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生活,潜润课堂
——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涵法治道德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栎社小学 浙江·宁波 315153)

0 引言

小学作为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建立的初期,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教育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旨在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其自觉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在教学中应用道德叙事法,将枯燥的道理融入生活,以更具温度的方式传递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内心,真正做到道德教育的入脑入心。

1 道德叙事法的基本内涵

道德叙事法主要是以故事情境作为媒介,有效传递、诠释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小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例的有效结合,使小学生在聆听故事期间,易于理解并掌握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小学生的品质发展。道德叙事法有效拓宽了道德教育的视野,丰富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提升了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与认同感,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

2 道德叙事法的教学应用价值

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认知能力不足,且正处于性格、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常规的教育方法无法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在小学教学中,运用道德叙事法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采用叙事的方式,加强小学生思考的引导,使其在对事件的选择与评判中逐步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更能够使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的实践相互结合,在自由的氛围下,深刻认知道德内涵,在人物对比与情景模拟等过程中,学会建立正确的道德立场,在探究、讨论等实践中实现道德品格的健康发展。

3 道德叙事法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叙事主体出现偏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使用道德叙事法,需要实现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引导过度,低估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情况,致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忽视了小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内心反映。教师过多地以表演方式干预学生思想的引导,造成小学生沿着教师既定思维,标准回答的现象,限制了小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遏制了学生的表达欲,使教学成为了告知而非感悟,严重影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3.2 叙事内容过于模式化

道德叙事法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以其丰富的内容与冲突对话的形式,成为引领学生感悟道德内涵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模式化的套用,弱化了小学生的身心感受,以偏离学生真实体验的故事展开,无法与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反而使道德叙事成为标准化的预设答案,提及孔融让梨,一定是谦让教育主题,使道德叙事成为思想狭隘,过于专断的教学模式,无法激活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活力。

3.3 叙事价值出现缺失

道德叙事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教师在实践中弱化了其德育作用,造成了其教育价值的缺失,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故事的选取时,忽视了教学目的的指导,对故事的内涵价值挖掘不足,常常会造成道德叙事成为讲故事,流于形式,甚至可能会使小学生产生以道德行为获取表扬的错误认知,对小学生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4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效应用道德叙事法的策略

4.1 科学选取叙事视角

道德叙事法应用的基础在于教师如何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融入恰当的故事情节,在教学的目标的指引下,科学选择解读故事内容的道德视角,使小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感知故事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理念。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感受母爱、珍爱生命等教育主题为例,教师可以选择道德故事,如地震中的母爱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小学生解读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分别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情感,引发小学生思考。首先,教师可以用第一视角对故事展开叙述,使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沉浸到故事情境中,结合生活中自身母亲的行为特点,引导小学生更好地感知母爱的伟大,体会母爱所承载的伟大力量,并使小学生将这种认知有效迁移到生活中,转化为对于家人的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采用第三人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中地震发生时对于生命的感悟,深刻领略到生命的脆弱,从而帮助小学生建立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必要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工道德故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故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深入领悟道德内涵,从而强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形成正向的行为指导作用。

4.2 灵活开展叙事过程

道德叙事的关键在于叙述过程的引导性,为了有效发挥道德叙事法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下功夫,认真思考,灵活利用多元化的叙事方法,优化故事的呈现效果,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使学生在聆听中感悟、认知道德与法治的本质,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意识为例,教师可以积极创设生动的故事环境,做好学习氛围的渲染,使其与主题相契合,以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全神贯注跟随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思考。其次,教师在故事的叙述中,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运用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抑扬顿挫的方式进行故事的有力表达,必要时,可以加入一定的神态、肢体动作等,使故事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提升小学生的感官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组织学生采用游戏或者主题表演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在完成活动体验后,引导小学生自主分享活动的感受,深化小学生对于规则意识的理解与认知,准确把握规则的重要性与运用方法,并以此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通过灵活运用道德叙事法,可以将传统课堂说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德育体验过程,更好地发挥教育启蒙与引导的作用,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在思考、探究与体验的多维度刺激下,深入领会道德法治的基础知识,逐步建立健康、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自身的思想品格发展。

4.3 深入挖掘叙事主题

道德叙事的核心不在于故事的完整叙述,而在于借助故事的载体,有效发挥道德引领的教育作用,因此,深入挖掘故事中所蕴涵的道德、法治内涵是有效运用道德叙事法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在开展故事的叙述前,需要结合教学的目标要求,深入挖掘故事中的思想价值,学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如提问、设问、反问以及讨论等方法,使小学生能够有效感知故事中的教育价值,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其产生心灵的冲击或震撼,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标准,学会判别是非,并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自身的行为、价值标准。

以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安全意识等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多样化元素,充分展现火灾发生的场景,并结合真实的故事案例,以主人公的视角进行故事的叙述与表达,将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变化作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发生的全过程,以及火灾发生前后,主人公的行为、情感变化。在故事叙述结束后,教师可以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一步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并简要谈谈对故事主人公的看法,哪些行为做得好,哪些行为不够好,针对不够好的行为表现,给出理由与完善意见。通过小学生的分享与讨论,可以促进故事主题的有效深化,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是否存在过不恰当的行为习惯,及时发掘身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并扎实掌握安全、有效的火灾预防办法。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安全意识的理解情况,现场搭建与故事情节相似的完成生活情境,利用纸、彩笔等制作简要道具,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根据故事背景的设定,合理运用简易道具与基本知识,正确做好火灾的预防处理。

4.4 开放叙事情感评价

道德叙事重在揭示故事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这个教育过程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并认可故事中所蕴涵的德育内涵,才能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小学生理解、消化故事内涵的时间,并积极引导小学生对故事进行合理解释,从道德情感角度给予客观的评价,有效感受道德认知与情感升华的过程,更好地实现自我道德的深刻感悟和行为教育。

以“冬天来到雪花飘”的教育过程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合作方式开展冬天故事的完成叙述,并在故事展示结束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故事内容展开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对情感内容进行归类,将其划分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冬雪的喜爱之情。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记忆与最喜欢的事物,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尝试用轻缓的音乐为背景,以生动、富有变化的语言表达,突出情感变化的层次,踊跃分享自己在家乡的童年趣事,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刻感悟家乡的美好,建立其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另外,教师可以选择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进行分享,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日常小事中所反映的情感与道德内涵,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享自己的看法,尽可能以具有冲突性的内容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从而逐步启发学生有效交流道德看法,在相互辩论与交流过程中,反思自身与身边人的行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内涵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挖掘习题的内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