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古诗教学中的整合策略探究

2022-01-01吴聪娣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科书古诗古诗词

吴聪娣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8)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文字凝练却意境深远,蕴含文字美、画面美、意境美与情感美,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但是,古诗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其表达方式与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差异,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学生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的兴趣。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理解和内化,无法将古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积淀,也无法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运用,所学的古诗成了消极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1]4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知识经验逐渐丰富,认识能力逐渐提高。到了高段,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抽象思维水平提升,他们对学习有更多的需求。因此,小学高段的古诗教学要突破语文教学时空的局限,打破学科内、学科间、社会生活知识体系的界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整合,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1]4古诗教学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我们要基于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构,更加系统、全面地体会古诗的特点。

(一)从题材的视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情感,关联生活,对同一类题材的古诗词进行主题式教学。针对高段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拓展阅读相关的古诗,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发现世界的奥秘,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学习了《村晚》(部编版教科书第九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所见》《牧童》《桑茶坑道中》等描写牧童的作品,体会古诗中牧童天真烂漫、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形象,体会他们快乐的童年时光。学习了《从军行》(部编版教科书第九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出塞》《塞下曲》等边塞诗,体会它题材广阔、意象宏阔、基调昂扬的特点,感受古诗中的爱国情。学生在比较感悟中,不断提升诗歌品鉴力,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从体裁的视角

不同体裁,诗歌字数、节奏、押韵等方面也各有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感受不同体裁古诗的不同特点。例如,学习《山居秋暝》(部编版教科书第九册)后,教师补充《赋得古原草送别》《古朗月行》等五言律诗,让学生感受诗歌声调的平仄、诗句的对仗和押韵,体会律诗在形式上的完美。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部编版教科书第十册)后,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登高》这首被称为“七律第一绝”的诗,感受七言律诗的特色。

(三)从作者的视角

每一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际遇,不同阶段所写的诗,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及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助于学生体会诗的内涵,提升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生学习《山居秋暝》(部编版教科书第九册),常常把它当作一首单纯的田园诗,很难体会到诗人王维在诗中要表达的归隐园田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王维的生平资料,并拓展阅读王维的其他作品,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桃源行》《使至塞上》《渭川田家》等,通过不同时间创作的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王维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对王维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促进他们对诗歌蕴含情感的深刻认识。

(四)从意象的视角

古人眼中,身边的一景一物皆有情感。有些景物成了一种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同一意象的事物,在意象的品味中深刻体悟其情意,从而更好地走进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古诗世界。如,“月亮”是中国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学习《宿建德江》(部编版教科书第十一册)时,教师引导学生重温《静夜思》《泊船瓜洲》《枫桥夜泊》,拓展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体会“月亮”蕴含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王昌龄的《出塞》时,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月亮”中感悟世界的永恒。又如,“杨柳”在古人眼中也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它往往代表着一种离愁别绪。诵读《送元二使安西》(部编版教科书第十二册)时,大多数学生只体会到“柳色新”代表着春天柳树发芽的景象。教师可以出示一组和柳树相关的诗,有赞美春天生机盎然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有表达思乡情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表达感伤、惜别之情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学生在比较、品析中体会“杨柳依依”背后不一样的内涵和情感,对柳的意象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教学形式的融合

古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融合,引导学生不断拓展、体验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古诗与故事的融合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古诗中的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热情。如,学习《寒食》(部编版教科书第十二册)时,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时阅读介子推“割股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的故事,体会“寒食节”特别的来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古诗编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如,学习《书湖阴先生壁》(部编版教科书第十一册),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王安石和湖阴先生的关系,编写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故事。学生化作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介绍自己来到湖阴先生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和朋友的对话中,赞美了朋友的高洁品性和生活情趣;想象和朋友走出家门,一边散步,一边欣赏院外青山环绕、小河潺潺、田园翠绿的清幽景色,联想到“护田”“排闼”的历史典故……学生编写的故事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人觉得兴味盎然。

(二)古诗与音乐的融合

古诗词富有音韵美,它抑扬顿挫的节奏让诗成了一支动人的曲子。为了更好地推广经典文化,《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把很多经典诗文谱写成了歌曲,由著名音乐人进行传唱。它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优秀资源,能让他们欣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的同时,感受古诗与音乐融合所呈现的诗词之趣、诗词之美,并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滋养心灵。学习《春日》(部编版教科书第十册)时,教师播放由这首诗改编的歌曲,那美妙的旋律立即打动了孩子们的心,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部编版教科书第十二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阳关三叠》,学生入情入境,深深地感受到“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场景、色彩、情绪以及形象等,为古诗词配上恰当的音乐,引导学生借助音乐作品来表达春日的生机、冬日的萧条、离别的忧伤、欢聚的喜悦、亡国的悲痛等情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体会诗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

(三)古诗与美术的融合

古诗含义深刻,意境深远,中国画也讲究意境,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往往在脑海里会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画将诗的意境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让这首诗鲜活起来。这些画可以是山水田园画,可以是有着鲜活人物的画,可以是妙趣横生的某个场景。学生通过学习,将所学的内容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绘图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将诗情画意融入了笔中。如,学习《稚子弄冰》(部编版教科书第十册)后,学生画出了“清晨取冰图”“彩丝穿冰图”“以冰为钲图”“提冰戏耍图”“敲冰作磬图”“脱冰碎地图”等。这些画体现了儿童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特点,有内容丰富的单幅画,也有连环画;有简笔画,还有写意画、漫画。内容和画面不同,但都富有童趣,都是学生真实而独特的表达,充满了创造性。“化诗为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想象诗的丰富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之美。

(四)古诗与表演的融合

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走进古诗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读懂古诗的意思后,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表演进入情境,体会人物的情感。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部编版教科书第九册)后,学生展开想象,编写剧本,在表演中展示了自己对诗意和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诗人独白的方式叙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了他多年的逃难生活,表达了杜甫在漂泊途中的沮丧和悲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仅演出了杜甫忽闻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失地时的“喜极而泣”“漫卷诗书”“引吭高歌”“开怀畅饮”“急切返家”等情节,也演出了诗人“国忧则家忧,国喜则家喜”的深切的爱国情怀。学生在编写剧本、表演剧本、评价表演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创意表演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内化了古诗的内容,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奇妙。

(五)古诗与练笔的融合

古诗学习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了机会和素材。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感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联系生活等方式进行创新性表达,将古诗化为自己的文字。如,学习《回乡偶书》(部编版教科书第十一册),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象诗中的情境、人物、见闻和内心的情感。有的学生用第一人称写了诗人丰富的心理活动:“春风微微地吹着,柳树才长出淡绿色的嫩芽,田间麦苗一片葱绿。这是一个春日的午后,我站在村口的榆树下,停住了脚步。近乡情怯啊!这是我的家乡,我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我想念了几十年的家乡,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几十年前,我满怀志向地离开你,奔向广阔的世界,那时,村口的榆树丁点高、丁点细。几十年,榆树长得又高又大,我却在几十年的风霜里衰老了很多,两鬓的头发已然花白了。”有的学生用第三人称写了贺知章的一生际遇,写了他辞官返乡时内心的感叹:“唉,时光匆匆,想当年我年少离乡远去,现在已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五十多年时光流逝,乡音无改鬓毛衰啊!”有的学生写的是贺知章和孩子们的对话,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化诗为文”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的内容和情感,也提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综合

教学评价起着导向和激励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自评与他评结合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教师评价,应该充分利用家长和学生资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

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学生有机会做出选择和评价时,他们会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学生参与评价,可以了解评价的关键因素,同时在掌握评价标准的过程中,了解教学的重点和指向,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习目标、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3]如,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针对同伴的朗诵、对诗意的理解及对诗人情感的体会等进行互相评价,肯定优点,学习经验,同时也指出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共同成长。

另外,家长参与是影响儿童自我调节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自我调节是认知功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4]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习惯,与家庭、社会息息相关。如,学生和家长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栏目后,很容易就对背诵、积累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孩子认识古诗词的价值,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古诗词。家长还可以设计“古诗学习记录表”,鼓励孩子记录自己学习、诵读的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学习成果,并适时进行积极地评价,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二)过程与结果结合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标是多元的,所以评价不能只局限在检测题的分数上。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等多种角度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细心捕捉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亮点,如,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浓厚,理解诗意的方法巧妙,学生想象画面特别生动等,要及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平时,教师可以经常布置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展示学习古诗词的成果,如,化诗为文、为诗配图、为诗配乐、读诗编绘本、录制诵读视频等。学生和家长在“家长评价”“同伴评价”栏目写下评价意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界限,采用关联融通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究、实践和体验,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科书古诗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