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

2022-01-01杨焱婷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蒙学道德教材

杨焱婷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蒙学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蒙学教育以蒙学教材为主要载体。蒙学教材为幼童建构了一个最基本的学识框架,使他们能够多方面感知和理解世界。由于教材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有时所谓“蒙学”也会特指古代蒙学教育中的启蒙教材,也就是今天的儿童读物。蒙学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施教过程和施教方法等多个方面。蒙学教育阶段常常被教育家认定为古代儿童从8岁到15岁年龄段的教育过程,它被认为是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相衔接的重要教学体系与方法。[1]中华传统蒙学承载着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实施策略,对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研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功能:知行言习,德育为主

蒙学教育内容纷繁复杂,包括社会所需要的多种知识类别,以一定的示范性、指导性和引领性充分反映中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与细则[2]。因此,它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中承担着必不可少的独特功能。启蒙教育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目的,即教授儿童识字读文;二是直接目的,即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和处理事情的基本能力与方法授予儿童;三是主要目的,即培养儿童自觉践行传统道德的能力,这同样也是今天启蒙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因此,纵使蒙学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会逐渐改变优化基础教育教材的内容或形式,但其对儿童进行教育始终具有特定标准,即识字,授知,德育三个功能一以贯之,相互统一而步步深入,具有层次性。作为主要载体的蒙学教材更是包含多种功能,可以用来教读写作、讲述历史、传授知识,寓教于乐,综合性十分突出。

(一)道德启蒙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儿童道德的养成非常重视,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中国古代,基础教育特别注重个人道德素质的形成、培养和提高。儿童结合书本内容,对劳作习礼、基本规范等进行了解和把握,逐渐将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优秀品德、传统文化等融入自身的道德情感体验之中,为未来的人格管理打下较好基础。安身立命是自我人格管理的首要目标,人道主义的倡导和社会人伦关系的和谐在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受益良多,有利于儿童养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行为标准,保证正确的思维体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古人非常重视培养儿童高尚品德。在他们看来,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启发品性,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尚的人才队伍。这种人才观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也大有裨益。[3]道德训诫和识字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蒙学教育的主要传授途径,他们通过充满韵律的语言表述传达出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伦理观念,这些特质在蒙学教材中就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儒家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德性的培养和形成,致力于让每一位儿童成为道德、知识、见闻三者统一的德才兼备的人。除此之外,对国家、社会、他人、事业的热爱也是古代蒙学教育极其重要的内容。培养儿童要有明确的爱恨意识和坚定的志向;要有天下之心,关爱国家和人民;要谦虚谨慎,孝道善行,仁义忠恕。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人生境界,小可立人修身,大可治国安邦。

(二)习惯培养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古代习惯培养的观点深入人心,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重“行”而非重“说”。正如孟子所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4]这说明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也在蒙学教材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朱熹首创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学习、冠巾、洒扫、笔砚、饮食等诸多行为习惯作出明确要求,以此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5]清代教师崔学谷在《幼学·敬书》中严格规定,早起不洗漱不系发的儿童不得碰书。这种对生活小事的细致规定,是在儿童尚未产生任何不良行为之前,在教育之初就已经灌输给他们的。这不仅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得以实现,而且将教育融入具体的日常生活之中,此种方法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语言积累

无论是写诗还是作文,都要多读多看,甚至背诵上百首名章名诗名句。宋代一些教育家认为,童年是人生中记忆力最优质的阶段,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引导学生增长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能力。这充分说明加强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中华传统蒙学教材中,促进儿童阅读兴趣和提高语言积累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例如,以趣味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教儿童阅读和记忆;以生动的故事激发儿童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以充满韵律而又简单易懂的语言促进儿童理解能力的发挥。程登吉的《幼学琼林》一书,通过分类释义帮助儿童快速掌握词义,理解日常用语。阅读的过程既是识字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韵律有节奏,规则分明。在这些教材指导下,儿童可以边读边学,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提高学习效率。这为儿童识字的便利打下坚实基础,为语言积累做出了贡献。

(四)知识拓展

蒙学教材内容全面,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一本教科书可谓是一份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一种识字和阅读的教材,而且包含有大量的语言知识,甚至拓展到社会、自然、人文等诸多领域。在这些书籍中,我们可以找到星辰日月,虫鱼花鸟;也可以看到自然景色,市井生活;同时也能够感受时代变迁,历史渊源……《三字经》用108字、18句,讲述了数字、日月、四季、五行、六谷、七情等人生常识,篇幅精炼而内容凝练丰富。《千字文》也充分展现其灿烂文采。《幼学琼林》有三十多个门类,几乎涉及知识的方方面面。《龙文鞭影》文辞精炼、知识丰富,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涉及政治、军事、文艺、炼丹等多个方面。自清代中叶以来,我国蒙学教育更是迅速衍生出一大批通俗读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传播。后人评论其为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儒学、怪诞等各个方面的人和事。[6]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儿童教科书种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一举多得,益处颇多。

二、内容:修身为本,礼孝先行

蒙学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了从单面到多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说教到行为实践的转变,是一种逐渐规范化、生活化、常态化的教育模式。儿童在入学第一天起就受到一整套严格仪式明显抑或是潜在的影响。[7]蒙学教育通过有形的具体的方式发挥作用,将儒家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思想、礼仪等无形文化转化为物质载体,提升其知识掌握与情感体验能力。以立人修身为首要目标,以日常生活为关键进路,以礼仪规范为基础内容,以孝悌教育为启蒙核心,真正做到了修身为本,礼孝先行。

(一)以立人修身为首要目标

理想抱负是传统社会对培养人才的初级目标和基本指向。中华传统蒙学教育以立人修身为基础,以成长成才为主线,以志存高远为动力,通过对儿童的教育,不仅增加他们的知识,而且保护他们纯洁的心灵,引导其正面思维和积极愿望,促进他们的美德形成与德性发展。

(二)以日常生活为关键进路

传统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正直而有知识的人才。所谓“养正”,就是培养有正确知识和观点的正派之人。蒙学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能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实践和体悟。因此,蒙学教育与儿童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传统的蒙学教育强调从生活细节出发培养儿童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将儒家伦理道德融入现实生活,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它强调要养成以小见大、以礼相待的良好习惯,培养辨别是非、善恶分明、孝敬长辈和诚实守信的基本能力与品德。

(三)以礼仪规范为基础内容

在传统的蒙学教育中,尤其重视礼仪教育。古代教育家王守仁就主张儿童要学会礼仪,端正生活态度,注意行为举止,遵守礼仪规范,培养儿童端庄的外表,体现对父母师长的尊重。清代学者李毓秀的蒙学教材《弟子规》中,也可以看出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都需要在言行、交往、饮食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相处,如何合作,如何交友。这为遵守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修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以孝悌教育为启蒙核心

孝道教化是陶冶情操、升华道德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古代,许多儿童教育将孝道放在首要地位作重要提倡,将其认定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出发点。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将家庭与国家始终维系在同一结构范畴之内,孝道以其最朴素、最基本的美德表现形式,在维系和巩固血缘家庭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孝道不仅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孝道教育的地位在蒙学教育中尤为突出。

三、启示:思想引导,方法借鉴

蒙学教育在日益发展和完善中不断总结前人的智慧和经验,积淀了丰富的知识与内涵,形成了许多特色,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资源。在教育方法上,古代蒙学教育主张遵循以身作则、防微杜渐、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原则,重视儿童身心发展实际,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当今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借鉴模式。在去除传统蒙学教育思想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后,传统蒙学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今天的青少年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研究其教育价值的现代意蕴,汲取古代蒙学教育的精华,有助于提升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早教固本

现代儿童教育理论表明,道德行为是通过重复的训练使之逐渐接受无形的信念,通过将知情意的逐渐深入,形成个人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培养儿童品德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儿童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掌握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潜能发育,提升幼童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8]蒙学教育是人生的初始教育,是培育公民道德品质的基础养成阶段。蒙学教育所形成的良好习惯能够促使儿童自动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形成较高效率的反馈,在社会中仍然能够凭借其内部需求的强大力量奠定人生良好的发展前景。儿童受所在家庭正确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影响,可以为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打下基础。基于此点,陶行知先生表示,幼年时代是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倾向的最佳时期,人格教育一定有赖于六岁前的培养。[9]从家庭单位开始重视道德教育,符合儿童的教育成长规律。适时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养正”教育,能够为今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夯实基础。

(二)因材施教

根据未成年人不同的成长阶段,教育要有步骤、有特点、有系统地安排,也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群体分类指导、侧重不同。所谓个体心理发展,是指在相应的环境下,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整体活动不断转化、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它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变化,反映在个体身上主要是由教育条件适合的心理内部因素引起的。[10]中华传统蒙学教育是否能够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在教育内容上,多挖掘能够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各种信息,紧密结合儿童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善于模仿,易于记忆,便于理解。纵观目前诸多可考证的蒙学教材而言,大多数教材皆可达到儿童对文字的要求,得以满足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欲望和对各种知识的需求。二是儿童对和谐韵律具有独特偏好,蒙书编纂者在编写时要非常注重语言的对偶和押韵,在迎合儿童阅读习惯的同时,能够增强记忆效率和理解程度。三是多数蒙学教材的编纂者会根据儿童阅读的特点思考运用许多变换的句型、插图、简短的故事,或者使用大量易懂易记、简单通俗的短句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符合儿童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

(三)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的童蒙教育提倡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儿童从理论知识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在儿童既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训练使儿童认知成为习惯性行为,产生认知层面的飞跃。儿童教育严格要求其在学习中的训练反复性,致力于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条件反射,使习惯自然化,从而达到高水平的动态道德行为定势。该思想对当今儿童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即要始终坚持知识道德启蒙与日常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儿童天真单纯,求知欲强,具有可塑性,但思维能力弱,基本知识缺乏。因此道德教育要拒绝硬性灌输的不当方式。相反,应该把“大原则”变为“小原则”,并将它们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11]要坚持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注重行为的培养,从日常生活和行为小事做起,引导并逐步强化,养成习惯,进而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基础的形成。

(四)榜样示范

教育者以身作则,端正自身行为以形成学习楷模,这也是蒙学教育的重要方式和策略。以身作则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参与工作的基本要求。儿童常常会对所闻所见之事加以模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育者要在了解儿童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其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趋向于做正确的行为。通过教育者的品德引导和行为渲染潜移默化发挥好儿童善于模仿的独特优势,培养其健康心理和理智思维。在对未成年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言传身教,带头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管教和激励幼童。除此之外,环境也是儿童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要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成年人的人际关系、社会风尚、公共传媒等诸多方面,对儿童道德修养的影响相较于古人来说更大。因此,在儿童教育中,要强化德育环境意识,积极净化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道德成长环境,注重儿童德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的密切结合。只有教育者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来启迪儿童,才能使道德榜样对儿童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产生渲染效应,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深远且持久的效果。

四、结语

我国古代蒙学中凝聚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彰显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尤其显著。今天,研究我国古代蒙学教育,能够启迪现代教育思想与模式,认识和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品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相结合,不断推进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效,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之魅力。

猜你喜欢

蒙学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日新才能启蒙
蒙学:古人的儿童教育智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