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图书馆服务重点专业群特色资源建设探讨
2022-01-01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0 引言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历史渊源较久,从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就在一些建校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的名牌大学相继探索建立,特别是在一些发展速度快、经济文化水平发达的区域里边的一些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中不断得到发展。比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南大人文库、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人华侨数据库”、海南大学图书馆热带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等。但是,在经济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地方,那里的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进步晚、发展速度缓慢。《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图书馆传承学习了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对照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特色,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模式,更加主动地融入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中去,以服务职教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双高”专业群发展、促进提质培优工作为出发点做好信息供给和文献资源的保存利用工作。
1 图书馆与重点专业群的特色资源建设的关系辨析
1.1 重点科学的特色资源建设的意义所在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还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源储备,高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高职的诸多专业群,要想全面发展是几乎做不到的,最恰当的方法就是集中力量办好一些特色专业群,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用提升特色专业群的声誉来提高高职的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因此,高职的图书馆需要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做好重点科学的特色资源建设服务。
1.2 重点专业群特色资源建设的作用因素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重点专业群是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图书馆又为重点专业群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智能条件,在现行高校评估工作中,一直存在对文献资源的数量、书目构成、藏书规模等进行考核的指标,尤其需要重点专业群提高文献资源存量和利用率。因此要求学校图书馆要做好重点专业群特色文献资源的收藏和利用,以便能够保证帮助重点专业群的教师在推进教学科研和校企融合时有充分的资源可以利用。
1.3 重点专业群特色资源建设的简要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推进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一是要具体集成分析。要调研、掌握专业群和重点专业群的构成,判断重点专业群的建设级别、指标构成、政策要求和验收要点。二是做好选项校内外调研,分析其建设的方向,判断其专业特色以及优势所在。三是在保证重点专业群的特色资源建设优先建设的基础上,带动服务校内相关专业群共同建设发展。那么如何进行重点专业群的特色资源建设呢?按照常规思路,需要定期的通过调查调研,采用文献统计法进行重点专业群的文献需求的研究分析工作,以便能够及时的关注重点专业群的教师和同学们对文献类型、数量质量、信息更新需求的变化。
2 图书馆在进行重点专业群特色资源建设时的总体把握
2.1 明确特色资源需求
毋庸置疑,高职图书馆的重点专业群的特色资源建设,对一个学校的影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使重点专业群的发展越来越好,在高职院校排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就要不断提升高职图书馆文献收藏和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要不断优化文献资源的布局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文献资源的收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断推进有步骤、有计划的收集重点专业群特色文献资源,不断满足重点科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求,逐步形成具有显著专业群特色的资源体系。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一是网罗国内、国外的重点专业群的一些专业性、权威性、前沿性的著作、文章,保证资源库的内容是最新的、高质量的;二是在进行书目资源的选择购买时,要选购一些权威的、有影响力的大刊;三是在数字化背景下,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更好的为重点专业群建设服务。
2.2 构建专业服务体系
在明确重点专业群特色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就要针对性的进行服务,把经费更多的放在重点专业群资源的购买上。一是在购买重点专业群的文献资源时,要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多购买核心期刊,因为核心刊物在相同类别的学术型刊物中,信息含量大、水准高,学术质量和科研水平是毋庸置疑的、有保证的,最能代表某一专业群的最前沿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要把视野打开,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有限的资源,而要放眼国内外,对于优质的外文期刊,不仅适当增大选购的比例,更要加强和国外图书期刊的联系,确保专业群的发展需要跟得上国际的最新研究水平;三是要在文献资源的多载体化上下功夫,不仅要考虑传统实体书刊,还要引进更多的电子文献资源,从多方面、多维度为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多特色、全方位的服务,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服务体系。
2.3 搭建共享网络平台
对于单个的高职图书馆来说,无论学校的知名度有多高,专业群在全国的排名有多靠前,都不可能把本专业群门类的所有文献资源悉数收藏,同样也无法满足各类读者、研究者的需求。所以,在进行重点专业群的特色资源建设时,要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在各高校之间搭建起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用这种多方协作的形式,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使不同学校的师生可以相互借阅利用文献资源,发挥不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优势,弥补单个图书馆建设的不足,也是信息化背景下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和特色发展之路。
3 进行重点专业群的特色资源建设服务时的具体举措
3.1 根据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高职图书馆进行重点专业群的特色资源服务的工作,就是为师生及相关用户提供更好的资源服务,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因此,图书馆要立足学校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充分了解专业群建设对文献资源的具体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及时的更新馆藏内容,建立起师生的需求档案,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定期的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源及时主动地提供给他们,使文献服务工作更有特色化,更具针对性,更有时代感。
3.2 促进重点专业群资源的有效整合
高职图书馆要及时的对馆藏的重点专业群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起高效的服务。比如,当下,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很大一部分文献因为时间、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化的文献资源,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利用联合目录的形式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对现有的资源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资源同质化。另外,高职图书馆要基于重点专业群的专门需求,加快特色资源的建设,针对特色专业群建立起有针对性和特色明显的文献资源数据库,从而使重点专业群的师生能够更加及时的研究其专业群的最新研究现状,对接市场需求,深化育人机制改革,服务专业群探索未来的建设趋势。
3.3 强化特色资源的信息开发服务
一般来说,重点专业群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承担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任务,建设和科研任务重、推进项目数量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很高。高职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必须以特色馆藏为前提和基础,紧扣学校的办学目标与专业群特色,构建与基于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独特的馆藏结构。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学校重点专业群的发展,图书馆要利用其现有的条件,做好对于重点专业群相关文献资源的挖掘工作。挖掘Web和挖掘文本是资源深挖过程当中的两个角度,对于学校的图书馆来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文本的挖掘。比如对于数目繁多的原始文献进行初步的汇总、搜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预测重点专业群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出针对重点专业群的文献资源目录、检索刊物;另外,还要根据重点专业群的发展要求,在深入研究其课题的题目、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于相关的文献进行二次加工,把混杂在不同的文献资源中的但是与其相关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搜集以及整理合并,为重点专业群的研究人员提供便利。
3.4 加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社会的发展搭上信息技术而进入快车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想提升服务质量,就必须实现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单单要掌握一些本专业群内的信息,同时也要全面了解其他专业群的发展情况,这就要求高效的图书馆针对重点专业群,要跟上信息更新的速度。一是要利用好高效网络数据库的优势,定期的更新数据库,跟上国内国际前沿建设指标和项目;二是还要尽力申请加入线上线下的有关本校重点专业群的学术论坛、从而为科研人员的教学研究、成果发布提供更多渠道;三是通过在互联网中建立方便的咨询服务、快速问答等服务,让用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针对个人需求进行专项交流沟通。促进图书馆专业服务的数字管理、网络管理、智能管理、协同管理。
3.5 进一步完善重点专业群特色资源的服务评价系统
对于高职图书馆而言,建立重点专业群特色资源建设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的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为学校的重点专业群发展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供基础保障。因此,高职图书馆要重视读者对其文献信息服务的反馈分析,根据分类汇总推进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读者对服务的需求,把这些需求分成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二是把这些指标应用到服务评价系统中,引导读者依据指标对图书馆服务进行评分,根据用户的评分以及给出的其他反馈,及时的调整服务体系建设方向、提高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对于重点专业群的特色资源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针对学校的重点专业群培养方案来调整自身的服务,多方面、全方位的提升资源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各校已经建立起相对科学的服务体系。只有根据时代发展不断的优化服务,提升特色资源的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走向深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实现大幅提升,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的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