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医文化资源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及推进载体研究

2022-01-01刘晓宇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育人

刘晓宇

(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医学院校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重视红色资源尤其是红医文化资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依托载体来有效赓续红医精神。要培育医学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医道医德至关重要。以仁心施仁术,以大爱成就大医,妙手回春离不开科学精神及专业精神,更要在思政教育尤其是思政课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红医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1 融入红医文化资源是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诉求

红医的概念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最初由党的领导人提出来并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步丰富与发展。1941年5月在新四军纪念国际护士节大会上,陈毅同志就指出“我们实行的是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1],由此,革命人道主义被明确提出来。同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国医科大学毕业题词上指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此之后,革命人道主义逐渐成为红军医护人员的精神支柱与信仰,表明红军医护人员不但有革命任务,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政治使命,这样红医就成为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力量,并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医精神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红军医护人员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出的革命精神,是红医文化资源的核心。具体来说,红医精神的内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政治坚定、救死扶伤、埋头苦干、技术优良等内容[2]。从红医精神的内涵特征来看,红医精神应分为不同的维度,从不同维度去审视红医精神就能得出其真谛。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政治灵魂,属于信仰维度,是主要针对到底坚信何种理想信念等问题的回答;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价值维度,是主要针对为谁服务问题的回答;埋头苦干是红医精神的作风维度,是主要针对认识与践行革命实践问题的回答;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目标维度,是主要针对提高技术以履行职责问题的回答。

从红医文化资源的形成逻辑来看,虽始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以来的革命与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红医文化资源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来看,一部光辉的党史就可以梳理出红医文化发展的历程,红医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实践过程息息相关。红医文化资源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向前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红医文化资源的内核即红医精神被无数医护人员镌刻在信仰的基石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了独具每个时代特征的精神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随着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的发布,党的理论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培育的重要资源。在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与红医精神在内涵逻辑上一致的主要有抗疫精神,这些精神其实都是红医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并在可歌可泣的为人民服务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红医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其实质就是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赓续红医精神,从而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要赓续红医精神的血脉,不断坚定“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2 融入红医文化资源彰显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批示,系统、科学、深刻回答了决定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的焦点问题,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医学生面朝星辰大海,百舸争流。民族复兴路上充满荆棘,在未来各种艰难险阻面前,要担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从传播到传承,红医精神迸发的是恒久不竭的信仰力量。当下中国快速发展变化,“Z世代”(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的大学生是平视世界的一代,要将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经验上的自信转化为学理上的“四个自信”,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百年红医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滋养,为医学院校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医学院校要根据时代特征,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重点将红医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医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红医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以此反思自己作为新时代医学生的使命。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百年红医史的余音久久回荡,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件件红医文物、一个个红医故事,都展现的是红医文化,带来无比的震撼。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向青年们明确提出了学习“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要求。当前,医学院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要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用好、用活红医文化资源,讲好、讲透红医故事。红医文化资源是医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具有极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和极好的文化育人功能,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红医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红医历史、红医人物、红医故事、红医遗迹、红医精神、红医制度等于一体。通过对红医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并将其成果转化到思政课“四史”学习教育中,不但丰富了“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也是落实“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关于红医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19年红医联盟的成立,联盟各医学院校关于红医文化的研究也逐渐转向以实践应用及价值导向为目标,红医文化资源尤其是红医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不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将红医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推进载体和新模式。

3 拓展红医文化资源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传承中的载体

红医文化资源传承必须依托有效的载体来推进,载体是能够承载和赓续红医精神的内容信息与基因密码,促进红医精神和医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转化的活动形式及物质实体。针对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在推进红医精神传承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3个课堂”即专题式理论课堂、菜单式实践课堂、新媒体式网络课堂的相互融合,实现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同时,应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大思政育人的新格局。

3.1 专题式理论课堂

医学院校思政课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职业观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红色医生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红医文化资源传承教育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好红医精神的传承育人工作。

红医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育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将其有效融入理论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增强红医精神的育人效果,让医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体验理论的魅力。红医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思政课是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教学是否有针对性直接影响思政课的亲和力以及育人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红医文化资源在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正是因人而异的重要表现。

思政课是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基础与灵魂课程,在实际授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科学设置不同专题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贯穿和融入红医文化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恪守教学规律,也要以理服人,在教学相长中使红医精神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医学院校开展专题式教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从红医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出发,不断挖掘、丰富红医文化资源,使红医精神和风细雨地融入专题式教学内容。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及实践”专题时,将红医故事(红医人物贺诚的典型事迹、红医学校筹建过程等)融入其中;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专题中,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传染病防治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的事迹等融入其中;在“科学发展观”专题中,将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疫情的感人事迹、医疗体系的建设等融入其中;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专题中,将伟大的抗疫精神、医疗制度的完善等融入其中。由此,实现思政课由“知”至“信”至“行”的育人目标。

3.2 菜单式实践课堂

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社会实践课程的独特育人作用,促使医学生对红医精神由认知及情感认同转向行为认同,自觉在学习与实践中将红医精神作为前进的动力。当前,思政课通常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主要部分,应结合理论教学相关内容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促进实现红医精神入脑入心。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采用具有潜移默化、潜隐性特点的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进行红医精神培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统一与差异教学相结合,提高医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让学生在“菜单”中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红医文化资源如何融入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体验的转变,从而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迫在眉睫。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改变思路,由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被动参与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体验,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菜单式实践教学就是解决医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形式化、趋同化和无序化被动参与等问题,构建有时代特色、学校特色等的实践育人模式。菜单式实践教学包括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恒定主题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三大“菜单”,3种主要实践方式相互配合,使以红医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教学育人效果得到提升。

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沉浸式体验为主,达到红医精神育人靶向的效果,从而使红医文化资源真正从历史深处走入学生现实生活。为此,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红医情景剧、担任红医校史馆讲解员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及感染力。在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将实践教学搬到现场,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挖掘学校在不同时期的红医基因,以丰富校史馆的育人资源。虽然有的医学院校建校较晚,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不同时期也有鲜明、独特的红医文化资源,要加大力度在实践教学中用好这类资源。除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外,也要加大学校所在地区红医资源的开发力度,联合打造校外红医精神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3 新媒体式网络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媒介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对外界的认知以及对真、善、美的判断。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用好新媒体,让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根据医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利用好相关微平台,以拓展红医精神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为提升红医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应加大微平台建设力度,“把网上的舆论引导和网下的宣传工作结合起来,既能‘键对键’,又能‘面对面’,‘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4]。根据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关注点,将雨课堂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网络互动平台、网络隐性平台有效衔接起来,“打造红医品牌校园文化应结合医学生的具体专业特色和年龄特征,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来拓展红医精神教育渠道,营造具有鲜明红色医学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5]。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正在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但线上线下教学并不是“拼盘”,应将两者有效衔接,做到线上线下教学“无缝连接、有机统一”。应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契机,将网络平台运用到日常课程学习中。在思政课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等定时发布线上学习任务,分享与红医精神有关的资源、案例、讨论题等,并将教学班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在线下授课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以小组汇报方式实现对红医精神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使红医文化资源不断融入教学。同时,在微平台如思政课程公众号设置红医专栏,定期发布红医遗迹、红医故事、红医人物、红医访谈等,使得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加强交流与学习。

4 结语

进入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现实要求不断创新育人的各个环节。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注重红医文化资源在思政课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将红医文化资源作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红医文化资源的内核即红医精神在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中的引领作用,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红医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