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盼》文本解读

2022-01-01李竹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雨衣细节中心

文 李竹生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旨在训练学生合理选择素材的能力和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凸显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为此,教材编者在这个单元中编选了铁凝的一篇经典叙事性文章《盼》。作为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盼》一文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教学元素?教师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围绕中心意思来提升表达能力呢?

一、整体观照,解读单元编排的定位

文本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文本范畴上,而应该基于单元整体的视角,解读一篇文章在单元中的定位。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了鲜明的语文要素,尤其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指向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整个单元所编选的文本、设置的栏目、安排的教学资源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属,便是促进学生写好习作。从这个角度来看,习作单元当中的每一篇课文不仅存在着自身的教学价值,还与其他的文本有着相应的区别,承担着特殊的教学价值。教学时只有从单元整体的视角,才能解读出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以及栏目所承载的不同教学价值。

铁凝的《盼》主要记述了自己渴望拥有一件雨衣,有了雨衣之后继而盼望下雨,之后又担心雨下完了第二天没有雨可下,于是又盼雨停。作者通过一系列连贯的事件,将自己内心所拥有的盼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篇文章素材的选择非常鲜明,结构的设置也非常严谨,语言的表达也非常到位,所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指向于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及展现自身的盼望之情,有效地对接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但与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相比,就会发现这篇文本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特色。《夏天里的成长》是通过生物、事物、人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视角突出了文章表达的中心:夏天是万事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篇课文就是典型的分类别来凸显中心。对比之下就会发现,《盼》这篇课文并不是从分类别的角度来展现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而是依托一系列的事件来展现自身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盼》所承载的落实语文要素的价值,就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训练学生序列性思维能力的维度上。基于文本的内在解读,我们能够发现这篇课文与单元内其他课文在凸显中心方面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表达策略。

二、顺势梳理,解读顺应逻辑的情节

作为一篇叙事性文本,主要是借助情节的推进来展现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文本情节的推进过程中,作者所设置的情节以及所选择的素材,都应积极与表达的中心形成一一对应和匹配的关系。《盼》所要表达的中心是展现自己内心的盼望之情,因此,所设定的情节都与盼望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对盼望内在情感的有效再现。

课文一开始,由于作者没有雨衣,便成天盼望着拥有一件心爱的雨衣;有了雨衣之后,又因为总是不下雨,难以发挥雨衣的作用,于是每天盼望着下雨;等真正到了下雨却又不能出门的时候,怕第二天不下雨了雨衣难以派上用场,于是又盼望着雨能早一点停,将更多的雨留到第二天下。这样一来,整个事件突显出了两个有效的特质:一是,所有的情节发展一脉相承:无论是盼雨衣,还是盼下雨,或是最后的盼雨停,整个过程都围绕着雨衣和下雨两件核心事件展开,这样设置出来的情节彼此相连,相互呼应,形成了有效的内在整体联系。二是,所有的事件都指向了作者内心所展现出来的盼望之情,都能够与中心有着深入且有效的联系,从而积极地突显了中心价值。

由此不难看出,对于中心的突显,仅仅依靠所选择的素材和搭建的框架才是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选择素材和谋篇布局之后,作者还需要通过细致、生动的语言表达,进一步夯实中心的呈现。因此,在解读《盼》这篇课文时,教师还需要将解读的视角进一步浸润在语言表达的细节上,洞察作者所选择的表达方法,感受语言所形成的表达魅力。

三、悉心品悟,解读精准生动的细节

叙事性文本对于人物的刻画都体现在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上,对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也都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有机系统,以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语言价值,提升最终的表达效果。

如《盼》这篇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就十分传神,既有对主人公“我”的正面描写,又有对侧面人物妈妈的渲染。如自己得到雨衣却因为没有下雨而不能及时穿上,作者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堪称经典。课文第3自然段中,“一连好几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一下子就将盼望下雨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出来。再如描写下雨后“我”和妈妈的一段话对话,更是直观而形象。当看到妈妈热油锅里烧的蒜薹时,“我”几乎用渴求的语气说:“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虽然并没有明说自己想要穿上心爱的雨衣,但言外之意所渗透出来的那种独特之情则表现得尤为鲜明。当妈妈说“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之后,“我”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积极转动脑筋,“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说着,还一边用眼睛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既有语言描写又有神态描写,将内心极度的渴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类似于这样的细节描写,在这篇课文中比比皆是,这就更从细节的层面突显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需要在解读的过程中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四、对比辨析,解读一波三折的设计

叙事性文本能够吸引读者之处,无外乎两点:(1)精准形象的细节描写语言;(2)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所设计的情节都依循着常态化的逻辑认知顺势而下,但在一些细微的发展趋势上,则设置了一道道“关卡”,阅读中所有的读者都与“我”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进行巧妙的融合,最终与主题“盼”一脉相承。

从“我”得到雨衣之后开始盼望着下雨,作者并没有一下子遂愿,天总是“瓦蓝瓦蓝的”,到了晚上还是“满天星斗”。直到有一天,终于“天一下子变了脸色”,但妈妈又要“我”学习外语。虽然外面雨下得很大,但自己为了穿上雨衣出门的各种借口都被妈妈轻松识破,于是,又度过了郁闷的一天,甚至盼望着雨早点停下来,将更多的雨留到第二天再下。直到第二天雨还在下着,才最终遂了心愿。

作者为什么要将整个事情的经过设计得如此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呢?为什么不能一下子让“我”达成心愿呢?这对于表现这篇文章的主题有着怎样的作用呢?解读时,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策略,如果将这些情节全部删除,而直接描写“我”得到了新雨衣之后盼望下雨,第二天就如愿下了一场大雨,自己也穿上了雨衣,最终得偿所愿。这样的情节设置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很显然,缺少了一波三折的过程,“我”内心的盼望就没有了展现的空间。纵观整个故事发展,当盼望下雨时遇到的却是晴朗的天空,人物的表现才有描写的价值,才有描写的空间;当下雨了妈妈一再阻拦“我”,此时的盼望之情才能达到最高峰。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站在文本整体的视角,站在表达的视角,从不同的维度解读才能真正感受到文本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雨衣细节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雨衣变形记
雨衣(外一首)
充气雨衣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细节取胜
不湿鞋的雨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