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新课标的理念、任务及实践保障*

2022-01-01龚郑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标双减新课标

龚郑勇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2022 年3 月25 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通知》(简称新课标),这是在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后颁布的,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基于课标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本文探讨在“双减”背景下颁布此版新课标的作用与意义。

一、新课标的理念: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完整的“人”

与2011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比,2022 版课标的最大特色是强调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1],这也与此前2017 版高中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由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的”[4],这两套课标都强调了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性:2022 版的义务教育课标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3];2017 版高中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4]。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现实,新课标还设置了6 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分属三个梯度——“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5],以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序发展。

2016 年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6]。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局限在“文化基础”这一层面,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原因固然有多方面,学生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大量的时间被过重的校内作业和过多的校外文化补习所占据,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2022 版义务教育课标是在“双减”背景下出台的,其势必将对“双减”作更进一步的宏观上的理论指导,以确保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段,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浅显,许多教师会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毕竟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直接授“鱼”要比授“渔”的效率更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惰性知识通过重复训练即可获得,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过度的内卷化学习和精致的平庸。长时间进行简单的惰性知识训练,其危害性极大。首先,体现为这种伪勤奋对时间的浪费,它必然以牺牲学生诸如课外阅读、体育锻炼、睡眠甚至健康等为代价,而且缺少必要的感性阅读也势必影响到个体未来思维结构的改善和精神世界的滋养,在中高年级就会渐渐暴露出缺乏高质量阅读所带来的弊端。其次,它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导,让学生误认为这种“记诵之学”“反复练习”就是真正的学习,忽略了其他方面如学习习惯的培养。须知,良好的习惯比知识更重要,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支撑仅靠短期灌输所获得的成绩都是虚假成绩,不与个体自身经验世界相结合的知识是惰性知识。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习惯的养成即实践性较有限的短期成绩对于个体的意义更为长久。

同时,涉及具体学校和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不敢对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频繁的检查考核疏忽大意。由于在日常考核中强调均分,这势必造成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齐步走的整齐划一,最终导致重视中间层忽视两端的教育状况,形成平面化。这对学习成绩处于两端的学生极为不利,或“疲于奔命”或“营养不良”,平均数掩盖了两端群体。而且,过多的同质化作业占据了学生本来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必然导致学生用在弥补短板、自我发展方面的时间不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频繁的检查考核是造成整个社会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此前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有意夸大本应属于正常波动区间内的学生成绩变化,种种合力使教育压力普遍前移,这既加重了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也破坏了整个教育生态。

此外,过度学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对教师而言,他们的精力被过多地耗费,而且教师智慧的发挥也因自由的限制而受到了影响。对学生而言,简单重复则是一种浪费,反复训练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趋势;而超越他们心智的知识教育也是有害的,所以卢梭就主张用“消极教育”来保护学生免受这种伤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证明只有“跳一跳,摘得到”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学内容,否则除了给学生增添挫折感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以上诸多弊端必然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2021 年8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明确减少考试次数,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希望从源头上切断这过于频繁的考核。2022 年3 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22 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强调这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第一次中考,“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各地要认真落实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的规定要求,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确保依标命题、教考衔接”[7]。这两个配套文件其实都是新课标得以落实的技术保障,再参考“双减”的内容就会发现,2022 版义务教育课标其实就是“双减”能够长远顺利实施并最终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保障。

二、新课标的任务:确保日常教学活动回归教育本真

2022 版义务教育新课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保障日常教育教学对于教育本身的回归。

1.保障教学实践的有效落实

语文教育界有一个“吕叔湘之问”,1978 年吕老在《人民日报》撰文发问:“十年的时间,2700 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今天听来也依然振聋发聩,其实药方就在课标中。2022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1~2 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 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5~6 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7~9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8]。到高中阶段,“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 万字”[9]。显然,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还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重视是一以贯之,都认识到阅读对于一个人母语养成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阅读对个体尤其是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但阅读的效果又是缓慢的,不能立竿见影,不能为师生带来眼前的加分,所以有些教师会将其往后推移,但这种“日计之而有余,岁计之而不足”的功利主义教育会对学生的个体成长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长远的隐性伤害。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基本处在6~15 岁,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这个年龄段学生大部分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该时期的个体认知结构已经具备了一些抽象概念,但还不能真正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的阶段,思维活动需要具体感性的内容来支撑。明白了这一基本教育原理就会发现,低年级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有更多的感性阅读而不是抽象的数学练习,更符合教育规律。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其意义既体现在核心素养的养成方面,也体现在关注社会现实的道德情怀即课程的“隐性价值”层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苏格拉底将知识分子比作社会的“牛虻”……东西方知识分子都有着关怀社会现实的传统,新课标强调实践性也是对这一优秀传统的回归。

2.保障必要的闲暇时间

“双减”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 分钟。2022 版义务教育课标再次强调了优化课程设置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保障师生对于自由时间的拥有。

这其中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个体获得用于阅读等自由支配的时间获得精神成长,这一点上文已有论述。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个体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回忆,那些没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而是靠被灌输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否则即便个体所取得的一些短期成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支撑而优势丧失。疲于应付、缺乏自由时间、一切都被安排好的学习生活与马克思批评的那些异化状态无异,只有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个体才能获得自我反思的机会,反思不仅能获得知识更是获得自我精神成长的机会。东西方的教育家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最向往的教育也不是一味苦读,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闲适。古希腊语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认为只有在闲暇时,一个人才会真正学会思考和学习。杜威更是认为学校科目过多,学生过于忙碌的最大后果在于“不能使学生理解真正认识一件事和真正相信一件事的含义”[9]。他反复强调休闲在教育中的位置,“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还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10]。罗素也提倡对青年人开展一场“无所事事的运动”。只有在自由的时空里,个体才有机会将获得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世界联系在一起。

一个精神上没有成长的个体很难说其具备了公民社会应有的理性判断力。时间的自由也是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有自由是个体走向公民社会的起点。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许多人而言,接受这样一些教育理念,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现在要从顶层设计开始依靠外力破局突围保障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对于科学的回归。

三、新课标落地的配套措施:教育内外同步改革

新课标落地生根与持续发力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考试内容要准确体现新课标精神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远的不论,近的诸如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11];2021 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又相继出台文件,对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作出部署[12]。21 世纪以来,有关“减负”的文件法规不下数十个,但何以会越减越重?曾经一些所谓教改试验区也尝试着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由于这些实践对具体的考试成绩起到的作用有限,所以后来都流于形式甚至最后连形式也没有了。因此只有从具有风向标作用的中高考考试开始改革,才能倒逼下面的基础改革。

我们也乐观地看到,这几年的高考试卷内容发生了变化,2020 年全国II 卷语文作文题目是“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发表‘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演讲”;2021 年全国Ⅰ卷语文第一篇阅读文章就涉及朱光潜、钱锺书对莱辛《拉奥孔》的评论……这些显然不是依靠有限的语文教材就能解决的,这些信号传递到义务教育阶段会有积极作用。教育部也强调,“2022 年将迎来‘双减’政策实施后第一次中考,做好2022 年中考命题工作,对于引导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减负提质、巩固‘双减’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求积极推进省级统一命题,力争2022 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最迟到2024年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13]。这意味着中考内容的改革也开始纳入了顶层设计范畴。

2.避免过于迎合大众而降低要求

“双减”减的是作业量和作业时长,不是降低课标要求。一味迎合社会大众,无原则地降低教学目标的做法不仅对个体而且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拉低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准。20 世纪初美国教育以进步主义思想为主导,坚持教育应该充实儿童的生活甚至降低教学内容来迎合学生,其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显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不断下降,一些大学不得不对新生进行基础课程的补习,1970 年代美国社会发起“返回基础运动”来纠正,取消一切点缀性课程,要求重视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施严格的纪律,采用标准化测验,增加家庭作业[14]。2021 年杭州中考因数学过于简单、满分率高达15%而为人热议,因为这不利于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尽管杭州的中考是在“双减”与新课标政策发布之前进行的,但也不失为一个教训。因此教育部也提及“科学设置试卷难度”,“‘兼顾毕业和升学’的功能定位”,“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15]。这意味着课标要求不能降低。

3.教师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历史上的多次减负最后都不了了之,没有得到广大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参与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一线教师在“双减”中获得了更大的专业发展,收获到更多的教育幸福,那么其参与的热情必然会高涨,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反之,如果还是像以往的一些仅停留于纸面的口号改革,非但不能让他们获得成长和幸福,反而为那些流于形式的检查而疲于奔命,这样的改革注定会失败。在“双减”的同时,现在又开始推行“延迟服务”,那么这会不会将学校变为不叫辅导班的辅导班?整个社会都在拭目以待。

教育的现代化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没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公民,也不会真正走向现代化教育的。如果一味地在崇高口号下加大一线教师的工作量势必引起教师的反感,最终会导致“双减”政策的走偏和新课标理念的落空。

4.新课标落地需要进一步顶层设计

按照一些专家的建议,“双减”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有益的家庭活动,这对孩子的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会有很好的帮助,“亲子阅读”“亲子游”等这些以往因孩子缺乏时间而被按下暂停键的活动可以开展起来。显然这是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具有的内容。

然而现实与理想状态是有距离的,2016 年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有902 万留守儿童且近九成无父母监护[16];北师大2019 年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有6 亿人月收入低于1090 元,占总人口的42.85%;3.6 亿人月收入在1090~2000 元间,占总人口的26%;两者相加,月收入低于2000 元的人口共9.64亿,占总人口的68.85%[17]。教育是社会结构的复制和再生产,社会存在着的矛盾与冲突将不可避免地会在教育场域中得到投射与反映。教育有问题,但不一定都是教育的问题,教育教学只能解决其场域中的部分问题。陪伴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背后隐藏着的经济代价,尤其在目前因疫情而导致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弥漫着焦虑与不安全感。所以如亲子阅读、社会实践等,在家长受限于经济、时间等因素而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就需要顶层的进一步规划设计。

因此,2022 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得以真正落实需要外在一系列的配套保障,有赖于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以外的问题能够得以化解,这需要进一步的顶层设计。

猜你喜欢

课标双减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