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在大别山民歌传承与传播中的应用
2022-01-01马春莲
马 春 莲
(信阳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信阳 464099)
虚拟仿真技术(Virtual Reality)又称虚拟现实技术、灵境技术,也用VR简代之,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该技术是一种采用计算机技术和其他专用软硬件生成一个使人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上都有逼真感的模拟系统(或虚拟实体),且用户可利用其自然技能对这一模拟系统进行交互作用的技术[1-2].对于文化传播领域来说,虚拟仿真技术比其他传统传播媒介更有优越性,可以给受众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因此成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并得到广泛应用.福建师范大学创立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推出了VR线偶等产品,为保护南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央音乐学院在虚拟仿真技术层面,探索了音乐可视化技术,将视觉与听觉有机融合,创作了《See Beatbox》作品.这些成功案例为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经验,也进一步说明虚拟现实不仅是一个高度逼真地模拟人的现实世界行为的“模拟世界”,而且日益成为人类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新一维时空[3].
1 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大别山民歌是流布于河南信阳,安徽六安、安庆以及湖北黄冈、孝感一带的各类传统民歌的总称.该民歌由于处于鄂、豫、皖三省交会地带,南北交融,唱腔具有边缘性、过渡性色彩,形成了既有南方民歌的婉柔流畅,又有北方民歌的激昂高亢,旋律优美上口,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大别山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自己创作的歌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数量多达上千首,有号子、田歌、山歌、灯歌、小调、革命历史民歌等,直接反映了大别山基层民众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和文化心理[4].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民歌传承主体数量虽在减少,但仍呈活态在民间传承为群众所用,并且已从民间走向艺术舞台.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复兴之路》中的大别山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及近年来创作的《再见了,大别山》等民歌作品的传播,充分证实了大别山民歌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和生命力.
大别山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中,大别山民歌在发动革命群众,推动革命战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习主席十分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曾在2019年9月16日下午,到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堂,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同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亲切交谈.9月17日上午到光山县考察司马光油茶园并观看光山花鼓戏.做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好革命故事,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传播,引导人们坚定跟党走”的指示,为大别山民歌赋予了新的政治内涵和历史使命.长期以来,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传播多采取田野收集、基于现场表演的书面记录整理、带徒传艺、艺术舞台表演等将表演行为与曲目进行活态传承的手段.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记录和呈现音乐生活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 虚拟仿真技术在大别山民歌传承中的运用
2.1 虚拟大别山民歌历史文化主题场景设计
场景设计的虚拟环境主要通过MultiGen Paradigm公司的Vega平台建立.首先,运用Vega平台通过摄像机/扫描设备获取收集来的大别山历史建筑、民俗风貌、人文景观、地理环境的素材图像,使用画图Box程序通过基于真实感模型的沉浸可视化建模方法建立场景,然后对获取的场景素材图形实施编辑与变换,并通过CAD/3DMAX建立3D目标可视化模型[5].在皖西大别山山区民歌中,有一部分是反映革命斗争的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是皖西大别山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有些已成为红色经典民歌,至今广为传唱,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比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土地革命歌》《黄麻起义歌》《参加红军》《红四军南下胜利歌》《刘邓大军似天神》等歌曲[6].每一首大别山民歌都蕴藏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富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故事,将这些在革命年代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歌谣,通过VR可视画面表达出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讲述其中感人的故事,使每首歌曲成为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针对每首民歌的内容,收集相关音频素材和图像素材,进行历史文化主题场景设计,将其合成制作成VR效果的艺术作品,让学习者和观赏者在虚拟空间中感受文化的内涵、历史的厚重,引导人们进入历史文化中,与历史进行面对面交流.让观众了解每首大别山民歌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每首大别山民歌在革命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作用,了解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情感、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加对大别山民歌的理解,真切感受大别山民歌文化内涵.这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为大别山民歌传承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2.2 虚拟大别山民歌舞台表演场景设计
舞台表演是传播大别山民歌的重要途径之一.将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展现出同一个画面和视觉空间,能够表达出一种超现实的场景,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7].舞台虚拟设计以建模为基础,通过3DMAX构建需要的舞台模型,通过贴图设置添加背景图或者文字,可以呈现出一种舞台搭建和传统工具所营造不出来的、十分真实的表演情景,为舞台表演提供良好的视听环境和氛围[8].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可将大别山民歌传承人原汁原味演唱的现场实景与舞台现场实景实时进行还原与构建,也可将每首大别山民歌的歌曲背景与表演者的现场实景相结合,转化为视听一体化的三维立体动态实景.还可通过3D可视化建模等手段构建大别山民歌演唱舞台实物.通过3D立体声等手段,还原与提升民歌演唱舞台声场环境,通过全息投影等手段,打造民歌演唱舞台光影环境,全方位提升观众观映体验,使数字化的民歌演唱影像以生动、形象、逼真的形式加以展现,让观众在虚拟现实的浏览中受到更强的视觉冲击和更好的感官体验,吸引受众走进大别山民歌的特定语境,从而增强观众对于大别山民歌的学习兴趣,解决传承人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不能走上舞台表演以及舞台背景单一缺乏感染力等问题.
2.3 虚拟大别山民歌演唱沉浸式体验互动式表演设计
虚拟仿真技术中的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为大别山民歌学习者与歌唱者之间进行互动式表演设计.设计者在对大别山民歌演唱者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采集的基础上,构建观众与大别山民歌演出舞台、实物以及观众之间的多主体、多类型体验场景,利用VR中的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和全息影像技术,再现每首歌曲中的实景画面,使观众感同身受,渲染观众对于大别山民歌的沉浸感.沉浸感的营造有助于观众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多维度的感官介入从而获得深度参与,促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故事情境中唤起观众的情感反应[9].观众将设备佩戴好后,利用遥控器、手柄控制器等设备,对歌唱者演唱行为进行操作控制,让演唱者走进田间、地头等大别山自然环境中,走进当年送郎当红军、建立苏维埃、麻城起义等宏大历史叙事场景之中.通过光影成像技术实现与现实贴近的虚拟场景,配合硬件设施的动作以及音响合成系统,完成体验者在场景中的交互,获得近距离观看、触摸与操纵文化对象的机会[9],实现置身其中演唱大别山民歌的过程,使学习者更直观地感受大别山民歌产生地的地理、民俗等人文风貌,深切感受体验大别山民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体验大别山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这种交互式表演沉浸式体验的设计,使观众不再是大别山民歌的旁观者,而是处于真实场景之中的参与者和表演者.
3 结语
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进行双向融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趋势,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使得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与文化遗产互动,进而得以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VR凭借自身独特的优越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播体验,因此要充分利用VR来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实现文化传承.
在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中,传承人是关键,仅依靠传承人用传统方式的传承与传播,已不能激发现代年轻人积极做传承人的愿望,所以,激发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兴趣尤为重要[10].从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虚拟仿真技术与大别山民歌相结合所形成的“虚拟民歌”,可解决大别山民歌场景的现代化、数字化、沉浸化改造与提升难题,提升大别山民歌传承与表演的技术含量,能够吸引追求高新技术的年轻人,提升观众对大别山民歌的欢迎度与兴趣度.他们的加入使传统民歌的受众者年龄趋于年轻化,这对扩大传承人群体,改善大别山民歌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播方式单一、传承技术含量偏低、受众人少、民歌演唱舞台简单且感染力不足等状况,虚拟仿真技术对于促进大别山民歌当代传承和优秀民间艺术的新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所营造大别山民歌“虚拟现实”,开辟了传统民歌的生存空间,提供了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大别山民歌给予观众的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借助信息科技达成的交互式观赏活动,更是一种深入心灵陶冶情操的思想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