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经病探讨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病机※
2022-01-01刘东桥王俊丽冀显亮
刘东桥 王俊丽 李 军 曲 璇 冀显亮
(1.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46;2.黄河科技学院生理病理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0;3.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基础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46)
疼痛是带状疱疹突出症状之一,存在于带状疱疹病程终始,急性疱疹期呈现多样,有灼痛、刺痛、冷痛等,后遗期疼痛属于其并发症[1],现代医学谓之神经痛,约有20%的患者并发后遗期神经痛[2],以刺痛为主。当今人们作息多不规律,致阴阳失衡。调查显示,带状疱疹发病率与年龄呈相关性,且呈年轻化趋势[3],其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带状疱疹多呈现热象,中医治疗往往过投苦寒之剂,戕伐正气,疾病迁延,六经病俱可见,导致“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二者均存[4]。有学者认为,带状疱疹有明显络损之象,且久痛、频痛是其特点,疼痛多与络脉气血津液失常有关[5]。我们基于络脉与络病的相关理论,从六经病角度探讨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病机。
1 络脉与带状疱疹
络脉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带状疱疹初起,常有红斑、水疱,病在皮部,此是络脉损伤之象。带状疱疹发病由外感盛邪而致,可归为《内经》的“奇邪”,《灵枢·血络论》载“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提示奇邪病位在络脉。久痛、频痛是带状疱疹特征之一,符合叶天士的“久痛入络”之说。现代医学表明,带状疱疹主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人体神经所致,神经走行与经络循行大体一致,针刺经络穴位对神经传导有一定影响[6-7],也提示带状疱疹有侵犯络脉的可能。因此,带状疱疹病位涉及络脉。
2 六经病与带状疱疹疼痛之络病
2.1 基于六经病分析带状疱疹 六经病是机体对邪气做出的不同反应的概括,张仲景从气血、阴阳、脏腑、经络失常角度将其归纳为6种基本状态,全面反映了正邪斗争对机体的影响,对分析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带状疱疹常见于中老年人,且多有其他疾患,涉及多个脏腑[8],往往呈现正虚邪实状态,疾病迁延,邪气留恋,故六经病皆可窥见[9]。该病多为感受外界疠气而致,初起症状或隐或现,邪气不断深入转为伏邪(湿热邪气),潜于督脉。正虚是其发病基础,伏邪多在邪盛时被引动,伺机由相应经脉腧穴犯于对应经脉,因个体经气虚损不同,而犯于不同经脉,在前期以经病为主,而后期具有明显络病特征。医者施治时常疏于总体病机,过用苦寒之剂损伤正气[10]。运用六经病理论分析带状疱疹时,利于兼顾整体,将脏腑、经络、气血动态变化进行联系,综合分析正虚邪实状态;可根据患者体质、疱疹特点与患者整体状态,判断何经易感邪气,结合六经病提纲,辨清何经何脏腑患病,提高辨证准确性,《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三阳病与三阴病出现在带状疱疹不同阶段,带状疱疹急性期以三阳病为主,而后遗期以三阴病为主;经病的不同影响疱疹位置,如阳明经为患,疱疹多在头面部,反之可通过疱疹位置大致判断何经为患[11]。
2.2 基于六经病之络病分析带状疱疹疼痛
2.2.1 基于六经病分析络病 六经病为机体对邪气做出反应的6种病理表现[12],张仲景基于气血、阴阳、经络变化等分析疾病的状态,对疾病病机有清晰的认识。络病总体可分为络脉失养、络脉不通和络脉破损等,然其病因多样繁杂,单一辨证分析络病易忽视整体病机,正所谓“治络而不识经,因小失大矣”[13]。从六经病角度分析络病,便于从多个角度分析络病类型及产生的过程,如带状疱疹以太阳病见症为主,太阳经受患,营卫受邪,影响津血在经与络之间的渗灌,产生络虚络瘀;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络脉丰富,阳明证见实热显著者,若不能及时釜底抽薪,邪热移至络脉而络脉破损;少阳主枢,调节周身水液与气机,若枢机不利,气滞水停致血络不畅,此外胆腑蕴含相火,借三焦而达于全身,三焦不利,相火不得散,化为邪火而损络;太阴为气血生化与制水之地,太阴为患,气血乏源,络脉不得养,加之运水不利,化湿生痰而阻络;少阴对应水火之脏,久病及少阴,损伤心肾之阳,血络失温,易凝而滞,络脉不畅;厥阴在脏腑对应肝和心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失调达,气机失常,经络气血紊乱,诱发络病。总之,阳经病气盛血热伤络,阴经病气滞血停阻络。当用六经辨治带状疱疹时,可根据病邪在六经不同,进而分析不同的经病导致的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病机。
2.2.2 基于络病分析带状疱疹疼痛 带状疱疹疼痛在急性疱疹期以灼痛、刺痛、冷痛为主,频作不已,若治疗不及时,后期疼痛反复发生,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诸痛门》论述 “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现代学者认为,络病广泛存在于久病、顽疾中[14],故带状疱疹疼痛与络病密切相关。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形成主要可分为初期、急性疱疹期及后遗期,多因正虚之时感受六淫,引动伏邪而发。初期邪气尚在经,此时疼痛多因经气不利而致,络病少有发生。进入急性疱疹期,伏邪侵入受患经脉,与在经之邪相合而邪势盛,在表灼伤阳络而现红斑、水疱,叶天士曾道“凡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此为邪欲外出而伤络,引发疼痛,在里则是“久病入络”。后遗期邪正交争,气血逆乱,呈现虚、瘀、痰等病理状态,脏腑阴络为病,疼痛迁延,此期经病可消失,而余邪多留于络。《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与邪实互为因果,正气因邪留而更虚,加之后遗期患者因久病而情志不舒,肝气不畅,又会加重络脉绌急,诸多病理因素互为影响,正是带状疱疹后遗期疼痛频发的关键[15-17]。
3 基于六经病分析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病机
带状疱疹多因体内稽留的伏邪被引动而发病,疾病之初以侵入经脉为主,因该病之本在于正虚邪盛,正虚则邪易深入络脉,以久痛、频痛为主要表现,可归于络病范畴,邪盛则易发生传变,往往六经病皆可见到,故可借助六经病分析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病机。
3.1 太阳病 太阳病病位较浅,主要影响在表之气血。感受外邪是带状疱疹发病的基础原因之一,故急性疱疹期以太阳病见症为表现的患者多见。足太阳膀胱经为三阳之首,为“巨阳”,在外感邪气之初,膀胱经“阳气”顾于抗邪,督脉中的“伏邪”乘机侵入膀胱经,化为湿热而发疱疹,故以太阳病见症为主,病在太阳对肤表浮络气血的影响最著。太阳病邪客于表,营卫被扰而不和,其不能通过络脉正常流注环行,络脉不畅[18]。膀胱经主周身之表阳,表阳受损,再触外邪,络脉挛急,此时津液难以通过络脉正常渗灌,转而成湿,留于络脉之中,进一步阻塞络脉气血运行而加重疼痛,尤以疱疹周围最著,此为邪踞太阳诱发络病引起带状疱疹疼痛的原因。吴以岭教授认为在外邪袭入时,邪气首犯经脉,邪盛或与他邪相合时损伤阳络,循经传脏,波及深层阴络,该病多因外邪与伏邪合为湿热,损伤络脉而致[19]。应及时行解表之法,根据病情,宜选用桂枝汤与麻黄汤之类[11],酌加辛散通络之品,减缓邪气传变与深入,并使营卫气血调和,络脉绌急得解,渗灌通利,则疼痛自止。
3.2 阳明病 以阳明病见症为表现的带状疱疹多出现在太阳病之后,肺之宣降未复则肠腑不通,气机久郁化热,耗津伤液,肠枯而糟粕难行而变生内热,充斥于阳明经,灼伤络脉而化斑[20]。《证治准绳·杂病》载“阳明经络受风热,口唇、颊车、发鬓肿痛,及鼻额间连头面痛”,提示外邪与阳明经热相合,可灼伤经络,导致疼痛。对于内有伏邪的带状疱疹患者而言,内有腑实积热,太阳邪气传至阳明后,阳明经之热更著,因有同气相求之理,伏邪与阳明经之热相合,则证候以阳明见症为主。阳明经之热常被挟至头面,借头面部疱疹向外发之,损伤络脉,且血因热难止而生瘀,而致络损络瘀;邪热耗津伤气,血稠行缓,虚处便留瘀,加重络损络瘀;病延日久,阴液耗伤,络血失荣,出现不荣则痛。此为继发于太阳病之后,以阳明病见症为主的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病机。对于热势较盛者,宜釜底抽薪,可用承气类方,佐以辛凉通络之品;热灼血成瘀严重者,刺痛明显,宜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3.3 少阳病 以少阳病见症为表现的带状疱疹亦可因太阳病邪传变而致,病邪传至半表半里之间,形成邪正休作有时的病理状态,以疼痛间歇发作为特点,伴有寒热交替等症状[21]。邪在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久郁化火,迫血伤络[22],加重疼痛。何秀山在《何秀山医话》论述“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23]。提示少阳的气化关乎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若气化不利,便会产生虚、瘀、痰之病理,渐及络脉,而致络虚络瘀,加重带状疱疹疼痛。宜恢复枢机,促使胆与三焦之气机通畅,可选用柴胡剂[24],以散郁火而宁络血,且气行则瘀消痰散,络脉畅而疼痛止。
3.4 太阴病 带状疱疹后遗期出现太阴病见症,提示邪已入脏,多为后遗神经痛初始,络虚、络瘀加重。太阴病与气血的生成异常最为相关。对于脾胃素虚的患者而言,若在急性疱疹期过服苦寒之剂,伤及脾胃之阳,水谷不化精血反为滞,无以充盈络脉,日久则络虚络瘀。患者后遗期脾胃虚弱,气之生成亦不足,络气不能推动络血正常运行于络脉,瘀成而阻络。《素问·经脉别论》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提示肺、脾与津血的代谢密切相关。病及太阴,痰瘀互生显著,阻滞气机,络脉不畅,均是带状疱疹后遗期出现太阴病之络病的病机,其关键在于脾胃,宜及时温脾健胃,可用理中汤之类,以执中州而温运四方,使络血充盈而温运,则络瘀之因去,疼痛便止。
3.5 少阴病 带状疱疹后遗期出现少阴病见症,提示阳气之根本动摇。心肾阳气对气血运行影响最为广泛,关乎周身经脉乃至络脉血液的温运。对于平素心肾阳气不足的带状疱疹患者而言,若在急性疱疹期过用苦寒之剂,后遗期多患少阴病[25]。病至少阴,阳气衰退,络脉气血失温而行缓,络瘀乃成。《内经知要》言“肾主寒水之化,肾虚则阳气不充,营卫凝泣,肢体挛踡,所谓寒则筋急也”“心为五脏之主,五脏之脉络皆上系于心,心阳温煦,则能外合脉管以生络”。带状疱疹患者后遗期心阳不足,化赤之功减弱,络脉失充,且络血失于心肾阳气之温运,易致络瘀络虚;肾阳不化水,水湿侵入络脉,致络脉不畅,以上均为带状疱疹后遗期出现少阴病之络病病机。宜用真武汤补火助阳以化气行水、温经畅络以止痛[26]。
3.6 厥阴病 带状疱疹后遗期出现厥阴病见症,属于病邪传变的最后阶段,病机复杂,对气血的影响亦复杂。带状疱疹后遗期病至厥阴,相火衰弱,为君不足以行事,影响心生络化血,血少则络虚。疾病后期心肾阳气衰微,不足以温养络脉,络血易于凝滞阻塞络脉。厥阴在脏与肝相应,带状疱疹后遗期患者若肝之阴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而厥阴之地阴寒独盛,困遏阳气而成伏热,着于络脉,动血生瘀,则出现络瘀络虚,为带状疱疹后遗期出现厥阴病之络病的主要病机。带状疱疹后遗期厥阴病见症出现的关键在于正虚而邪气久留,虚实错杂,治宜兼顾虚实,可选用乌梅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类方化裁,阴阳俱调,寒热得调,络病之根源去,带状疱疹疼痛则止。
4 结语
近年来,人们作息不规律,阴阳失衡,本是老年人好发的带状疱疹,已蔓延至中青年群体,其疼痛使患者苦不堪言。当前,针对带状疱疹疼痛,现代医学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为主,但费用高且效果不理想,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有独特优势,尤其注重整体观,善于探求疾病本质,多维度分析,辨证论治,极具个体化特点。
叶天士提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再结合带状疱疹疼痛的特点,可发现其与络病关系密切。带状疱疹虽是皮病,但病机复杂,医者往往重局部而轻整体,常陷入无证可辨的僵局,难以识破疾病之“本”,过投苦寒之剂而伤“正”,造成正虚邪恋,六经病俱可见,且深入络脉,医者若不知入络之机,便难止其痛。基于六经病体系对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病机进行剖析,可从多维度分析气血津液的失常而诱发的带状疱疹疼痛的络病成因,同时兼顾整体病机,增加辨证准确性。带状疱疹邪势猛,伴明显疼痛,病程久延,此是络病之嫌,目前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故以六经探索带状疱疹引发络病的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