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方法探析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心理

(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0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与此同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现实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在遵循高校思政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在革新工作方法与优化管理模式上多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成为众多学术研究者和实务工作共同关心的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各自独立发展,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联系。这种分离式的教育方法逐渐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1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1.1 高校思政教育是心理教育实施的前提

大学生活阶段是大学生从高中迈入高等学校转而进入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心理问题容易突变的阶段。随着环境的变化,新教育方式的出现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极易出现因无法直面复杂人际关系、情感困惑和就业择业压力过大,而出现各类心理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依据自身的想法收集资料数据,而这些包含网络信息的数据资料本身是未经任何过滤筛选的。这种多元而丰富的信息本身是良莠不齐的,里面充斥的一些不良信息,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心理扭曲,而且易使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与政治素养发生异变。事实证明,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积极的心态既是大学生从容应对生存困境与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也是各类教育活动包括思政工作具体实施和有效开展的前提。培养大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个人的思想理念,并积极落实到人生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1.2 心理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当代大学生以95后和00后居多,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更加前卫,更加重视个性化发展,崇尚自由。传统的思政教育忽视了时代特征下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跟不上学生的时代变化。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形成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思政教育不同,心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平等对待学生并持尊重以及理解的态度,掌握学生真实的内心发展动态,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帮助其释放压力,从而真正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保证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产生正确解读,在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正常开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

1.3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不同高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引导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与模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之间的教育目标基本相似,都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1.4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合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

从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来看,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第一,思政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在思政教育当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基本训练。当前阶段许多大学生在思想方面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其根源也在于其心理。因此,思政教育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价值观念。第三,高校思政教育除了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之外,还需要通过解决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2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中呈现的问题

2.1 高校思政教育没有结合时代与实际

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都集中表现为与时代发展和实际生活相脱节,从教学内容上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理论素养、道德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汇聚于一起,未能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与大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在教育理念的传授上过于重视政治性,较多地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较少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舆论话题去探讨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加之学生缺少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对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教学内容上思政教师多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显得较为乏味。而知识体系的传授加剧了思政教育在内容上显得抽象化、陈旧化、模式化。授课形式上多以填鸭式的灌输模式为主,师生互动交流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习兴趣。

2.2 高校心理教育没有做到全方位落实

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这种特征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代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追求更加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多样化的娱乐活动,部分大学生有熬夜看剧、通宵打游戏的情况,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倦学习的心态。因此,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充裕的课外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匮乏,对于将要面对的社会压力,部分大学生可能产生心理崩溃的状况。种种迹象都与高校未能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关联。虽然部分高校为改善这些情况已加大了人力以及物力资源的投入,但是收效甚微。

2.3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出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

首先,两者的教学内容没有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问题。其次,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融合。部分教师在教授思政内容时只是讲解政治问题和思想道德理论,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而理想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之上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人格特点、认知能力以及社会交往关系等多方面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安排思政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最后,思政教育要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教学步骤,在了解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由“填鸭式”的教学思路,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交流互动的趣味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话题展开讨论并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优良而独特的思想道德品质。

3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间结合方法的探索

3.1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进一步发展

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被彻底抛弃,而是需要建立在各自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有效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其主要功能都是为了服务于高校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融合发展是充分汲取各自优势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本身必须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为融合之后的教育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发展。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基本需求,对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促进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2 高校思政教育要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理念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而心理教育的开展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虽然二者的教学各有侧重,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可以相互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其情感变化,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展开课堂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

3.3 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合

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要以师资队伍的有效整合为基本出发点,整合的师资队伍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渗透。首先,建立整合的长效机制。高校需要制定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融合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的方式促进思政教师学习心理知识以及心理教师学习思政知识;其次,建立良好的融合环境。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安排在相同的工作环境当中,从而便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的整合。即思政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的沟通与交流。

4 结语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寻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切实可行方法,以期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合力,这对于教学成果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