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构建与对策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压共同体价值观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1 大学生意识形态面临的现状分析

1.1 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和网络的即时引导

21世纪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开放、透明的网络时代。国际格局的变化导致意识领域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各种思想的碰撞和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疫情防控期间,各种不良的信息诱导,社会思潮的不断变更给青年的意识领域带来巨大的挑战。微博、知乎等媒介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无疑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主干力量。如何提高网络媒体的监督水平,使网络环境透明化、公开化、能量化,是高校意识形态构建面临的巨大挑战。

1.2 大学生思想的模糊性和波动性

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接受新消息的能力强,不间断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浪潮。但面对错误的舆情传播时,往往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思想呈现模糊性,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同时,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有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意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也比较强烈。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舆论,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易模糊。因此,如何正确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面临的一大难题。

1.3 意识形态构建教育力量单一

当前学校主要承担了意识引领和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家长充耳不闻,漠不关心,单一地认为“宅家即安全”,不具有大局观,社会的责任感。这些思想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长,甚至社会的每一员,应“三管齐下”,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培养,思政建设不单是学校的工作,要依靠家庭、社会的集体力量。

1.4 抗压意识薄弱

2020年,无论是湖南师大商学院学生因院团委工作任务繁多而放弃生命,还是中北大二学生承受不了学业压力,作弊被抓,选择轻生,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明显薄弱。安逸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漠视或溺爱等不当教育,学校的思政建设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在挫折、压力面前的手足无措。身处在和谐社会的我们,全社会应加强对“身心教育,挫折教育”意识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不论顺境、逆境,都能理性、乐观、客观地面对生活、学校。尤其是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在班级活动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的建设,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年人。

2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构建

2.1 抗压意识

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但面对生活中普通的困难却难以克服,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首先,作为个人,经历高中严格枯燥的学习生活后,面对大学自由的环境的强烈反差,放松了自我的约束。这类学生往往有强烈的自信和自尊心,面对竞争受到挫折的概率越大,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易产生严重的受挫心理;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多数处于家长的包围圈中长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性强,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性过高,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的希望,在遇到挫折时,会有深深的自责感,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受挫性降低;学校教育中原则性和实践教育的不足。大学生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人,理想生活的信念感较强,在与社会准则冲突的同时,往往会产生自我否定。此外,大学教育缺乏实践性,高校的教育活动以理论或科研为主,学生的实习或社会活动时间较短,未能使学生真正的在社会中得到锻炼,提升自我的抗压能力。

因此,在面对丰富自由的大学生活时,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抗压意识”的培养。课程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的积极健康的身心环境。辅导员应通过访谈、班级主题活动多了解学生,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培养与指导。大学生,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才能积极地真正地去实现自我理想、自我价值。

2.2 忧患意识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忧患意识是对可能发生的祸害、灾难的忧虑和防备。《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老子》中“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可见忧患意识深深植入民族精神之中。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第一时间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忧患意识,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因素。

新冠肺炎的暴发,一瞬间或一段时间,公众会产生危机意识,但持续时间越长,往往会放松警惕,忧患意识弱化。大学期间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也许,此次与新冠疫情抗争的过程,对于处在和平美好时代的他们,能够刺激他们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一次难得的,宝贵的经历。思政课的建设过程中,应将抗疫的故事融入其中,增强学生长久的“忧患意识”,在忧患意识的主题上,正确传递“五位一体”“四个自信”的理念,培养有信念、有智慧、更加成熟坚强的有志青年。

2.3 担当意识

“青年者,国之魂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德才兼备”,培养有道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青年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实践的历练,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担当意识”。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体现了中共最高层领导对当代90后的希望。“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一代所发出的时代号召和要求。理想是一种政治信仰,本领是独特的工作和创新能力,而担当,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勇气、胆识和魄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增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广大青年应自主致力于“中国梦”“强国梦”的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2.4 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是由有机联系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构成共同体的成员彼此尊重差异,共同面对困境,共同促进彼此发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凝心聚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内在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一个空泛的理论,应指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共同体意识,互助合作,任何单一的行动是不可取的。

3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3.1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而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整个高校教育的首要环节。而作为中华民族地一份子,应坚定爱国主义信念。高校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展现中华民族的感人事迹和抗疫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可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在校风、传统习惯、活动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形式,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营造和谐、正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从中国故事中感悟“中国力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体系,增强青年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力争做到“两个维护”。

3.2 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观,关键在于践行,需要不断丰富其活动形式。社团是高校思想活跃、活动多样的重要校园文化基地,通过社团文化熏陶,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开展知识竞赛、举办文化道德论坛、传播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大力开展“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利用微信平台,学习强国等网络工具。如辅导员可在微信公众号发表《我和我的祖国》等文章进行网络思想教育,利用学习强国学习传统文化,感受英雄事迹;开展“思政金课”建设,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此次抗疫过程中的先进事迹挖掘潜在的思想教育元素,上好微党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针对高校封闭管理的特殊情况,辅导员要经常访问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心理教育,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服务育人。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融入意识形态培育,使学生深刻理解正确价值观、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3.3 “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合作共赢

学生居家学习,家长应与孩子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主动与学校沟通,面对孩子的“宅生活”,增强大学生会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创造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学生在校期间,应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关心学生,与学校加强沟通;学校是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利用大学生网上打卡,引导学生填写个人健康信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同时,教育大学生应多读书,勤思考,净化心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社会上。面对挫折时,保持健康的心态,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压,增强自身的“抗压意识”。最后,社会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公司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学校合作传播正确的思想教育,如腾讯网的“战役行动守护善的力量”等活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积极参与,力争培养有价值、有抱负、积极乐观的成年人。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担负振兴中华之民族使命,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构建,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族不断进步。因此,高校、家庭、社会应重视青年正确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培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抗压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国际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抗压共同体价值观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废旧轮胎橡胶颗粒——黏土的单轴抗压特性
共同体的战斗
排便训练前 先训练你的抗压神经
基于红外热像的衬砌混凝土抗压损伤试验研究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型GFRP筋抗压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