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愚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2-01-01李佳怡
李佳怡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王季愚(1908—1981)的教学生涯跨跃了中国的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等历史阶段,曾先后任教于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哈外专”)、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在她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教学之中,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
在王季愚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反对单纯提升业务能力的观点,又反对搞空头政治。
王季愚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新的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外语专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课上,甚至于是办学治校中都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承前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1908 年3 月18 日,王季愚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石盆村黄林坳的一个落魄地主家庭,在当地王家也可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王季愚的父亲是安岳县桂香书院(现为安岳县桂香村小学)的山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他的思想在当时应该算是很开明的。在王季愚6 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请了一位秀才来教孩子们读书。在1920 年的时候,王季愚进入寄宿制的私塾学习,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和少量的速算,这样的求学状态一直持续到王季愚升至高小。在进入高小后,王季愚开始接触并系统地学习白话文,但是父亲怕她因此忘记四书五经和古文,在其放学后仍然坚持请老师来家里教古文。因此,王季愚的古文基础极为扎实。据她自己回忆,在她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候,她经常默念古诗、古文,甚至直到晚年她仍然可以全文背诵许多古文。虽然王季愚在少年时代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传统教育,但是也深受维新派父亲思想的影响,清楚地知道用功读书是为什么?就是为了长大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
这样独特的学习经历深深影响着王季愚,让其在青年时代接受了新式教育后自觉地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这两种文化在王季愚身上衔接得非常自然且未构成任何冲突。更为难得的是,在后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她很好地将这两种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专业课的教学中。这不仅体现了其传统文化价值观,更是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色之一。王季愚是哈外专第一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并且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讲好这门课。王季愚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语言生动。她喜欢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证,这就使得其所讲的内容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王季愚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拨动听课人的心弦。比如,在讲“社会发展史”中关于社会意识形态一章时,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创造文化、劳动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的论点时,她就结合鲁迅关于“杭育文学”的论述,联系中国实际,说明两者观点的一致性。她还曾经引用过《阿Q 正传》中的人物来诠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在讲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旧中国不可能得到发展时,又把茅盾的小说《春蚕》穿插在一起来讲,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想主要是通过批判传统的手段或者方式来确定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的确立过程也大多是用这样的方式。但是这也存在批判容易继承难的问题,即很难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过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多是简单片面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这种相对不客观的方式会导致教学效果被弱化。而王季愚恰恰就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克服了这个问题,很好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她能够做到这一点恰恰就源自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说,王季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王季愚看来,师者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因此,她也非常重视教师的政治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学生要上,教师也要上,并且她亲自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学习。王季愚经常参加青年教师的备课会议,指导大家编写、讨论和修改教案,甚至亲自示范讲授。王季愚不仅在工作上关心青年教师,在生活中,她也以爱护和关心的态度对待青年教师,面对他们的问题,她总是能够循循善诱,并给予帮助。
王季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能够深入人心,这不仅在于她的言传身教,更在于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护。她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遇到困难的学生或者是失去父母的孤儿,她都会解囊相助,这种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爱恰恰就是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把爱融入教学中。她深知学生所想所做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包括个人的生活、家庭、入团入党、未来工作打算等。正是因为她和学生推心置腹,他们才愿意和她倾心交谈。这种接触不是校长、院长对学生,而是真诚以师生关系相对待。这就是为什么她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并以此为据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包括马列主义课程。王季愚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爱。在她看来爱就是给予,把全部的爱给予学校、给予学生,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在王季愚看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王季愚校长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而这句话恰恰就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言传身教。在她看来身教更胜于言传——听其言观其行,观其行而信其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王季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放在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位置,并且亲自为教师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教师在多年后回忆时讲到“我们今天能在各自岗位上很好地工作,是和那个时候在马列主义理论上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底子分不开的”[1]98。王季愚不仅对自己的讲课严格要求,对每位教师也严格把关。在她看来,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师资质量,而不在于某一个人。比如,哈外专的一位国文教员回忆他的试讲,当时他试讲的内容是《论雷峰塔的倒掉》,王季愚校长亲自参加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王季愚说:“课文分析得详细,但要进一步把握文章的精神。鲁迅先生的每篇文章都洋溢着他的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是随着内容的不同体现的方式便不一样,文章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闪光也在这里,应该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好好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2]在王季愚看来讲文章不是单纯地讲解内容,而是要通过文章传递作者的思想精神,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精神感同身受,才能够引导他们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因此,王季愚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刻苦学习,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很大,学生往往随着教师走,教师歪了,学生肯定正不了”[1]97。在她看来,教师要多看书,备课要认真,教学态度要端庄,教学要生动,课堂气氛要活跃,但课堂纪律不能放任自流。王季愚向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造就一批学科骨干和带头人,形成梯队,使得一大批骨干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与此同时也向全体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希望他们在全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自觉性和觉悟,也就是要做到既教书又能够育人。
王季愚不仅仅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她更是一名革命的实践家,少年即投身革命的她,革命经历丰富,这也使得她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举例生动贴切,再加上王季愚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能够引导学生在确立新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守正创新,不忘初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指导理论和专业课相结合,更加有助于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并使其能在逆境中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应当说,这与王季愚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指导理论和专业课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