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有温度的人居空间
——对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项目实训课的浅近思考
2022-01-01李建林
李建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与传媒系, 甘肃 兰州 730070)
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是将学生前一阶段所学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某一具体项目的实践实操的一门课程。一个空间的设计,不是简单地用CAD等绘图软件把家具、饰品等元素“摆放”到一个图纸空间里面,也不是用3D软件画几张好看的效果图,而是要综合考量空间条件和使用者的需求,找到这个空间设计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为使用者在空间内设计的一种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人居空间中,更需要关注空间的人文属性。
古人云:“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居所,不仅仅是人遮蔽风雨、安排日常、享受生活的物理空间,也是人安放心灵、守护精神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生活质量如何,单从他的居住环境就能反映出来。良好的人居空间能够使人返璞归真,直达内心。所谓入户即入深山,闭门就是深林。人居空间处处散发出的宜人气息,没有生硬的隔绝之感让人产生拘谨压抑,也没有眩目多彩的装饰使人眼花缭乱,却能和我们的心灵默契对话,这样的空间我们称之为有“温度”的人居空间。
一、有温度的人居空间的涵义
一般的人居空间,往往具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可见的、有形的物理属性,也就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具有三维尺度的真实空间。还有一个属性是无形的,但却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是空间所呈现出来的外在氛围。它体现着主人的品味格调、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精神层面,我们称之为“空间的气质”。有形的空间满足人们生活起居的物理需求,而无形的空间属于精神层面。当我们在一个空间内丝毫感觉不到压迫感,内心宁静,精神放松,我们说这个空间就有”温度”。
二、有温度的人居空间需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判断往往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潜意识里人和自然关系的映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进化的过程中,自然的一切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说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粗糙的木头比光滑的不锈钢具有更大的亲和力,就是因为粗糙的木头更接近自然状态,而光滑的不锈钢更多地体现了现代工业技术。我们一般会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具有“温度”;另一个因素是传统文化。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会感受到周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以至于我们所受的教育,读过的书籍,生活中与他人的交流,都会让文化传统在每个人身上得以延续,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反映在所生活的人居环境中。
因此,营造一个有“温度”的人居空间,有许多方法可寻。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要遵循自然的基本规律,顺势而为。正确的认识自然,把人自身放到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使人的内心得到宁静,古人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这个道理。著名美学家朱良志先生说过:“人与自然之间原本没有判隔,人与自然的界限是人所划分的。人将世界对象化,世界似乎因人而存在,总是站在世界的对面。如果将世界对象化、外在化,那么一定会近在咫尺,远隔重山。”[1]因此,解决好空间和环境的关系、空间和人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从宏观规划到细节处理,充分关怀人的需求,与空间的诸多因素相互和谐,空间自然会既舒适又有品位,也就有了“温度”。
(一)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能离开阳光、空气和水。一套人居空间的朝向、布局是影响空间采光、通风换气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处北半球,把南边称为“阳面”,因为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受到阳光照射。一个空间能够经常受到阳光照射,光线明亮,同时也会相对比较干燥,虽显不足,但病菌蚊虫孳生的机会就少,这对健康极为有利。这种空间,一般称之为“朝阳”,反之则为“背阴”。朝北的空间虽然稍显阴暗,但光线稳定,不易受到阳光影响,也会产生宁静永恒之感。有阳必然有阴,阴和阳相互依存。我们在布局房间的时候,会把最重要、人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设置在朝阳的位置上,以便接受日照,享有舒适的光线。大面积的窗户使我们能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也能够感受到阳光的变化所带来的时间感。另一方面,即使是面朝北向的空间,我们也会尽量去开窗,以期达到采光和通风的效果。许多户型把卧室设置在北向的位置,容易产生宁静、稳定的感觉,利于休息。衣帽间、库房之类的空间,往往会设置在通风和采光都无法完全兼顾的位置,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从窗户望出去风景宜人。我们要充分利用窗户的借景功能,将美景借用进来,收四时之烂漫,使之成为美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不理想的角度,则采用隔断或者帘幔进行遮挡,达到屏俗的效果。苏州园林讲究“因”“借”也是这个道理。[2]环境的噪音更是要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卧室设置,安静是最基本的要求,空间要大,通风要好,因地制宜,动静得当才行。
(二)空间和人的关系
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往往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尺度、序列、动线等。人们从一个很大的空间进入到另外一个稍小空间的时候,就会觉得空间的尺度非常狭小。假如我们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再进入到这个空间的时候,感觉尺度就没有那么小了。同样道理,当我们进入房间前,如果入户的大厅尺度比较宽敞,入户后就需要设置一个尺度较小的玄关来过渡。这样,进入客厅的时候,就会避免由于内外尺度反差而产生客厅狭小的感觉。如果入户的前厅空间比较狭小,或者仅仅是一条狭窄的走廊,那么入户后就需要设置一个尺度相对宽敞的玄关或门厅,来化解入户时局促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转换,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空间的“仪式感”。空间需要过渡,人们从一个空间到达另外一个空间的时候也需要过渡,从空间的过渡转化为人们心理的过渡。
(三)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到空间里,则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做到动静分离是最理想的状态。我国传统的四合院,一般第一进院落往往是需要早起工作的男性居住,第二进院落主要是主人居住和会客之用,第三进院落主要由女眷居住。不仅空间秩序明确,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生活规律、人文理念、道德人伦等多方面因素,堪称人居空间的经典之作。现代城市人居空间没有四合院那样复杂,但处理好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重要。一般来说,靠近主入口的位置设置玄关或者门厅,然后就近设置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和衣帽间,卧室的设置宜远离入户大门,并且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这样,随着空间的层层递进,私密性也在不断增加,这就符合我国人们的生活习惯。我国历来讲究关系和谐与秩序,即所谓“长幼有序”。一个家庭里,主人卧室的面积是卧室里最大的,空间设施用材和配置是最高档次的,环境也应当是最好的。其他空间应当按照一定规则和顺序进行分配,这样才能保障家庭空间的资源分配合理,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另外,一个人居空间里客厅、玄关、餐厅等空间的面积,应该和总面积达成一定比例,过大或过小都会带来感官上的不协调。
(四)人自身与空间的和谐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人自身与空间的和谐也很关键。每个人由于自身条件和成长环境、教育程度、以及职业不同,对空间的期望和需求差异也很大。尤其在一些细节设计方面,更需考虑个性化的需求。从建筑室内设计综合项目实训实操的专业角度来看,人居空间设计一切以主人的生活习惯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个性化需求,以满足特定人群的行为习惯和审美需求。有人做过统计,在我国明代造园专著《园冶》里,“美”字总共出现了3次,而“宜”字出现了72次[3]。也就是说,空间营造的核心在于“宜”,就是要强调人和空间的和谐关系。“美”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强调事物的本体特征,因而也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和时效性。所以,建立空间与人的连接,关键在于能不能在“宜”上下功夫。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住宅厨房操作台的高度就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细节,操作台过高,炒菜的油烟会伤害人的面部肌肤;操作台过低,又会增加人的肩颈压力。可以根据主人身高,对其高度进行增减。还有生活习惯问题,现在许多老年人睡眠质量不好,老年夫妻在一张大床上安眠容易相互影响,但同时又需要相互照顾,不能分居。如果在卧室并排设置两个靠在一起的单人床,既方便相互照顾,又减少了俩人的相互影响,可以说是解决了特定年龄段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还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心理压力大,容易烦躁。在设计厨房的时候,往往会在中厨的基础上设置一个西厨吧台,这个方式非常受欢迎。其实,重要的原因就是增加了空间的互动性,备餐的时候,可以随时和家人朋友交流。逢年过节,和亲人朋友一起在吧台上忙碌,既增进了感情,又促进了家庭氛围的和谐热烈。在日常还可以摆放鲜花饰品,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
三、结语
以上几个方面多是从空间的“有形”属性来进行分析,空间的“无形”属性依附于有形的空间。在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综合项目实训实操课教学中,笔者对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凝练,结合课程实训要求,提出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色彩、造型、材质、光线等方式和因素,让人们的空间气质更符合自身的气质。再能巧妙地利用一些艺术品,则使人们的空间更具有艺术的氛围,营造出具有人文关怀、暗香浮动的人居环境氛围,这样一个充满“温度”的空间就会诞生。其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我们既要找到人们的心灵深处的文化渊源,又能兼顾生活习惯,采用空间设计手段,合理利用各种元素,定会创造一个同时满足物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人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