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2022-01-01孙耀胜孙倩倩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理论课党史

孙耀胜,孙倩倩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68)

2021 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此着力传承与弘扬党的光辉历史,充分发挥党史教育价值,是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强化大学生党史教育,使其不断汲取精神养分。因此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从而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淬炼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作用。

一、党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传承红色基因

党的历史是一部在共产党领导下无数革命先辈的不懈奋斗史。在一个世纪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岁月中,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衍生出的红色精神,凝聚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未曾见过战争的硝烟,大多阅历简单,生活平顺,缺乏顽强的品格和千锤百炼的意志。红色精神是无数共产党员的传声筒,能将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声音传递至大学生的内心。学习党史,能稳固大学生的思想基础,为大学生提供精神补给。学习党史,能使大学生在为中国开创未来的路途中迸发无限力量,助力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二)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阶段是塑造个人品格、坚定信仰的关键期,因此需要对大学生悉心指导,用生动鲜活的史实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1]。因此,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关系着党的百年基业能否永续发展,永创辉煌。学习党史,就是学习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真理、运用真理的过程。学习党史,厘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党史,并不仅仅是让大学生无条件对伟大历史人物进行赞颂,也不能因为党在奋斗历程中出现的错误而全盘否定党的领导,而是要从党不懈奋斗的历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统治阶级最根本的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思想行为、稳定社会秩序[2]。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西方势力重点打击的目标,西方炮制各种谎言,掀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浪潮,企图全盘否定党的历史,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借此瓦解我国的意识形态。党史教育本身,就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理论武器。深入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刻不容缓。对党领导人民革命的这段历史,大学生要弄清楚、搞明白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为什么选择共产党?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通过学习党史了解基本史实、正本清源,才有足够的底气回答这些问题,从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四)科学评价历史、汲取经验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对待历史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评价,秉持真理、修正错误、汲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3]中国共产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初心,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改革开放40 多年,无数成果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学习党的历史,引导大学生正视党在探索过程中的成就与错误,才能在未来的建设中少走弯路。对于党勇于革命、深入探索、推进改革的发展史,大学生不仅要科学地去评价,更要总结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把握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将历史与现实相观照,把经验运用到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当中。

二、建国后党史教育在高校的演进历程

(一)初创时期(1949—1956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社会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为了加深大学生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进一步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高等教育部推动全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信念教育与党的历史教育,此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最好的教育平台。最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有3 门,包括“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4]。其中,“新民主主义论”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初步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是早期党史教育的雏形。1953 年,为配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政治宣传,高等教育部决定以“中国革命史”取代“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以党的历史活动为基础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厘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初创时期的党史教育,主要围绕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展开,根本目的是要求大学生认识基本国情、增强革命的自觉性。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8 年)

“中共党史”于1959 年被正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并以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为主要教材,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中共党史”课程开设后,深受高校师生欢迎。但随着国内左倾思潮泛滥,高校成为阶级斗争的战场并一度停课停学,严重影响教学秩序。1970 年复课后,“中共党史”仍以“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凸显阶级斗争现象,教学内容被歪曲,课程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大大降低[5]。党史教育未能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转而成为加深阶级斗争的工具。此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学科建设严重受挫,党史教育发展陷入低谷。

(三)重建整合时期(1978—2005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涤清“左”倾思潮,教育部申明,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教育和以中国革命史为主题的历史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发展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随后,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进入新一轮改革调整,关于党史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更。“85 方案”中,考虑到当时青年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基本情况,决定以“中国革命史”取代“中共党史”,此阶段“中国革命史”课程不仅概括党的发展历程,同时还详述中国革命的特点、前途与基本经验,从而揭示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98 方案”中,结合时代背景新增“两课”内容,将“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概论”作为主要课程,从史实教育转向理论教育。“05 方案”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学生了解党史、国史[6]。这一阶段,高校党史教育由低谷迈入重建整合阶段,并最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开课中,以“中国近现代史”一课正式确立下来。

(四)创新发展时期(2005 年至今)

“05 方案”确立实施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逐渐完善。党史教育在高校蓬勃发展,中共党史成为政治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专门培养党史研究型人才,突出新时代党史学习的重要地位。2009 年中共党史专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一门特色学科,此时全国共有3 所高校开设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拥有硕士点85 个,博士点13 个[7]。建党95 周年之际,多所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专题MOOC,开辟了线上党史学习平台,丰富党史知识活动的开办形式。在一片党史学习潮中,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为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输送党史专业研究型人才做出重要贡献。教育部也紧跟时代发展,结合中国发展现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教材做出全面修订,不断丰富发展授课内容,高校党史教育步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三、新时代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史教育内容比重

从党史教育在高校的演进历程来看,党史教育内容随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得新时代的党史教学重点偏移。对大学生来说,“纲要”课应以历史启迪大学生智慧,深刻剖析党的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课时安排紧张的情况下,教师讲解“纲要”课程,在党史专题方面如何讲清、讲懂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如何科学剖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教学挑战,很容易形成教师讲不深、学生听不透的现象。党史教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教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强化党史教育,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党史内容的比重,对党的历程作全面、深入、系统的研讨,充分挖掘党史教育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提高党史专业教师人才比例

聚焦党史教育的创新发展阶段,全国各高校纷纷设立中共党史专业,亟需专业教师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体现其政治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教学内容和侧重点要有专业性。“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开课,不仅要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同时还有其独特的政治属性。“纲要”课教师队伍中,教师大多以历史专业为主,因此提高党史专业教师的人才比例是重中之重[8]。面对一般知识性问题时,教师有把握进行系统阐述,但在涉及党的政治性难题时,非党史专业的教师难以把握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能够讲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学理性,却无法体现其实践性与政治性,而这些复杂的问题又恰好是大学生乐于思考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如自己都无法搞清楚,更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更能在教学中启迪大学生思维,以渊博的学识帮助大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党史专业教师的人才比例,强化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时代变迁,教学方法也应因势而新,着重增强教学的时代感与吸引力。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目前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注的焦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模式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有效参考,教师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课堂,通过线上授课实现远程教学,无疑是互联网时代值得探究的新形式之一。同时,党史教育资源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能够更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播放音频、纪录片,展示烈士书信等方式开展教学,在党史教育中应融入情、融入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党史资料智能化、形象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中灵活再现[9]。党的百年历史留下无数波澜壮阔的人物事迹,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更应利用新技术引导大学生学习党的历史,从“心”出发把握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乐趣中学习历史,自觉把握党史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历史观。

(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

新中国成立早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大学生能够亲身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在多次改革完善后,其思想性与理论性得到完善发展。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侧重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迹,以及讲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缺乏对教学实践性的重视。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实践课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以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大学生生活实践上来。要讲好党的历史,就要充分发挥我国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把严肃的史实融入到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当中,让大学生切身体验、感悟历史[10]。党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昭示了实践的重要性,空谈理论只能是闭门造车,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促进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理论课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