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线上教学有效性探索
2022-01-01谭笑风
谭笑风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全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高校延期开学。同时,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停课不停学”,开展教师在网上教、学生在网上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在线教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整合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相长。本次大规模线上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大演练,为更深层次地利用现代技术,推进线上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听障大学生由于听觉障碍,其线上教学既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也存在其特殊需要和探索空间。
一、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知识大爆炸、信息资源剧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并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教育需要针对信息社会的特点做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一)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特殊教育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特殊教育的发展实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没有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是不完整的教育现代化,各种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特殊教育发展之中,包括慕课等线上教学等教育方法手段的运用。特殊教育现代化可以说是改变特殊教育落后局面、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倒逼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群体的全方位运用,尤其在上课方式方面,各种平台、语音转化、手语翻译与主讲教师的角色融合,等等,为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实践与开发探索视角。
(二)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
特殊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一是个别性。信息技术作为表示、演示、交流、个别辅导等活动的工具可以弥补板书、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介功能方面的不足,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信息的及时有效互动,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学生个体之间学习特质的差异,根据特殊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教育和帮助。二是多样化。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拓宽了以往知识来源的单一化现象,为特殊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路径。一方面特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他们可对某一专题的相关内容通过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和发现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三是直观性。信息技术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特别是网络拓展了特殊学生的认识空间,不同于传统的纸本印刷教学材料,它能提供很多图文声像并茂的资源,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过鲜明的形象感化和对比,对特殊学生产生视觉等感官方面的有效冲击,激发起虚席情趣。四是合作性。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其友好的交互环境有利于调动特殊学生积极参与,包括竞争、协同、伙伴和色彩扮演的基本模式,通过计算机互动合作的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的小组作业和计算机扮演同伴角色等形式提高学习效果。五是辅助性。作为评价、教学管理工具,具有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新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评价、考核具有实时、动态、全方位的特点。六是无障碍性。纵观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其特征是无障碍的网络化。特殊教学信息资源可以高度共享,教学活动不受或较少受时空限制,便于进行远程异地的协同合作,实现互联想通,多向互动。七是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特殊教育奇迹。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特殊教育技术变了,教育方式也得相应变革。教师要掌握现代特殊教育技术应用理论和技能,创建多媒体和网络化的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建设多媒体与网络特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使之能高度共享。通过实践探索构建新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原有的信息技术和硬件软件设备应该具有其特殊性,以适应特殊学生的需求。
二、听障大学生线上教学的困境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媒体常态化教学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与挑战,如“网络基础条件研判不足”“学生参与性和持续性不高”“优质线上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学和管理策略落后”,等等。听障大学生的听觉障碍限制了其课堂信息的声音通道,线下课堂中的手语翻译和主讲教师同时在直播课堂出现,课件、手语画面、语音文字同时呈现,为视觉信息的集成和互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教学对象的需求
现在高校学生很多都是00后,从出生就沉浸在数字化的社会里,手机和网络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更喜欢动态化、视觉冲击力强、表现方式多样化的形式,与以往学生有很大区别。[1]听障大学生具有与普通大学生的共性特征,但在信息输入渠道和输出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聋人为教育受众的教学用房设计规定:聋生由于听力障碍,诸多由耳获取的信息只得以眼代耳,以其他感官感受和障碍带来的缺陷,如以不同灯泡颜色的亮、灭,有规律的闪烁,利用电视通过文字、图像传达信息,相互的交流以及手语及口形变化为媒介,通过振动感受节拍的韵律等,实施教学。[2]因此,听障学生在声音接收方面的障碍,需要教师的手语支持、手语翻译的翻译以及相关技术支持服务。教师需要同时考虑听障学生的多重需求,在寻求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根据听障大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平台。教育教学设施指的是基本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校舍、操场、体育设备以及其他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监控器、音响等日常教学设备、现代教学器具等。 软件设施包括师资力量,后勤服务、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是否严格规范,教学资源等。聋人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设备、康复与辅助设备等教学设施的需求远远大于普通学生。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在每间教室都装有一台液晶屏,将课程信息、教学通知等信息全部通过它来告诉学生;在体育馆、律动室也都设置电子屏,屋顶安装一排专用灯,使学生在进行相关活动时可以通过灯光强弱和变化踩出不同节拍。
(二)异位散布式的教学组织空间
专业教师、手语翻译、听障学生处于各自空间,缺乏同场域下的交互形式,存在异位散布式的情况。首先,在此空间中,师生需要借助媒体的支持构建特定学习环境;其次,线上课堂往往受到频繁跳转多种平台/系统等干扰,必须采用比校园课堂授课更丰富的交互手段,且教学交互需实现采集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数据的功能才能确保教学结构的流畅性;再有,学生学习场地转移至家中后,教师需要构建个性化教学策略支持线上教学,增加学习结构的多样性以便满足不同个体认知习惯;最后,远程教育还需要灵活的学习架构适应不同学生所在社区及家庭的信息化条件,以实现与课堂教学实质等效的质量。[3]听障大学生的课堂需要考虑到任课教师、手语翻译、学生三方的互动,但三方信息的沟通顺畅程度依赖于技术平台和各自的网络情况,因此会出现延迟和干扰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画面、语音、文字的集成缺乏借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音文字的转换集成提供了可能,如讯飞和音书软件,可将语音转换成文字,为听障学生课堂信息的获取提供视觉支持。讯飞的听见字幕,采用科大讯飞核心的人工智能转写技术,事实验证音视频转写准确率高达95%以上。音书APP是音书科技推出的一款用于听障人士(聋人)沟通交流的工具软件,通过在APP中嵌入语音识别及语音合成等技术,实现听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沟通,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语言康复,进一步改善听障人士与外界沟通的现状。主要有字幕功能、语音训练功能、电话通信功能。可在现实空间实时转换,但在网上空间的教学领域进行手语翻译画面、任课教师语音和字幕文字的集成,还缺乏及时合适的借鉴经验,听障学生的参与度和主观性难以把握。
三、针对听障学生应急下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便捷性、人们生活学习场域的多变性、疫情下物理隔离的突发性等等因素倒逼教育教学改革。从基于新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改革探索,到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特点教学实施,都需要对教学效果的有效开展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平台的选择与实践
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和授课需要,选择不同的在线教学平台。在线教学平台更注重师生互动。除了满足基本的直播授课需求外,屏幕共享、课堂问卷、弹幕等交互手段、在线教学平台推出的在线黑板功能(配合手写板硬件使用)。 慕课等在线课程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筛选和反复试验,结合听障大学生的授课特点需要,采取钉钉、雨课堂等具备回放功能、互动形式多样、支持视频连麦的平台。
(二)画面的同一性呈现
为确保在线课堂的临场感,促进技术上的综合作用与创新,任课教师通过连麦手语翻译,手语翻译全程在线为听障大学生提供手语支持,教师和手语翻译开启摄像头,保障听障大学生课堂沟通教学的无障碍和师生沟通的顺畅,教师通过讯飞科技、音书等语音文字转换的信息技术,将语音同步转换成文字,听障学生将从手语翻译、任课教师、字幕等多种渠道接收课堂的语言信息和知识技能,实现教师画面、翻译画面和字幕翻译的同一性。
(三)复合式思路与实践
互动是线上教学的重要元素。运用网络直播教学时,以带入感和互动性为第一要素。主讲教师讲授与引导,手语翻译、PPT、文字等通过手语、图片、语音的文字转换,形成复合式、立体化教学构建框架,手语、文字、图片多触角的信息达成渠道,弹幕、手语翻译听障生信息反馈的双向交互频道。充分利用问题回答、在线投票、图片和文字投稿、随堂测试、设立讨论区等功能,组织讨论、答疑、作业、作品展示交流等系列在线交互活动,设计评价方案,建立互评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投入,保持学习的持续性。[4]课堂教学时,将鼠标调成荧光笔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运用直播平台的签到、投票、平台内信息,提高互动的频率,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线上线下资源的结合
从目前各高校开设课程看,听障大学生的专业以艺术类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为主,需要大量的线下作业和自主学习。为保证线上互动课程的质量,任课教师提前制作线上学习资源、布置线下讨论问题和作业。线上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视频、课件、学习笔记、习题库、在线作业与试题、演示实验、课前测试、艺术作品等,教师自建或收集的影音、新闻、实验、文献等资源,也包括来自学生的电子化优秀作业、报告和讨论也是宝贵的线上资源。通过发邮件、建立QQ群、微信群、企业微信群、钉钉群、网盘链接等方式,上传给学生。学生通过结合线下教师上传的资源,提出问题、集体讨论和作品作业,结合作业批改,线上教学教师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有效性。
四、线上教学的效果反馈
通过前期的平台测试和相关试验,保证了网络的稳定性和线上教学的质量。从在线学生学习情况、交互质量、作业完成等方面反映出听障大学生在特殊情况下线上学习的成果。
(一)在线学生数量和满意度保证
河南省本科高校每周在线教学问卷调查显示,两个月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师范学院两所学校的听障生线上平均到课率达到90%以上,个别同学因为网络原因等无法及时参与线上教学,但教师使用的授课平台均具有回放功能,不影响学生的补课和学习。课堂上,由于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合理调整,问题和兴趣点丰富,学生通过投票、选择题、讨论题、小组作业等形式自我展示的形式,参与程度较高。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满意程度在60%以上,不满意程度为10%,对个人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较好的学生占到70%,学习效果虽然无法完全与线下课程相较,但线上课程前期的设计、课中的互动、课下的即时反馈,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闭环,学生的收获感较强。
(二)课堂交互频率及内容保证
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关键体现,更是线上教学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在线学习场景下,听障大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创设适量适当的交互机会,让学生与教师、同学、媒体、资源等因素的交互。如在线学习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举手、连麦、提问、反馈等多种互动功能,教师创设更多学习任务及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远程课堂,并预设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提问、测试,让学生通过小组作业展示,紧扣所学内容,保证课堂交互频率及其质量。据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教学院统计,听障大学生对于在线交流、布置作业、答疑等形式的互动效果满意度为70%,不满意为1%,对授课教师的网络课程建设情况的满意度为70%,说明在课堂交互频率及内容上的质量是可以保障的。
(三)作业完成和反馈质量保障
针对“授课教师是否会通过设计测试以及布置课后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96%的同学认为教师运用了此教学手段。设计电子作业,打通了学科视界与社会视界、生活视界的联系,紧扣当下社会生活热点焦点等时代背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及知识运用情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老师们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上课,在课后布置作业,使用雨课堂及钉钉平台的作业批改功能,以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技能,并通过小组展示作业的形式保障学习内容的转化。
五、听障生运用新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启示
做好网课时代的听障大学生的“主播”,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风格转换能力,把握听障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需求和课程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系统化、精细化设计。
(一)大力引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雨课堂技术的支持钉钉、腾讯课堂等直播平台效能、微信和QQ群的沟通功能,为线上教学提供多方面的广泛支持。但在信息技术方面,不局限于单一技术的使用,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技术支持,为线上教学提供从课前、课中及课后的保障。同时为确保知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依赖字幕转换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引进,对改进线下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同样具有很大价值。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线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都要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听障学生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发挥手语与语音文字转化多重信息传达方式
听障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与普通学生的差异在于教学沟通方式的需求多样化。需要在现有直播平台的基础上,重视手语和语音文字转化的支持,因此听障大学生课堂上手语、字幕的共同支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应引进语音、字幕转换的信息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线上教学的多维度呈现功能优势,以促进听障大学生与教师、手语翻译之间的高效沟通。
(三)增强教学的画面感与互动性,注重前后贯穿
听障学生依靠视觉引起注意,且以注意转移力优于分配能力,但注意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需要教师通过调整视觉材料来引起学生视觉,并通过提问、讨论、作业分享等互动形式,保持听障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并通过线上预习、线下学习、线上测评等引导学生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完成单元在线测试,在线讨论、评价等任务,形成疫情下的线上教学链。
(四)文字呈现和画面呈现要突出知识与趣味的结合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学效果的达成,基于线上教学背景下的聋人教学,就要考虑聋人和线上教学两个特点开展教学设计。文字呈现方面要注意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就是要把文本内容,正确、规范、清楚地表现出来;要适当趣话,凸显主题。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对讲授内容进行标注,既增加文本呈现的效果,又不会削弱文本的主体地位,简单美化,追求实效。文本呈现的视觉效果是文本教学有效呈现的重要表达方式,因此,可以对文本进行简单美化,如对文本设置背景等,更加突出文本效能。图片呈现,图形呈现包括图形、图像等,用点、线、符号、文字和数字等描绘事物几何特征、形态、位置,以及大小的一种形式。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的视觉能力较强,教学内容应多用简洁、友好、生动的图形呈现。图像呈现要突出图像的选择、呈现的时机,促进图像效果使用的最优化,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
(五)结合疫情特点,提高课堂思政的实效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仅生成了听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也对听障学生课堂思政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和内容架构。一是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挖掘出来,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引导残疾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做到敬畏生命和向阳而生的有机呼应和递进生成。二是加强健康意识教育,引导听障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做到体魄康健,心态平和。三是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引导残疾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新技术特点,形成生动、有效的教学效果,将思想价值、人文情怀润物无声的引导学生,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