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保障机制:指向、问题与策略*
2022-01-01姜汉荣
姜汉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职业教育法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初衷是将产教融合落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即以德知技全面融通为目标,以校企行多主体联通为保障,以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岗位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贯通为路径,形成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五融合”的教学体系。要使职业学校融合教学顺利实施,就要解决产教融合在课堂上落地生根的深层次问题,而这其中,外部的保障机制必不可少。
一、指向:完善职业学校融合教学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一)课堂与政策制度要求的差距
产教融合在提高职业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作为全国首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双主体共育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的法治保障提供了样本。
随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政策和制度的颁布,产教融合很快成为当今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新的语境,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大部分职校课堂依旧游离于教学改革之外,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痛点。将政策制度作用于课堂涉及多个环节和问题,构建产教融合落地课堂的教学改革保障机制是必备条件。
(二)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实施难点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企业权利保障机制以政策保障为主,虽有灵活高效的优势,但也存在权利边界模糊、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1]职业学校融合教学明确提出以学生“德知技融通”为主要目标,以“课岗证贯通”为关键路径,以“校企行联通”办学模式为基本动力,通过整合与重组课堂教学要素,深化“课堂革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等“五维”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于企业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企业的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情境、过程、评价等方面无法与产业、企业融合,易出现校企合作不协调、不协同的现象,导致产教融合无法真正落实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过程。
二、问题:职业学校融合教学保障机制的现状
(一)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然而,许多学校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常常“走形式”。一是没有针对职业学校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二是没有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没有全面、细致地开展专业调研;三是专家论证不够深入,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不够,没有站在育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走形式”直接导致产教融合在课堂上的“落空”。
(二)学校与企业办学目的存在差异,阻碍产教融合发展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关系是融合教学实施的根本保障。企业一般是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获取利润的经济组织。为提供高品质的合格产品与服务,企业一切生产管理和考核都是围绕产品和服务进行,产品与服务标准和企业管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职业学校以服务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根据职校学生特点,学校要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教育教学活动。尽管学校与企业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但两者的性质与目标明显存在差异,职业学校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帮助学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实现为国育人的职责;企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中获取利润,获得生存和发展。“天然的裂缝”导致两者合作困难。
三、策略:职业学校融合教学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落实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机制,糅合校企需求
一要健全管理网络。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以专门机构或专人为核心的管理网络,以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组织实施与协调落实。学校可以联合行业企业负责人,协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人才培养的相关指导工作。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室可借助教学自主诊断与改进机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学校应建立用人反馈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开展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适配性调查。此外,中职学校还需要建立与高职院校的对话机制,把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紧密度,为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
二要优化运行流程。在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管理时,职业学校应完善管理流程,及时反馈运行信息;明确管理指标,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将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细化为直观的测量点;建立校企共育人才信息平台,实时分享相关数据和信息,促进人才培养供需两侧的信息对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中,应基于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掌握人才培养方面的第一手资料,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要建立年报制度。年报制度是对每年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的梳理和反思,是把准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各专业编制人才培养质量年报,总结成绩,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学校审核通过后向社会公开发布,主动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监督,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优化学校教学实施条件,提高校企需求契合度
1.营造职场文化氛围
职业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敢于在学校硬环境建设中突破与创新,以育人为前提,以融合为路径,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的“场景式”实训中心。可以借鉴国内外职业培训的先进经验,加大实习训练投入,建立起与企业生产接轨的高标准、多功能实训中心。实训模式应充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实习流程应与企业生产流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精心构建新型校园文化。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企业文化,从而快速适应企业管理。展示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大到整个校园的环境布置,如建造职场主题公园、建立学生产品展示厅、制作著名企业领导人寄语标牌等;小到各个教室的班容班貌建设,如展示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岗位目标等。
2.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
一是构建与实施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公司制管理模式中,班级即模拟公司;班主任则成为董事长或名誉董事长,负责“公司”的决策管理。二是全面实施6S 管理。把现代企业中用于现场管理的6S 标准,融合、细化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并应用到班级常规管理中,建立班级6S 管理机制,创造适合学生学习和生产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学习成效。
3.推行生产式学习过程
在学习、实习中,学生应该全程参与生产设备、生产场地及生产材料的准备活动,并积极参与生产评价。一是聘请企业人员把准生产实习要求。职业学校均建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与许多企业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学校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习指导,明确生产实践要求,根据企业生产要求明确生产式学习要求,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发展进行辅导。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生产意识。学校应建立生产式学习机制,使学生的生产式学习与企业生产对接。例如,应给学生较充足的自由学习和探讨时间,让学生能根据学习所需,主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的工作意识。
(三)构建课堂校企协作机制,驱动校企合作同频共振
职业学校融合教学要求行业、企业和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学校必须通过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的作用,提高协同育人的成效。
1.推进课堂革命,弥补校企需求“裂缝”
一是坚持行动导向课堂革命。在教学改革中,职业学校应从学科体系灌输专业知识转向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将调查研究结果及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职业学校通过到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等,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新变化,并及时传递到教学中,细化到课程内容和结构中。三是寻找平衡,努力构建双赢机制。学校与企业的目的不一样,在双主体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需要在相互合作中找到利益平衡点,实现双赢,以保证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局面。[2]
2.构建和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一是注重灵活性。在融合教学中,实训基地设计模仿真实工厂系统,使用其全套或部分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或工作流程,以完成企业经营的预设目标。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应具备灵活性,能将真实与虚拟、现场与远程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同时,能根据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快速调整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为学生学习创造新的情境。二是确保安全性。安全是实训基地运行的首要前提,对于学生而言,融合教学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的生产车间最大的不同是对生产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进行改造,以确保学生在生产学习时的人身安全,谨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体现过程性。融合教学的实训基地融入企业生产,能全方位再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熟悉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四是具有前瞻性。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运行不同,应具有更强的前瞻性。例如,在资源回收和利用方面,强化环保、绿色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