职教师82名(含校内64名辅导员及8名其他岗位人员;校外10名劳动育人客座教授)。这支教学团队在推进劳动育人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四是基地保障。学校非常重视校内外劳动基地建设,校内重点建设生活区、教学区(实训区)为主体的劳动实践基地,校外与企业、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单位共建劳动实践基地,为开展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地保障。五是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划拨不少于10万元的劳动教育工作经费,全力保证劳动师资培训、劳动教育研究及劳动活动的开展。
3 结语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基层实践;既要有体制机制创新,又要有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民族,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