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现
2022-01-01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南昌) 江西·南昌 330013)
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对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实现。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土建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是围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工程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初步的项目管理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课程思政育人环节,一方面任课教师虽有思政育人理念,但由于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指导,“课堂思政”的落实往往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而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由于面向不同专业授课,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授课,不能对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法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政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影响其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系统设计
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专业课程和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通过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系统设计,可有效实现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自然、科学、紧密融合。具体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四大体系:
2.1.1 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更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从专业角度看,工程管理专业的多数学生未来将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与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因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
2.1.2 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教育
从学科的角度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其学习和研究更要有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目前存在不少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觉得工程管理专业是“万金油”,这势必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存在部分学生面对本专业庞杂的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受限,不知如何学习消化和吸收。
2.1.3 大学生道德和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不仅要拥有健康的体魄,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本课程结合关于项目管理者的道德观和素质要求等相关知识的讲解,重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和素质教育。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唤起大学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其次要鼓励他们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和实践经验,以此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最后要引导学生着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系统的专业素质。
2.1.4 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引导教育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决定大学生行为的心理基础。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价值。本课程思政教学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有效管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原则方法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
2.2 教学方法设计
在本课程的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课堂思政的教学任务。这些方法主要有:
2.2.1 启发式教学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动代入项目管理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感受和分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利用项目管理基本原理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进行正确的决策。
2.2.2 案例教学法
该课程可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基本上每一章内容都应设置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特别是在管理文化和管理道德学习中,辅助相关的英雄模范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建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从而建立崇高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2.3 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所学内容适当开展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管理情景里,深入分析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锻炼和提高了各项专业技能,同时培养了社会科学学习中所必需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2.2.4 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应经常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加深学生对自身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
2.2.5 换位授课法
课程讲授过程中,个别章节教师可以与学生换位,让学生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机械地听记变为自觉探索与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3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实现
根据上述四大体系的思政教学系统设计与教学方法,本课程紧密联系各个章节的专业理论知识,以案例讲解和理论分析为主要形式,形成了以下相关课堂思政专题内容:
3.1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讲授《项目管理的组织与管理》内容时,思政教育融入点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璀璨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涌现了鲁班、李冰、李春等古代匠人,留下了无数伟大的工程遗产,如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北京故宫,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世界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等,这些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的工程,无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这些宏伟工程项目的成功建造,体现了古人高超的项目管理水平。作为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师和学生,无不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3.2 发扬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坚守工程伦理底线
在讲授《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内容时,思政教育融入点为爱岗敬业、工匠精神。通过讲解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庖丁解牛、古代长城修建所用的土,必须经过筛选,在烈日下暴晒之后,用火烤干,修建之后还必须经过箭射检验,箭头不入墙才算合格的严格标准以及近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秉持的态度以及对待学习、对待工作所需的一丝不苟、坚持质量标准的敬业精神。增强学生求学规矩勤勉,做事严谨认真,做人不卑不亢,创业兢兢业业以及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韧性与忍耐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重庆彩虹桥坍塌事故等重大工程事故的惨痛教训,让学生懂得“只有具有伦理意识以及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才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3 培养唯物辩证观,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在讲授《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内容时,思政教育融入点为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通过讲解宋代丁渭挖街修皇宫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系统思维、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提高综合效益的理念。这对于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启示,就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把统筹兼顾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必须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努力加强顶层设计。同时再以新冠疫情防控的项目建设作为融入点,通过直观展示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修建奇迹,让学生切实感受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无比自信。
3.4 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遵纪守法规则意识
在讲授《建设工程项目安全与环境管理》内容时,思政教育融入点为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引入案例,分别讲解埃及阿斯旺水坝在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以及中国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馆建设中采用的可满足照明、通风、防水功能的气膜垫,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工程项目的建设既要考虑规模、功能,也要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通过引入清华附中工程、武汉市“9.13”电梯坠落重大事故、央视新大楼北配楼火灾等事故及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强化学生对规则、法律、制度的敬畏。安全教育可采用PPT讲授、实况录像展播、安全教育VR体验观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安全教育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学生心中,让安全生产的警钟始终长鸣在学生脑海中。
3.5 弘扬契约精神和诚信精神
在讲授《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内容时,思政教育融入点为契约精神和诚信精神。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举例不当行为如违反基本建设程序、采用恶意低价竞标、设置不平等合同条款、中标后不签合同、施工偷工减料、恶意拖延工期、甲方拖延支付工程款乃至相关责任人贪污受贿、满足私欲,双方勾结骗取国家资产等,启发学生讨论,通报法律后果,激发学生内在的契约精神、诚信精神以及对法律的敬畏心。
通过讲解工程合同纠纷的处理方式和过程,向学生传授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同时也告知学生从社会和谐角度出发如何有效的防止发生合同纠纷,在纠纷出现后如何合理的解决纠纷。增强学生守法意识,使懂得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活动中一定要知法守法,一切按程序、法律办事。
4 结语
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讲述课程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过程中,科学的融入做人做事的道理,并结合相关案例或德育故事深入浅出地加以引导,实现思政内容与项目管理理论的科学、自然和密切结合。同时在思政内容讲授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尺度,要以专业理论讲述为主,以思政内容支持为辅,真正实现两者教学效果的相互促进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