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巴蜀分界、佛道名山”发展定位打造龙多山五大特色之旅
2022-01-01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伍丹
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 伍丹
涪江东岸的龙多山,是嘉陵江流域和涪江流域的地理分界,清乾隆《合州志》载:“龙多山,州西北一百里,委蛇如盘龙,故名”。在这座山上,佛道两教和谐共存了上千年,是兴于唐、盛于宋的佛道名山。龙多山在古代是巴国、蜀国的分界线和争夺地,现位于合川西北部,为合川、潼南与武胜交界处。正所谓“山不在高,有龙则灵”,龙多山海拔仅600多米,却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议充分发挥龙多山在巴蜀分界、佛道名山、摩崖石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打造龙多山为载体提升合川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巴蜀文化旅游合作交流、合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进而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龙多山旅游发展现状
(一)文物保护不到位,损毁严重
从晋朝至今,龙多山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在此雕造佛像、题铭诗文和游记,最早的作品为东晋,多数为唐宋,后延续至明清。在龙多山文化遗产宝库中,最精华最珍贵的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石刻艺术,摩崖石刻、造像、碑碣、石坊应有尽有,现存76龛造像1742座,石刻碑记近百处,品类齐全、数量繁多。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然而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受经年累月的风化腐蚀和人为破坏,很多摩崖石刻被不同程度的损毁,直接影响了观赏价值及史料价值。目前由于文物保护资金不足等原因,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尚未有效启动。
(二)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大
龙多山虽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石刻文化、军事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盘活这类文化资源、打造相关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的难度较大,目前并没被很好地开发利用为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三)景区周边交通体系及内部道路不够完善
龙多山的旅游交通体系还不够完善,从合川城区到龙多山景区目前最快仍需一小时左右且路况不佳,但从潼南城区到龙多山仅需一刻钟左右,相比较而言潼南的交通条件更具优势。同时,由于缺乏修缮维护,龙多山景区内部道路路况较差,离4A级景区建设标准差距较大。
(四)旅游发展基础较弱
龙多山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目前景区景点缺乏系统性建设,旅游发展基础较弱,发展空间较为局促、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城镇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较低,没有形成全域旅游格局。现有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不足,游客多呈自发式、集中爆发式出行,每年农历三月三及春节期间日均客流量可达六七万,但平时却游客稀少。
(五)毗邻区县、同类景点竞争激烈
由于龙多山地处于三县交界处,毗邻区县对龙多山的开发利用也给合川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与周边成熟旅游景点的同质化竞争也较为严重。
综上,龙多山的旅游发展如何独辟蹊径,扩大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当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积极培育打造龙多山“五大特色之旅”
龙多山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必须明确发展定位,要紧扣“巴蜀分界、佛道名山”这一主题,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大势,立足巴蜀文脉、古迹石刻、佛道名山等资源特点,形成集文化体验、艺术交流、禅道养生、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和国家4A级景区,积极培育五大特色之旅——“人文龙多山”“水墨龙多山”“5D龙多山”“神奇龙多山”“养生龙多山”。
(一)“人文龙多山”巴蜀文脉之旅
龙多山人文古迹众多,其中最精华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其千余年来流传下来的古代石刻艺术,摩崖石刻、造像、石坊、碑碣应有尽有,现存有八十余通唐宋碑刻题记,这个规模在秦岭以南是非常罕见的。在《嘉庆四川通志》《乾隆合州志》《道光蓬溪县志》《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合川县志》等文献中,皆收录了龙多山题刻,其书法艺术延续多个朝代,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相当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龙多山摩崖造像现存76龛,造像1742座。“龙多山摩崖造像部分题材及装饰技法受巴中、广元、绵阳等地石窟的影响,但又不乏自身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后来又影响到周边的涞滩二佛寺及大足石刻等。”“从龙多山既可见巴蜀文化的分异,又可见巴蜀文化的融合,是珍贵而稀有的巴蜀文脉。”
由于龙多山石刻多为砂岩,石质疏松,受经年累月的风化和人为破坏,很多文物已残损不全,应尽快对文物进行专业的抢救性保护。工程措施方面,应分步进行危岩治理;同时还要推进文物本体保护,尽可能保留原状原物的基础上进行修缮维护。管理措施方面,建议在龙多山设立文管站,出台龙多山文物管理制度。
同时,还可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受损文物进行修复还原,设立“龙多山文物陈列馆”,陈列相关史料、石刻碑文拓片、摩崖造像图片以及修复还原的石刻等,供游客参观。
(二)“水墨龙多山”艺术之旅
龙多山现存摩崖题刻八十余通,据考证资料显示最早始于唐朝,后承接数个朝代,主要有游记、诗词、颂文等内容,其书体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建议以“名家绘名山”“诗书画会友”等活动为载体,借助区文旅委、区文联以及协会的影响力组织跨地区的文艺交流活动,加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诗书画文化交流,邀请市内外诗书画名家前往龙多山赏石刻艺术、开展诗书画创作。把这些现代书画作品以及龙多山题刻拓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龙多山题刻、书画作品巡回展”,以“古今对话”的形式展现龙多山风采。
建议把龙多山的发展融入全区文旅融合发展、合川城市形象宣传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大势中,借助亚洲少儿绘画邀请展、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以及钓鱼城旅游休闲文化节等文艺平台,积极宣传推广龙多山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向国内外推介合川的历史文化与城市魅力。同时,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广结友好合作景点之盟,把龙多山的发展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艺术长廊”建设中。
(三)“5D龙多山”数字之旅
推动龙多山旅游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通过打造“5D龙多山”球幕数字化展厅+“云博览馆”,使不可移动的文物突破物理空间和地域局限,走出合川、走向全国,打响“合川龙多山”这块金字招牌。
鉴于龙多山现有重要文物受风化腐蚀和人为损毁,严重影响游客的观赏和体验感,建议在山下打造“5D龙多山”球幕数字化展厅,核心展示内容为“虚拟石刻”与“5D龙多山”,让游客在上山观览之前,能够对龙多山的文物及历史有全方位的认识。一方面,用现代技术修复风化腐蚀的摩崖造像、石刻等,同时进行1:1的实物实景虚拟还原,制作成以石刻艺术为表现题材的5D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另一方面,龙多山可思考拍摄相应纪录片。建议对龙多山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进行考证,拍摄主题电影《千年龙多山》,把龙多山1700年间自然风光、历史画卷,直观地展现在游客眼前。还可打造“云博览馆”,将这些作品搬上线上展厅,促进龙多山文化进一步传播。
(四)“神奇龙多山”探秘之旅
深入挖掘龙多山“一山两教”佛道文化的发展脉络,丰富发展其文化内涵,为龙多山的旅游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通过举办龙多山文化交流节、龙多山庙会文化节、文化遗产宣传月等活动,多渠道宣传龙多山文化特色,提升龙多山的文化知名度。龙多山有着许多神奇美妙、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可将传说故事结合古巴蜀分界石、飞仙泉、飞仙洞、飞仙石、灵隐崖、仙台等景点,以“神奇龙多山”作为卖点打造藏龙秘境生态体验区,让游客充分体验到龙多山独有的神秘感和吸引力。除了深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外,还可思考寻宝探秘“传说中的石刻”,即北宋书法名家石延年曾在古合州钓鱼城题“无量寿佛、释迦文佛、弥勒尊佛”12字,相传他也顺道游历龙多山并题字,这通至今未面世的“传说中的石刻”,可打造包装成为一大旅游卖点,吸引全国各地的广大书画爱好者、考古学家及游客前来探寻。
(五)“养生龙多山”禅道康养之旅
“龙多山最高山峰海拔624米,在渝西川东盆地数以十万计平方千米范围内,是最高山峰。”龙多山特有的山水资源、佛道文化资源,适合发展康养产业。建议依托龙多山风景区,打造渝西康养基地,以康复养老、修身养性、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归田园居为主要思路,建设康养中心、养生别院、禅茶居等设施,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重点辐射区内、毗邻区县乃至整个成渝地区的中老年群体。
加强龙多山旅游产业配套建设,一是升级医疗保障。对龙凤镇现有医疗条件进行升级,争取创建区人民医院龙凤分院,为康养产业提供强大的医疗支撑。二是山镇联动发展,优化乡村旅游产业配套。分步整合周边农业园区、古寨、湖泊等旅游资源,在景区附近打造集游玩、采摘、休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三是加大龙多山交通基建力度。建议打造龙多山片区旅游环线,在大石至武胜的赛马高速设立龙多山下道口,通过“二郎经龙多山至太和”快速干道、连接合安高速、赛马高速,与古楼枇杷产业园、二郎柑橘产业园串联起来,形成合川西北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同时与“一心两带五区”的全域旅游线路进行有效衔接,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嘉陵江流域生态旅游度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