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2-01-01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0 引言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风险并存,我国正处于百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们对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办一流的高等教育来培育一流的人才。只有培育出一流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创新驱动力。因此,如何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值得思考的命题。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这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道路。高校应当牢固树立“三全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青年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组织,肩负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光荣使命,应当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新时代“敢闯、会创”的时代新人。本文旨在探索在“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的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1.1 “思政+创新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办学方向和内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课程,需要我们在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予以精心引导和栽培。只有在正确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带领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具有社会主义最鲜亮的底色。
因此,高校共青团可以发挥“四个引领”的育人功能来践行“四个服务”。即:将创新创业融入“信仰公开课”、“青马工程”培训班、团干培训、团日活动以及新生入学第一课,让“双创”元素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思想引领”;依托团委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坊或创新创业类社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引领”;通过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举办专家学者讲座或者在二级团委开展学业导师大讲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学科+专业”的“方向引领”;通过打造“青年学习社”、“青年文明号”等精品示范平台,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忘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治引领”。
1.2 “科研+创新创业”
科学研究是高校五项基本职能中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科学研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简称“大创”)是高校中较为常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研立项和大创来培养大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是发挥高校共青团的科研育人功能的必由之路。
因此,高校共青团可以运用“一组织、二支持、三保障”全方位一体化的工作理念来激发学生以科研促进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即:一是组织动员有兴趣、有能力同学在其导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积极申报科研立项和大创等科创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或授权专利;二是为学生提供项目申报、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环节上的专业指导支持,为优质项目提供专项资金以培育其落地的支持;三是在实践场地、平台搭建等资源上予以优先考虑,在团内评奖评优、创新创业学分等环节上予以适当倾斜,在政策实施、成果认定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1.3 “赛事+创新创业”
参加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以及“创青春”等赛事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有目共睹的。以2020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参赛项目总数超过147万,参赛人数高达631万,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内地2988所高校以及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158所国外院校,这样庞大规模的创新创业赛事堪称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项由中央12个部委等联合举办的大赛经过6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内规格最大、影响力最高、认可度最佳的创新实践赛事。
因此,高校共青团可以依托“三个精准”全程一体化培养模式助推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赛事。即:一是帮助大学生“精准定位”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可参与的创新实践赛事以及参与赛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赛前对比赛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二是帮助大学生“精准发力”对标赛事相关要求,并进行逐个突破,让学生在参赛中提升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三是帮助大学生“精准获得”参赛中的点滴,正确认识成功的喜悦和失意的苦涩,让大学生在参赛后及时交流,认真总结和反思,以提升其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
1.4 “实践+创新创业”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和研究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以清楚地认识社会,充分地了解社会所需,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大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深入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体验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同时更多的为基层群众服务。时至今日,这项由中央14个部位等联合组织的活动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项常规性活动,更是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因此,高校共青团可以打造“一体两翼”的实践育人模式来服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即:“一体”是以“四个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思想指引;“两翼”是以“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以及“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为实体支撑,以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知国、爱国、兴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5 “榜样+创新创业”
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选树一批创新创业典型,引导其他学生坚定立场、向榜样学习,争当先进,展现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风貌是高校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他们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与典型,也是共青团发挥其“朋辈引领”,“传、帮、带”的坚实力量。
因此,高校共青团可以挖掘“一横一纵”两类创新创业群体来扮演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角色。即:以在校内开展校内创新创业之星、创业团队等先进典型评选和选树优秀校友中的创业先锋为“横向”指引,在校内营造浓郁创新创业氛围;以在落实上级部门开展的“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等评选为“纵向”契机,着力发挥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引领示范效应。
2 “三全育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保障
高校共青团以“思政”、“科研”、“赛事”、“实践”、“榜样”五个着力点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保障其工作稳中有进、与时俱进,“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落地、落细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五位一体”全员创新创业育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位老师,某一个部门就可以独自完成的。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同其他部门协作,以汇聚领导班子、专业课老师、专兼职辅导员、知名校友以及朋辈双创典型的“五位一体”全员创新创业育人合力,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在“思政”、“科研”、“赛事”、“实践”、“榜样”五个着力点上提供精准帮扶力。
2.2 “五位一体”全过程创新创业育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开设几门选修课,交几份实践报告就可以草草结束的。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同其他部门协作,将创新创业融入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形成“新生入学教育”、“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学习”、“毕业前最后一课”、“返校经验分享”的“五位一体”全过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在“思政”、“科研”、“赛事”、“实践”、“榜样”五个着力点上提供循环推动力。
2.3 “五位一体”全方位创新创业育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容易实现的。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同其他部门协作,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思想引领、专业指导、政策激励、平台搭建以及资源共享的“五位一体”全方位创新创业育人格局,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在“思政”、“科研”、“赛事”、“实践”、“榜样”五个着力点上提供稳定支撑力。
3 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对这一使命更是责无旁贷。此外,“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培养理念,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着力点,即以“思政+”引领高度、“科研+”引领深度、“赛事+”引领精度、“实践+”引领广度、“榜样+”引领温度,并在“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为上述五个着力点提供三个“五位一体”实施保障,即:“五位一体”全员创新创业育人、“五位一体”全过程创新创业育人、“五位一体”全方位创新创业育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