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主体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

2022-01-01郑州大学孙逸静

区域治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政府

郑州大学 孙逸静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毕业人数多,竞争压力大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就业难”成了常态化问题。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往届毕业生、待业人员、海归人员等群体高校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地区差异大,流向不均衡

根据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政策激励力度的不同,大学生多偏爱选择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或者中部经济实力好的新一线城市就业,地区间的人才吸引力差异大。此外,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前三位分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只有少部分大学生选择民营企业,但是实际就业情况却是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比最大。

(三)集中热门行业,人才缺口大

受薪资收入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会呈现出专业优势,例如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20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专业主要有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建筑学、电子商务等,这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方向,使得不同行业间出现香饽饽与冷板凳的现象,加剧了人才缺口的扩大。

(四)毕业不就业,待业问题突出

一是“考研族”。在追求高学历的今天,人才稀缺资源从“本科生”转移到“研究生”,尤其是对前途担忧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更热衷于考研,他们希望通过考研来镀金,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机会。

二是“考公族”。为了下一代的发展和稳定的生活,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公务员”这个铁饭碗,他们认为公务员工资高、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并且能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啃老族”。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及优渥的家庭条件,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主动选择放弃参加工作,通过依靠父母的接济来维持生活。

(五)就业门槛高,名校优势大

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偏好选择“双一流”或“985”“211”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认为,名校名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高,是满足企业发展和要求的最佳人选。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

没有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首先,在未就业大学生的问题上,政府没有及时提供就业援助,例如职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政府没有发挥好对第三部门的引导作用,使其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例如中介机构缺乏制度规范。最后,政府建立的全国联网信息平台不够完善,毕业生的就业存在区域限制。

就业服务不到位。以政府推行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政策为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缺少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的规划,使大学生缺乏服务基层的激情和动力;而在创业政策中又普遍存在覆盖范围小,门槛高和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二)高校层面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侧重于就业率。由于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数量少,所以就业指导形式仍然以“集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这就使得大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错失了就业机会。此外,高校更多关注就业数量,而不是就业质量,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快,失业也快的恶性循环。

课程实践环节少,学生能力不足。在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时代,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社会实践为辅,这就导致了学生能力欠缺,无法自主选择职业。并且这还会挤压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造成产业人才需求饥荒的现象发生。

(三)学生层面

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偏向功利性和稳定性的就业观,他们会倾向选择去大城市从事“高大上”的职业,希望以此来获得良好的发展、稳定的福利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另外,大多数毕业生思想浮躁,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迫切渴望成功,甚至膨胀地认为只要一毕业就可以找到高薪体面的工作。

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思想存在误区,即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一旦考上大学,他们觉得已经完成任务,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四年后的生活该如何继续都是空白,甚至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要去思考这些问题。这种精力的消耗对于未来就业是致命的伤害。

(四)企业层面

缺少与高校、政府间的信息交流。一方面是没有及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能力,导致学生在技术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没有向政府提供大学生的相关就业数据,使得政府没有发挥好引导作用,没有搭建起一个“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造成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不能实现双向选择。

聘用人才的制度存在不足。一是以名校为标准选拔人才过于片面,忽视了人的发展性。二是存在招聘不公平现象。少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给人际关系开绿灯,这种不公平现象打压大学生的就业热情,错误地认为这是一个拼背景的时代,没有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性。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一)政府层面

1.发挥政府职能,增加可就业岗位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的发展,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来缓解偏远地区和冷门行业的就业压力。其次,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金融、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以物流管理、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现代经营的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通过培育新的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最后,政府要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中小型企业市场准入的门槛。

2.引导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人才服务系统

政府要重视中介机构的发展。一方面要通过相关立法规范其行为,鼓励并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发展各类就业中介服务机构,扩大就业服务的覆盖范围,最大程度让大学生享受到就业成果;另一方面,政府还要为中介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从而帮助大学生实现多领域的就业。

(二)高校层面

1.重视理论的实践性,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通过增加与专业相关性大的社会实践课程,来培养大学生与岗位有关的基础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引进多种形式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资格,增强就业竞争力。

2.加强就业指导,推动教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首先,要改进就业指导形式。学校要利用互联网开展个性化的指导,例如进行一对一的网上指导,通过职业性格测试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进的建议;其次,学校应该要及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帮助收集和整理就业信息,建立一套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追踪系统;最后,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肯定就业指导老师的努力和为拓宽就业发展出路付出的辛苦,并以此吸引大批专业人才加入就业指导老师的队伍。

(三)学生层面

1.要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不论你想做什么,都需要经历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只有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追求高薪水和高大上的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求助于老师或同学,帮助我们调整好前进的方向。

2.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

受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大学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转变不科学的就业观念。要抱着“学一点,多一点”的想法,在任何小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做起,慢慢积累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还必须要知道自己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才是符合企业需要的选择。

(四)企业层面

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接收者,有必要向高校提出自己的人才需求,要求参与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实时对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作调整,避免浪费时间和财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为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枢纽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条例、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来减轻学校和企业的经济负担,让其在实践基地的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实现共赢。

2.更新聘用人才的观念,完善招聘制度

企业要摒弃“最好的就是最优”的用人观念,不要盲目地认为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在任何方面都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优秀,这是一种学历歧视和人才偏见。企业要依据职业特性、能力要求和大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来确定标准,提高职业匹配度,做到人适其事、位得其人、人尽其才,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此外,在录用过程中,尽量使用全面衡量的办法,公证平台录用过程,避免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政府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