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能动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举措探讨
2022-01-01周守军陆万鹏张文科
高 岩 周守军 陆万鹏 张文科 栾 涛
([1]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3;[2]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061)
0 引言
从能源动力专业自身发展需要来看,围绕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与发展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以及实验实践教学等主题,深入研讨能源动力一流专业创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思路、新举措,将有助于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发展时期,促进并推动教学改革的实施。目前,在能源动力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产教融合仍是相对薄弱的一环,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举措,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1 制约能动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因素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形成的“学校本位”观念,使高校能源动力专业主动寻求专业发展,探讨教学改革,融入行业市场的意识和行动均未形成具体和有效的举措。其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1)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对口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应用与学习的需求、对人才技能和知识储备的需求、对骨干人才择优任用的需求,尚未能准确传达于高校,从而导致企业与高校之间尚未建立明确的供需关系,因而高校设立的产教协同课程未能针对行业、企业的差异性满足个性化的、专业特定的需求。这是企业参与高校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积极性不足的关键因素之一。(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新形式下的专业素质需求。目前,能源动力专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依然突出,大多停留于满足学生实习、就业需要的浅层次合作,高等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3)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教学举措的整体性政策、鼓励校企合作的系统性政策还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健全。由此可见,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合高校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让能源动力工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2 山东省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举措
山东省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致力于从根本上增强行业、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的内动力,同时促进省内人才培养素质的综合提升与全面发展,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有机的、高效的衔接,具体提出了如下实施意见:(1)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步规划教育、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规划过程中的引导作用。(2)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背景下,立足于教育服务产业的协同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加速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与创新,形成创新综合体,进而深化产教融合。(3)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努力拓展行业、企业参与校企深度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提升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与高效性。(4)鼓励多方参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入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丰富师资来源,推动产教协同育人。(5)加强不同主体参与实习实训平台、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引导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自身优势,与高等院校实现供需双向对接。
3 能源动力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举措探索:山东建筑大学的实践
山东建筑大学积极开展本科教学改革试点,立项重点教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院校能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不断深入,依托产教融合课程环节,将产业、行业、企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与培训,着力加强能源动力专业产教融合途径的探索与深化。着眼点于不同产业、行业、企业,为发展方向各异的本科学生设立不同学习目标的产教融合课程。
3.1 新旧动能转换下的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授课
在新旧动能转换下的时代背景下,以项目为依托,开展课程教学非常适合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山东建筑大学已将该类课程在能源动力专业体系中设置和推广。通过行业调研、工程问题提炼、项目规划设计、概念设计等,采用“真题真做”、“真题假做”等形式,完成工程计算、技术设计、项目展示等多项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能源动力行业的企业恰恰拥有丰富的工程案例,适合本科学生去创新性开展课程设计。通过调研企业的实际需求提炼课题,进行课程设计的“真题”演练,既可以为能源动力专业学生提供坚实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又可以为企业注入源于学生的不同于大胆、创新性的想法和方案。同时,校内指导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指导产教课程,可以相互加深认识与合作,校企联合师资一方面能够为学生补充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工程实际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创新实力与人员梯队。热能工程学院已与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福源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蓬莱市滨海热力有限公司等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单位,引入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由校内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成产教课程的教学师资。其中,校内教学师资团队全面讲授产教实践平台、基地的校内课程,重点讲授与指导擅长的理论教学模块内容。师资由工程背景坚实、企业项目经历丰富的校内教师择优组成。外聘行业企业教学师资团队主要承担专家讲座课程部分的指导与授课,并全面负责产教课程中相应教学资源与项目资源的供给和保障。师资由各重点典型行业、企业的资深研究员、工程师择优组成。师资团队的总负责人由校内教师担任。在教学大纲及内容方面,由校内师资团队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产教课程教学大纲和讲授内容,课程分为教学和实践环节,主要讲授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行业技术最新发展动态。
3.2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产教融合企业现场授课
电力行业是能源动力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深造的热门行业和重点领域。据统计,受电力行业、企业发展态势的影响,进入五大电力集团就业的学生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电力集团内均拥有十分成熟和健全的课程培训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并伴随着国内外电力产业市场前景与发展动态,持续地实施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升级。如果将电力企业内部培训课程融入到能源动力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就能够为有意愿从事电力行业的工作的高等人才奠定工程技术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应用储备,能够有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为企业增添了人才培育的渠道。目前,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与泰安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热电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共建了集中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单位择优推荐行业、企业的资深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专家组成外聘教学师资团队。行业企业授课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均经过学科评审会、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并正式确定。学生直接进入到行业企业现场进行相关的产教课程学习,授课时间表以行业企业的时间安排作为最终审定依据。由行业企业专家确定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明确学生在产教课程中的考核方式与考核指标。学校与学院主要基于课程经费、学生安全等方面为产教课程提供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
3.3 山东建筑大学能源动力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举措的成效分析
(1)校内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产教融合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能源动力专业所涉及的各产教融合课程形成了完善教学师资队伍,校内师资均为优选的双师型骨干人才,校外师资包括行业、企业的科技带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资深研究员和技术总监等高层次人才。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共同构成了理论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行业视野广阔、技术更新及时的强大产教课程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2)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显著提升。学院积极争取与不同能源企业建立了多路径、多方式参与产教课程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对能源动力专业高等人才的基础知识结构与国际前沿知识储备的需求、对人才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掌握的需求,直接将企业引入本科学生的产教课程教学的基础环节,将特色产教融合课程纳入能源动力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极大鼓舞并调动了相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进而形成了学校学院与行业企业互利互惠的双赢格局。(3)学生创新实践和自主创业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学院始终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导向,立足于产教融合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提高技能实践能力为课程设立的核心,将校内理论课程、企业现场课程、行业技术讲座、国际前沿知识论坛融入到能源动力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改善了本科课程内容滞后的弊病,提升了本科学生的研究工程实践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山东建筑大学在校内外师资队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企业现场课程内容、行业企业课程架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举措的有益探索与大胆创新。深入分析了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了针对性的双赢对接,打破了高校传统的知识传授格局和教学组织形态,聘请了业务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行业专家与杰出工程技术专家参与能源动力专业产教融合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编制与审定,发挥了不同产教融合主体的差异化优势。产教融合课程的工程实用性和能力导向性特色鲜明,增强了行业企业在高等人才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过程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实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向企业需求后延,企业项目资源向学校教育前伸的良好互动格局,促进了教育供给侧要素与企业需求侧要素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