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模式及推进策略研究
2022-01-01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河北·衡水 053000)
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和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中长期任务目标有机结合,重新定位,创新发展,让职业教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力量。
1 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1.1 经济发展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乡村振兴需要职业学校的服务,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产业振兴和精准扶贫是当下乡村振兴经济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需要职业教育积极投入。
1.2 人才培养需求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批切实了解农业、热爱农村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职业学校应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构建一支集知识、技能、创新于一体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同时,通过这支队伍培养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农民,使其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
1.3 科技支撑需求
我国经济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利用科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科技搭建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生产以及经营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1.4 文化发展需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广大乡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支持。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优秀的思想观念和高尚道德规范等,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去传承和创新,创造性的进行转化和发展,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活水”。
2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
2.1 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中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突破人才瓶颈制约,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应有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首先,继续做好中职学历教育;其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再者,加强对“新农人”培育。
2.2 乡村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
职业教育理应加强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职能,成为乡村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科学技术支撑,贡献应有的力量。首先,汇聚科技资源,推动产业振兴。其次,发挥吸力作用,构建科研团队。最后,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科学研究。
2.3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的职能。首先,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即由上收集各种信息、向下传递有效信息、内部分析多方面信息。其次,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2.4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
职业教育应成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尤其是地方职业教育。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职业学校应开发设计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课程,在不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培植乡村文化的创新力量,助推传统文化创新,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整体振兴。
3 模式及推进策略
3.1 改革之路: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
3.1.1 改革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对接
职业教育,应坚持依托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就助力乡村振兴而言,应立足当地农业产业,根据当地资源来设置专业,打造特色精品专业,服务指导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输送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
3.1.2 优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优化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加强技术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培训,重点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教育教学和生产的实际,引进新的技术,多进行示范性实验,积极在课堂上展示新型农业科研成果,充分服务“三农”。
3.1.3 灵活教学方式,与农民需求相对接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供给侧,要面向农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农民需求相对接。采取现场指导、外出观摩、基地培训、进车间、进田间地头等灵活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多种教学方式,更好更快更多地向农民传递最新动态,最新知识。
3.1.4 活化服务模式,与农村形势相适应
为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职业教育要不断活化服务模式。一是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指导,科技下乡、科技进村,提高先进实用型技术的入户率和实施率。二是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手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让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农业生产的最新需求,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
3.2 开放之路:实施多元化办学主体推进策略
3.2.1 联合社会主体强化服务
职业教育应扩大办学主体,协调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农民等多个主体利益,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积极开展为农服务,提高职业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3.2.2 培育构建职业农民共同体
职业教育应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产教融合的精神,在促进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发展中,培育构建职业农民共同体。通过扩大专业合作社规模,增加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培训组织带动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效能,改变职业农民务农行为,强化农民的务农情感。
3.2.3 积极推进PPP实践模式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是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公私部门各自行动主体之间的合作性制度安排”或“公私行动主体之间保持着某种持久性的合作,双方一起开发产品和服务,共同分享与产品有关的资源,共同分担与产品有关的风险和费用”。按照党中央关于“转变思想,加快公共支出改革”要求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尽力“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加大“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促使职业教育与多个单位或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
3.2.4 多元合作振兴乡村文化
职业教育应与地方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多元合作,不断整合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形成特色文化乡镇,建设成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为学生、学员提供参观和考察场地,开展文创设计或创业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
3.3 现代之路:现代信息化体系建设策略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职业教育需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积极推进现代之路。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方式方法。
3.3.1 拓展信息获取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发展趋势,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拓展信息获取渠道,振兴乡村发展需要新型农商人才。职业教育应顺应“互联网+”发展,建立地域乡村振兴信息研发中心,广泛收集有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信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撑。
3.3.2 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专业人员集中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培养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探索“互联网+”的创新科研,提高信息应用能力,包括在课堂教学、工厂实训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运用“互联网+”技术,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及时更新农科专业课程内容,改变传统营销服务手段,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在课程的实用性上下功夫,强化学生实际生产知识技能的培养。
3.3.3 构建网络服务平台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构建集新课程学习、新知识培训和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村民足不出户就可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相关信息。职业学校可以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与手机信息、手机微信等其他电子媒体建设融为一体,如通过手机信息、微信等及时发布农事作业预警、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3.4 发展之路:构建乡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
3.4.1 完善乡村居民教育政策法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根据未来劳动者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构建覆盖劳动者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乡村居民教育政策法规,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励机制,提高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3.4.2 加大政府对乡村居民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在逐年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的同时,应力求实现乡村居民终身教育投入的稳步增长。应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求,加大对地方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促使地方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持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3.4.3 激发乡村居民终身教育需求
激发村民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把终身教育思想转化为终身教育行动。同时终身教育体系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进而增加其收入,还便于转移农村劳动力。此外,还解决了农民闲暇实践娱乐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职教资源具有“中心资源社会化、社会服务平台化”的特征,理应在农民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职业教育应优化乡村居民终身教育供给带动终身教育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