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对青年创新素养培育的启示
2022-01-01郭一
郭 一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是我国发展的主旋律。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59次,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对创新工作提出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要求。高校是党和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较好创新素养的新一代青年人。青年学生比普通的社会青年受教育水平高,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创新素养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内生动力”,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与激励,不打自垮。大陈岛垦荒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是60多年前467名青年志愿者在极端艰苦的大陈岛战天斗地、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党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为凝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基础;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基础;它犹如“源头活水”,为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创新素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特征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发展及内涵
60多年前,台州、温州的467名志愿者为响应国家号召登上凄凉的荒岛,以满腔的热情、冲天的干劲、炽热的青春建设大陈岛,为今日大陈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60多年前,大陈岛垦荒队员白手起家,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使用最原始的锄头、铁锹参加体力劳动到购买机帆船发展渔业,从畜牧业的养殖到国内最大的大陈黄鱼养殖基地建成,从大陈岛青少年宫的落成再到中国第一支帆板队的建立……大陈岛的一切都是从零到整、从无到有的创新。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从无到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大陈岛视察,看望岛上的老垦荒队员;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给台州椒江区12名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回信,祝他们节日快乐的同时充分肯定“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并勉励他们要牢记老垦荒队员的奋斗精神,好好学习、砥砺品格,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贯穿总书记大陈岛之行及大陈岛回信的红线,就是大力学习、弘扬、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2016年至今,台州市委逐步出台相关政策,将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台州城市精神。总之,大陈岛垦荒精神经过不同阶段的孕育、提炼、概括和推广,目前已成为台州社会优势文化之一,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红色基因。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力量。因此,要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蕴藏着的精神资源,探析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营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大陈岛垦荒精神深刻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选择先进文化不断前进的历史轨迹,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2]新时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并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转换为对当代青年的精神引领。在这一新形势下,研究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青年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有利于培养青年创新创造发展能力,提升社会创新活力,增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实力。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现实特征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性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任何国家和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基本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国特色文化精神相承接。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形势,把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和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紧密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陈岛垦荒精神内涵独特、形象生动,为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提供了坚实基础,又提供了丰富的培育载体。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需要优秀中华精神文化激励当代青年奋发有为,产生内生驱动力。
2.具有良好的道德示范性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的精神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到了近代,出现了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义凛然,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是靠“精神”白手起家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党在救国、兴国、强国进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来源,又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形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上世纪80年代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所总结。秉承这种精神,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和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与精神动力。它包涵的道德示范内容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促使当代青年人永远壮志满怀地走向未来。
3.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性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方面,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它的重要价值以及与时俱进的哲学品质,并持续不断地为当代青年提供精神支撑;另一方面,大陈岛垦荒精神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既承接历史、又维系当代,更对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起着巨大作用[3]。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与青年创新素养培育的契合点
大陈岛垦荒精神与青年创新素养培育的契合点是创新。与青年创新紧密相关的是“自主创业”“创新大赛”“科技发明”等等,这种创新是从无到有的创新。青年创新创业的最终目的是为自己创造财富、为国家繁荣经济;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创新经济发展,是催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创新,是从“荒芜”到“繁荣”的创新,从0到10000的创新,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化,即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当代青年要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与素养。
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具体内涵是:爱国、创新、奉献。其具体内容是由“目的、手段和精神支撑”三个层次组成的,目的是“创业”与“图强”,手段是“艰苦”“奋发”与“开拓创新”,其中的“无私奉献”则是精神支撑。[4]这三个层次与青年创新素养培育的内在价值是共通的,即初心是爱国,使命是奉献,途径与手段是创新。因此,能有效运用大陈岛垦荒精神来激发青年创新素养的提升。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在青年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价值思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当代青年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需要从目标、态度、行动领域三个方面展开,即要有清晰的创业创新目标,爱国、无私奉献的态度以及敢于开拓创新的行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温州、台州青年创造并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中国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现实责任
大陈岛建设的这段历史就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历史正剧,成为当代青年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途径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当代青年而言,即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详细的人生规划,无私奉献的爱国热情,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行动。因此,需要当代青年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要像当年垦荒队员那样用实际行动为国分忧,用青春和智慧报效祖国,学习、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推动中国发展。
(二)“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关键词是“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宝,“无私奉献”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每一位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开拓创新”是青年人实现自己中国梦的根基,青年学生只有勤奋学习,掌握最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是广大学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是唤起青年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力。大陈岛垦荒精神实际上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当代青年需要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才能实现伟大中国梦。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今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前景,作为当代青年必须将大陈岛垦荒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四)大陈岛垦荒精神拓宽了青年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渠道
大陈岛位于江浙沿海,是我国宝贵的红色教育基地。大陈岛青少年宫、胡耀邦纪念室、垦荒纪念碑、垦荒事迹展馆、红色记忆体验区等基地,是垦荒精神的活教材。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垦荒精神的教育宣传。促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能学习、传承该精神。目前,生活在椒江以及大陈岛的老垦荒队员,还是我国垦荒精神的活史料,青年学生可以通过访谈、调研等形式,搜集60年前的大陈岛珍贵资料。大陈岛的垦荒人、垦荒事迹、垦荒基地,是当前青年学生学习宣传、提升创新素养的实践教育基地。
三、基于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青年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笔者走访了浙江省30多所高校,访谈了200多名创新创业学生,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等维度对青年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调查研究,来了解青年学生的创新素养现状。发现在高校层面,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纷纷成立创业学院,组建创业师资队伍,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有利环境;在学生层面,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但是实践锻炼机会较少,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比较弱,创新驱动力不强,大部分创业学生反映,在校内能接受到类似于创业辅导课程的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创业基础知识、基本创业技能,但是缺乏创业实践环节的体验式指导以及最基本的创业实践技能。
此外,笔者还同时在椒江市区、大陈岛等地拜访了老垦荒队员张其元、戴婕嬃、柳兴法、李京州等人。在他们身上不仅能找到当年在大陈岛战天斗地的光荣事迹,如养兔能手张菊莲成为台州市政协委员的成长轨迹,“海上姑娘”捕鱼能手金育育的青春奋斗历程,还能挖掘出他们的成功创业史,如张其元夫妇成功创办的心心快餐连锁店,李勇成功组建的中国第一支帆板队——大陈帆板队等等。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归纳起来,最值得我们去传承、去弘扬的就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用垦荒老队员的原话来形容,“它就是记忆里的金子,一直在脑子里闪闪发光。胜利与成功往往在于再咬牙坚持的时候来到!再困难的事情,也不会功亏一篑。”
回顾垦荒开始之后的60年:上世纪50、60年代,老一代的垦荒人是新中国的开拓者、播种者;上世纪70、80年代,第二代垦荒人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者;上世纪9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第三代垦荒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必须推动一代又一代青年传承下去。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在社会层面,我们必须构建大陈岛垦荒精神背景下的青年创新素养培育社会支撑体系;在高校层面,必须构建大陈岛垦荒精神背景下的创新素养教育模式;在青年个体层面,必须学习、实践、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创新理念,探索基于“精神垦荒”理论的青年学生内生创新动力提升机制。通过多途径、多方位、多平台互动策略提升当代青年的创新素养。
(一)构建大陈岛垦荒精神背景下的青年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社会支撑体系
提升青年创新素养,关键是要有一套适应当代青年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要结合垦荒精神文化,加强教育、商业、研究和创新的关系研究,加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商业领域的跨界合作;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青年创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大陈岛垦荒精神创新文化氛围,通过构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引导提升青年创新素养;四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高校为协同的政校行企多元协作创新网络。
(二)构建大陈岛垦荒精神背景下的高校创新素养教育模式
立足大陈岛垦荒精神地域文化,加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的联动性,从而更好地形成创新优势与特色。引导高校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带有文化特色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建立一支又红又专(既能有效传承红色文化又能指导专业技能)的创新师资队伍,营造大陈岛垦荒精神创新文化氛围;紧密联系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素养,提升实际创新创业能力。
1.依托课程思政,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通过顶层设计,依托课程思政改革,完善创业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因材施教、分层分类管理原则,统筹考虑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制度建设、经费支持和成果推广,以系统性工程来推进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
2.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青年学生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大陈岛红色教育基地以及校内外众创空间,按照源于产业、依托产业、服务产业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和教学,组建创新师资队伍。聘请部分垦荒队员及其后代作为青年学生创新实践导师,配备又红又专的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路上的支撑智库。
3.整合资源,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还应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当地政府、企业的有利资源,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政府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养的优越政策且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高校可以帮助学生从政府层面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如创业奖励、小额免息贷款、税费减免等等。社会各行业的创新成果可以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针对“互联网+”时代,鼓励青年学生借助互联网互联互通互享的优势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创业创新思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4.营造氛围,进一步宣传大陈岛垦荒精神
高校是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的地方,提升青年创新素养,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依托学生班团主题教育活动、理论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来宣传大陈岛垦荒精神。结合团中央要求的“四进四信”活动,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学习、宣传“大陈岛垦荒精神”主题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与决心。通过各类活动,使得大陈岛垦荒精神入心、入脑。利用校园宣传渠道,如微信、微博、网站、广播等方式,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创新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通过老生与新生的传、帮、带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大胆地实践,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的创新素养。
(三)探索基于“精神垦荒”理论的青年学生内生创新动力提升机制
现在,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但是由于阅历较浅,缺乏对国情民情社情的深入了解,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与活教材。另外,抓住垦荒精神和青年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内在契合点,大陈岛垦荒精神所衍生出的“精神垦荒”理论,能帮助当代青年学生解决“懈怠”的精神状态,唤起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唤起当代青年学生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驱动力。因此,“精神垦荒”能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内生创新动力。
“精神垦荒”有三个层次,即唤醒理想、内化精神、激发超我。当代青年学生被称为“屌丝一代”,讲实惠、充满幻想、精神滑坡等情况出现,需要唤醒他们的精神状态;并且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进行内化,使得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成为青年的内心需要,实现精神垦荒;最后在实现自我的基础上激发超我,追求超我的无私奉献精神。显然,不断地进行“精神垦荒”就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当代价值,即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坚持艰苦奋斗和知难而进的作风。
以当代青年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并结合时代特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结合“精神垦荒”三个层次,积极探索“精神垦荒”的传承与实践方式,调动当代青年的精神力量,是培育青年创新素养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