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段跨越时光的戏法故事
——我的《小古文与影视》教学故事之六

2022-01-01浙江省常山县育才小学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夜莺道士聊斋志异

◇浙江省常山县育才小学 陈 正

在上课前2分钟,我播放了雅尼在紫禁城音乐会上的一首竹笛主奏的《夜莺》。我播放的是音频版。这首纯音乐还有一个女高音版本的,但是我更喜欢这首竹笛版,感觉竹笛的声音与夜莺简直无差别,好像更符合东方人追求乐曲旋律和意境的审美特点。

“今天呀,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我先写下“《聊斋志异》 清朝 蒲松龄”,这样开始是因为以往的几节课,都是孩子们先读,今天有必要换换花样。

“好!”孩子们的热烈反应在我意料中。

我有意识地把嗓子变得沙哑些,模仿出一点点单田芳的评书味:

话说有一个乡下人运了梨在街上卖,他的梨又甜又香,可是价钱卖得很贵。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向他讨梨吃,却遭叱喝和责骂。道士说:“你一车的梨子好几百个,我只想要讨一个吃,对你来说,也没有太大损失,你生气啥?”就这样,这个道士一直缠着乡下人,连旁观的人也劝卖梨的人挑一个坏梨给道士,打发这个道士走,可是乡下人怎么也不肯。

旁边店铺里的一个伙计,听见外面吵闹得太不像话,怕影响做生意,就掏钱买了一个梨给道士,道士谢了他,对围在那里的人说:“我们出家人是不会吝啬的,这里有好梨,来来来,让我拿出来请大家吃。”有人就问:“你既然已经有梨,为什么刚才不拿自己的出来吃?”道士说:“我必须用这个梨核来作种!于是他捧住梨大口吃光了,把梨核捏在手里,从肩头取下一把铁铲……”

故事讲到这里,我停下来,出示了这句话:

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让孩子先读一次,然后让他们来猜猜这句话什么意思。

孩子们是一脸茫然。现在的孩子,知道梨怎么种出来的,估计不多。

“大家想想在学校的菜地实践,当时我们种玉米的时候,第一步是做什么?然后再来读两次!”我做了提醒。

读了两次后,宁晓慧说:“是说这个道士挖了一个几寸深的洞,然后把梨核放进去,再盖上土!”

“和我们种玉米一样,也是先挖坑把种子埋进去。宁晓慧,你猜猜,这个‘坎地’是什么意思?”我追问。

宁晓慧想了一会儿,说:“是挖地!”

“很好,孩子,我们从整句话上理解,觉得应该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就来查查字典,看看‘坎’字有没有‘挖’的意思呢?”

“哗啦啦……”一阵翻字典声过后,大家都说没有,宁晓慧也红了脸。

“宁晓慧是对的。老师也是这样理解这个字的,也去查了字典,也一样发现没有这个解释。我又去翻了《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没有发现。我就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理解错了。”我看看宁晓慧,接着说,“然后我上了‘在线新华字典’这个网站,有了这个发现,请大家读一读。”

坎 kǎn【动】掘坑,挖洞;坎垣入之,戍者不知也。——《新唐书·吴少诚传》

学生一起读了这句话,恍然大悟,宁晓慧呢,则如释重负。

“我觉得读小古文,有时候还是要一字都不放过的,特别是自己平时生疏的字。需要使用到工具书的时候,纸质的书要查一查,网络资料也要查一查。”我这样做了总结,然后引出下一个话题,“我们种下玉米种子后,马上做了什么?”

“浇水!”孩子们齐声回答。

“那我们看道士如何浇水?”我出示下句。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

孩子们自己读了两次,大概明白了:“道士向市集上的人们要水,有个人在路边店里要了沸腾的水,道士接过来浇在上面!”

“读小古文有时要不求甚解,比如这个‘沸沈’,大家猜测应该是‘沸腾的水’的意思,那‘沸’肯定是‘沸腾的’意思,‘沈’你们又是怎么猜到是‘水’的意思?”我叩问一下。

“‘沈’字是三点水偏旁。”孩子们齐声说。

“猜得对!”我出示,“‘在线新华字典’显示:沈的基本字义有三个,一是‘汁’,二是沈阳市的简称,三是人的姓氏。”

“如果是你在旁边,看到了道士居然拿沸腾的水浇灌,你会怎么说?”

“道士道士,你这样是要把种子烫死的!”

“这个道士有病吧?浇水应该用冷水,怎么会用热水呢?”

“哎哎,别急,咱们看看再说!”

“各有各的说法,如果这些说法同时展现,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我们来演一演!我就演道士,你们都是群众演员,记得,你得说话!”我虚拟着接过一碗水,故意大声说着,“啊,原来是一碗沸腾的水,且待我把它浇灌下去!”

孩子们呢,有的对着我喊,有的和旁边的人说,有的对着我指指点点。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听清楚,因为实在吵闹得像在市集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我接着出示下文,孩子们马上读起来,“倏”这个字不认识,马上去查字典了,明白了是表示一瞬间的意思。

“大家都盯着看,看见先长出了萌芽,渐渐变大了。过了一会儿就长成了大树,枝叶茂盛。一瞬间就开花了,一瞬间就长出果实了,又大又香,果实累累!”

“意思是明白了,可是却没有读好!想想,刚才你们不都说种子要死的,现在呢?你们都是古代人,可没有现代人这么见多识广,所以看见这个场景,你会怎么想?可以用怎么样的朗读技巧表现你的内心?小组讨论出方法,再读读练练!”

陈玉涵小组讨论发现——表情上应该越来越夸张。

邱紫馨小组讨论发现——声音上应该越来越响亮。

刘志启做了朗读示范: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刘志启轻声朗诵,眼睛盯着地上,好像真的看见了种子发芽,语气中包含着惊讶。接着刘志启眼睛平视前方,惊奇地念着:“俄成树,枝叶扶苏;”然后刘志启仰视上方,声音洪亮,无比惊喜地喊着:“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他还右手上指,仿佛他看见了果实就挂在那里。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选择一句,赶紧写下来!”此时,小练笔变得顺理成章。

徐陈飞写道:

种子竟然发芽了。种子外表的壳被撕开了,从里面钻出了嫩芽,嫩芽的颜色是淡黄色的,稍微带点青色。芽的顶端向上伸,尖尖的,看上去嫩嫩的,这就是芽头。芽头正在向上用力“探索”。

我点评:“钻出”“撕开”“向上伸”“用力探索”等动词,是拟人写法,很生动!

胡萌菲写道:

种子里的小叶子似的芽离开了本来的位置,离外面近了,有两颗已经钻出了泥土,本来是合拢的,现在已经展开了,中间还有一个小芽。我还发现每根芽的叶子都有两片,看着毛茸茸的,像一个爱心的形状。

我点评:“钻出”“合拢”“展开”等动词,是拟人写法,“像一个爱心的形状”是比喻写法!

我出示原文的片段:

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我说:“类似这样表演一个神奇本领的场景,你们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一定看过。现在请你们仔细回想一下相关的片段,小组合作,讨论讨论表现这些情景的时候,镜头是怎么分配运用的?”

小组讨论达成了共识:镜头先对准主角拍他的一部分分动作,然后镜头对准观众拍摄他们的表情动作;接着镜头又回来对准主角拍他接下来的动作,最后镜头又对准观众拍摄他们的表情动作。如此往复两三次。

我总结成“主角→观众→主角→观众”的模式,写在黑板上。

接着,我提出了这样融合了写作支架的要求: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来重点写一写这棵梨树的变化,但是别忘记边上还有很多观众,按照“主角→观众→主角→观众”的模板,用“表情+语言”等手法,写写他们的变化,把这样一个神奇的场面写生动。

有了前面的表演性朗读,孩子们写作比较顺利。

王奕然的作品:

道士拿到梨子后,双手捧着,快速地吃完了梨,把梨核放在手心,解开背在背上的锄头,在大街上原地挖了一个好几寸深的洞,把核放在坑里,用锄头把旁边的浮土扒过来盖在梨核上。旁边围观的人渐渐多起来了,叽叽喳喳地互相讨论着。道士向旁边的人要一碗水,茶馆的老板热情地拎来一壶刚烧开的水。道士接过水壶,看了看还在冒着热气的壶嘴,微微一笑,就向小坑倒过去。旁边卖烧饼的大伯小声嘀咕:“这道士怕是傻了吧?这滚烫的水能够让种子发芽,我就和他一起去做道士了!”没想到土坑裂开一条缝,钻出一个小小的芽头,接着就像喝了神奇药水一样,“噌噌噌”往上长,一下子长成了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不一会儿又开出了几百朵雪白的花,盛开的花朵不一会儿就凋谢,长出一个个小果子,小果子又吹气球一般长成了黄澄澄的大梨。旁观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嘴巴张得能够塞进一头大象。道士找来一条板凳,爬上树梢把梨一个个摘下来扔给围观者。一位卖馄饨的大妈咬了一口,大喊:“又甜又解渴,好吃好吃!”不一会儿,树上的梨都被大家吃完了。

宋杨的作品:

道士双手捧梨,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得满嘴满手都是汁水。吃完,他双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用手在嘴上抹了抹,接着从嘴里吐出种子,反手拿出锄头,挖了一个小坑,把种子放入,在旁边的小土堆上随手抓了几把,盖在小坑上。然后拍拍手,站起来,作了一个揖,说:“不知哪位好心人愿意给一碗水,给种子浇灌一下?”那个卖梨的人从身后端出一碗冒着热气的开水,笑嘻嘻地说:“早给您准备好了!”道士看了看卖梨人那皮笑肉不笑的脸,接过水,往小坑缓缓浇了下去。围观的人议论起来“这开水能给种子浇吗?”“这种子还不烫死?”“这道士脑子短路,还是怎么了?”只见道士抖抖手,把碗里剩下的几滴水也滴入小坑,微笑着看着小坑。大家的目光也集中到地上。地上裂开了缝,只听“咻”的一声,小芽钻出了地面。小芽晃了晃,好像在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然后一抖,“噌噌”向上生长,嫩杆变粗变长变色,成了碗口粗的树干。原来的小丫,不断分叉,分叉,又分叉,长成了有力的枝丫,每个枝丫上都长满了绿叶。叶子之间,一朵朵梨花绽放,就像给树上降了一层厚厚的雪。接着“雪”都同时消失了,一个个梨越长越大,多得数也数不清,把树枝都压弯了,飘出一阵阵浓郁的甜香。围观的人都惊讶地合不拢嘴。道士一挥手,一个个梨又飞进了围观的“吃瓜群众”嘴里。

写作交流完毕,我让孩子们看了一个电影片段,是爱德华·诺顿主演的《魔术师》,这部电影中,魔术师往花盆里丢了一粒种子,瞬间生枝发芽,还结了果实。

还是小组讨论:“小古文故事和电影片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的结果:相同之处是都使用了种子,都有快速生长的情节,都有把果子给观众吃的情节;不同之处有,人物换成了外国人,场景换到了剧院,梨子换成了橘子。

“老师,外国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中国古代小说情节的?”李晨逸弱弱地问。

“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里关于《聊斋志异》的介绍。”我接着出示。

《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公元1640年-1715年)著。《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一问世,就风行天下。早在一百多年前,已经出现过单篇外语译文。据学者研究,目前《聊斋志异》有英、德、法等二十多种各国外语译本。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有一百多部影视剧根据本书改编拍摄。

我还是问李晨逸:“读了这段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李晨逸有所悟:“会不会是《聊斋志异》翻译到国外后,被这位导演读到了,就改编到他的电影里去了?”

我暂时没有回答,说:“今天有两个电影片段!”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平时的课堂我们一般都是只看一个视频。

“来看看2017年上映的电影《妖猫传》中的这一段,导演是陈凯歌。”我播放的片段,是电影中诗人白居易和来自日本的空海和尚走在长安大街上,看见变戏法的人把种子当场种在土中,浇了些水,瞬间种子发芽,很快秧子爬满木架,开花结果,最终长出了很多大西瓜……

孩子们交头接耳:“这个虽然把橘子换成了西瓜,但其他简直一模一样!”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来看看这个故事。”

徐光种瓜

吴时有徐光者,尝行术于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索瓜瓣,杖地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鬻者反视所出卖,皆亡耗矣。

——〔东晋〕干宝《搜神记》

“哦!两个故事好像,情节简直一模一样!”孩子们刚读完,就发出了感慨!

“再来看作者介绍!”

《搜神记》作者是东晋的文学家、史学家干宝(生卒年不详)。本书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等许多传奇、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先把开课时雅尼的纯音乐《夜莺》换成视频版,介绍说:“这首曲子《夜莺》是希腊作曲家雅尼作的。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安徒生创作的童话。在这个童话中,一只不起眼的夜莺的歌声让中国皇帝为之落泪,然而失去了自由的夜莺不能自由地歌唱,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当皇帝重病的时候,夜莺回来为皇帝歌唱。这是安徒生童话中唯一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故事。”

我接着总结说:“这个故事,我想可能是在东晋时候被干宝创作出来,当然也可能之前已经在民间口头流传,在千年流传中不断丰富,在一千三百多年后被蒲松龄加工定稿在《聊斋志异》中,然后随着翻译走出国门,走到外国去,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个电影片段,又走回到我们眼前。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原原本本继承是一种方式,加以改编、重创也是一种方式。而我们平时要多多阅读这些优秀的古典作品,说不定会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他们的身影,说不定还会在外国的文艺作品,比如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类似的情景。那时,我们肯定有一种——”

“见到老朋友的喜悦!”这句话我说过很多遍,孩子们已经能接上了。

“老师,我读懂了,干宝故事中,卖西瓜人的瓜都没有了;那卖梨的人,结果又怎么样了?”

“自己去查原文看。”我没有回答,还是想引着孩子们自己去看看古文。

猜你喜欢

夜莺道士聊斋志异
A New Way of Dao
我不是夜莺,亦不求玫瑰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夜莺
王婆酿酒
《道士下山》
夜莺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