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及重点思考——以重庆市S区为例
2022-01-01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姚懿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 姚懿
S区是重庆市工业大区,涵盖了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纺织等26个工业行业门类,目前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家,产业工人约20万人。近年来,由于受到全市功能区域产业布局、市内区县及邻近省市激烈竞争、产业优胜劣汰以及该区对工业发展的统筹考虑等因素影响,部分传统工业企业关闭或者外迁,短时间内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快速填补区域传统工业下滑空缺,推动实现稳增长目标的现实需要。
一、当前战新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经济贡献率较低
战新企业数量较少,截至2020年,区域内共有战新企业31家,仅占规上企业14%。战新企业单体规模不大,31家战新企业中,大型企业12家,占39%;中小微型企业19家,占61%,其中,中型企业5家,占16%;小型企业12家,占39%;微型企业2家,占6%。
(二)内部发展不平衡,战新产业过于单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家独大。31家战新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9家,占61%。2020年区域内战新企业共完成产值2152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97%,其余四大行业战新产值仅占3%。
(三)产业技术创新滞后,创新主体集体缺位
以传统制造、商贸物流为主的工业及服务类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区域内23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53家,仅10%的企业与高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开发关系,研发经费投入不足1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64%,远低于全市1.6%的平均水平;区内仅有的2家市级科研院所均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偏低,且与市场发展结合不紧密。三大创新主体的集体缺位,导致该区创新链和产业链严重脱节,产业技术创新难以找到有效的支撑点。
(四)园区承载力不足,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区域内虽有国际物流枢纽园、高科产业园、工业园等多个园区平台且已作产业发展规划,但从战新产业的分布来看,区域内31家战新企业中仅有4家落户在区属园区平台,且零散分布不利于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也给政府服务企业带来了难度。同时,产业发展承载空间严重不足,作为创新产业主承载地的工业园规划建设进度滞后、可用土地供应不足。较多的产业门类势必对本就捉襟见肘的土地形成瓜分之势,难以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发展优质的产业集群,实现打造若干个完整主导产业链条的目标难度极大。
(五)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比较优势不够突出
区域内大多数战新产业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以第一梯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为例,数家笔记本电脑企业的主营业务为低附加值的电子终端组装,电子核心零部件生产及试制品研发等高附加值业务占比严重不足,整体呈现为R&D不足的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特征,受国际需求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六)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针对战新产业发展特征及规律虽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力度较小且未全面配套,无法完全满足战新产业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未出台支持战新产业发展的意见和专项规划,未对战新产业发展涉及的财政投资、财政补助及奖励、企业税收减免、行政审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政策进行有效整合。
(七)融资难问题突出,金融服务未能跟上
由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对特种设备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相关金融产品缺乏关注度和积极性,战新企业投入获益周期长是导致上市融资难的原因,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战新产业发展的头号难题之一。虽然该区在完善“助保贷”制度,加强与重庆科技金融集团、市级各类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尽力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融资和担保服务,但是措施力度不够大,难点突破不够快,未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二、加快战新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及战略重点
(一)加快战新企业招商聚集
招商引资的突破,是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招。要将战新企业作为招商引资重中之重,用足用好系列优惠政策,立足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及科研平台等科教资源,以及自贸区、物流园、“渝新欧”等开放平台和现有创新产业集群等多方面优势,强针对性地编制招商引资方案和项目库。在战新企业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力改变原有传统招商模式,对现行模式、机制和政策进行全面优化,紧盯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产业核心领域,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逐一对接,用科学的政策体系、完善的发展规划和“一对一”的专项计划开展招商引资。
(二)做强做长战新产业链条
紧扣区域已有的战新产业,特别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规模较小的行业,在做好已投产项目跟进服务的基础上,以强化产业政策为导向,持续用力引进和培育上下游企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发展具有辐射作用的产业集群。同时,产业园区应千方百计大力吸引研发、设计、检测、物流等生产线服务机构入驻,以发挥协同集聚效应。
(三)支持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区域内科教资源优势,分担企业研发风险。推动高校和相关机构的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从而实现降低企业研发投入、满足企业研发需求、深化校企联动等利好。完善高校科研资源有偿服务机制,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创新机制调动高校教职工社会化服务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同时,可尝试在行政审批大厅设立专门窗口,对接企业需求和高校资源,提高科研资源社会开放的便利化和有效性。此外,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接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倍增工程”,鼓励支持企业独自或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共同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系列政策,覆盖企业从科研立项、研发过程到科研成果全过程,激发企业研发活力,加大R&D经费投入。
(四)探索设立战新产业技术研究院
明确建设计划,客观分析当前区域各主导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的模式,分别设立竞争前技术研究类、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类、公共技术服务类等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建设模式,参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的方式,拟定每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方向、核心任务、重点指标、扶持政策等条件,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公开招募建设运营机构,以实际运营绩效论成败。预设激励机制,在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之初,就对其收入模式、分配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尽量使研究院的收入来源和分配多样化。
(五)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
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转化与应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水平。推动“线上精准匹配+线下紧密合作”需求精准匹配模式,着力打造集资源共享、成果交易、金融支撑、人才保障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服务能级,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服务大市场。
(六)进一步优化战新产业发展平台
协调好本区域与市级园区互利共进关系,重点布局信息终端、集成电路及芯片等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龙头的战新产业提档升级,形成内陆地区笔电基地的绝对优势。加快区属园区平台功能完善和作用发挥。强化督查问效,加快责任落实,将工业园打造为全市有影响力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围绕文化产业优势,布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七)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
根据现有基础对接国家及市级战新产业规划,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制定本区域战新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引导各种要素向战新产业集聚。促进政策重心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并重转变,全面梳理涉及战新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整合作为规划配套政策,全面构建战新产业的政策体系,切实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大对涉及投资、创新创业、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行政审批清理力度,采取更加灵活便捷的措施为创新型企业工商注册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八)强化金融大支撑作用
立足科学城建设和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先行先试,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降低金融机构准入和业务门槛,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入驻,为战新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继续争取国家、市级战新产业财政专项资金,深度整合区域内各类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基金,大力引进海内外风投基金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新产业发展。引导、鼓励商业银行为战新企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进一步丰富以“助保贷、信用贷、创业贷”为特色的多元化信贷产品,打造保姆式跟踪服务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争取市级层面支持,加强对发明专利、版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探索建立“风险资金池”,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以及科技金融机构探索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实现路径。
三、结语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高端产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地区只有破解符合自身发展路径的密码,锁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