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验研究成果转化问题探究
2021-12-13李王杰王明献
李王杰, 王明献
(南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给出了指导: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修课(基础课、选项课)、三年级以上开设选修课,身体异常者开设保健课(必修课或选修课).“选项课”逐渐普及,成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与其他课程类型进行组合.2002年重新修订《指导纲要》,在原有课程类型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选项课”和“三自主”模式,无疑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如果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可以促进其积极参与上课和课下练习,进而使其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如何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面临的持续挑战.在已有的教学模式下,很多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利用经典理论、经验总结提供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并通过教学实验进行验证,然而,这些改革尝试,目前还没有可供全面推广的案例,当今高校体育正遭遇空前的危机与挑战[1].作为基层教师,这些教学改革成果很难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部分教学实验条件语焉不详,无法重复实验和论证,在实际操作中更难把握;另一方面,已有教学实验研究在实验总结中多把实验有效性归结为方法本身,没有对实验要素进行深层分析提炼可以提升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导致实际操作中只能模仿实验方法,而不能实现在自身教学方法基础上把握核心要素,提升教学质量.尽管已有教学实验研究存在部分不足,但是,通过横向对比已有的教学改革过程和结果,分析和提取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可以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普适性的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法策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以“高校”加“公共体育”“公体”“选项课”“体育课”为主题词,在SCI、EI、核心期刊、CSSCI、CSCD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论文2610篇.通过题目和摘要最终筛选出关于高校公共体育研究的文章371篇.通过全文阅读分析,剔除非教学改革论文,精选出17篇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改革实验文章.入选的文章都来自核心期刊,其中体育类核心13篇,非体育类核心4篇.
1.2.2 系统分析法.借助系统科学理论,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制作系统因果循环图进行系统运行模拟,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要素与结构特征以及在相互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已有研究成果的基本特征
对17篇文献的基本特征进行整理,具体如表1所示.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15年内,在时间跨度上符合时效性,有助于考察教学改革的历史演化进程.在项目上,涉及同场对抗项目篮球、足球,隔网对抗的排球、网球、羽毛球和表现唯美特性的项目武术、瑜伽、街舞、拉丁舞,尽管项目类型不同,教学方法改革并没有表现出项目间的差异,说明这些教改方法可以在不同类型项目教学中通用.在实验时长方面,研究者多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实验周期,在正常学期学年进行实验,可以确保实验处于单盲状态,对照组容易同期对比,不妥之处在于正常课程期间,学生其他学习、生活任务容易对实验产生不可预知影响.在筛选的研究中,研究效果相对于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表1 纳入研究的文献基本信息
续表1
2.2 作为对比的“传统教学方法”
纳入研究的教学成果对作为对比的传统教学方法描述普遍存在不足,仅序号12、14、16的研究对传统方法有简要描述,序号16描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序号14描述为“教师备课;教师讲、学生学;教师评、学生考”;序号12描述为“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备课、课中示范讲解纠错并督促学生练习及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练习及完成课后作业”.从已有描述的所谓“传统教学法”来看,“传统教学法”是“以语言传递和直接感知”[19]为主的体育教学法.然而,从已经出版的体育院校教材来看,除了讲解示范基本教学方法之外,很多教学方法如“视听引导法”[19]180、“分段法”[19]182、“领会法”[19]184、“游戏、竞赛法”[19]189、“探究法”[19]193、“小群体法”[19]195在2011年出版的《体育教学论》中都有介绍,所提供案例的教改方法在书中都能找到对应方法,不能算作很新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体育教师求学时期,都受过相关教育,为什么在从事教育工作后仅使用“讲解和示范”的传统教学法呢?是研究者的错误判断还是另有隐情?已有研究显示,如贵州省网球课程“主要以讲解、示范为主,缺乏多样性”[20];北京市高校街舞教学“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完整分解法、纠正错误法”[21];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仍然比较滞后,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导,如完整与分解法、讲解法等”[22];山西省普通高校“普遍采用的示范讲解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23];上海市瑜伽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讲解示范和直观演示法等”[24].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中讲解示范、指导纠错是当前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接受多年本科体育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教师放弃更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被诟病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呢?或许从纳入研究的文献所提供的解决方法里能够找到答案.
2.3 体育教学实验方法分析
2.3.1 教学改革实验共通之处.首先,纳入研究的文献所给结果都非常积极乐观,所提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技能、战术、体能、专业知识,甚至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明显提升,相比于对照组改观非常显著(P<0.05).横向对比17个研究结果和采用的方法策略,可以做出如下推断:既然不同方法策略对结果的影响都是积极有效的,那么影响得出积极结果的不仅仅是所采取的办法本身,而是隐藏在各种各样方法中的对结果有积极作用的更普遍的规律性,通过对比教学实验实施的过程,提取如表1所示的教学实验“具体方法”,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对课前、课中、课后3个时间段进行归纳描述,发现研究中存在对具体方法的描述普遍以定性描述为主,而定量描述较少的情况,这也是部分研究结果无法被重复实验论证或证伪,在教学中无法被其他教师模仿和传播的主要原因.对比“传统教学方法”不难发现,17项研究案例中课中活动和传统方法比较类似,区别最大的是教师或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回顾,这两项指标共同指向了一个方向,就是教师和学生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额外的努力必然取得额外的收获,可能是已有研究的共通之处.
2.3.2 如何提升学生体育教学额外付出.通过深入研究17个案例,可以得到一个隐性的假设:实验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可控和偏向积极的.这就意味着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对实验的配合程度高,能够积极甚至主动完成教师意图.而实际上学生怕累、不愿出汗、不爱运动的情况很普遍,这种矛盾的前提假设使得实验组呈现“师生共舞”,而对照组却成了教师的“独舞”.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努力付出可以控制和规划,作为单盲实验对象的学生的额外投入是很难控制的,哪些因素能让学生在课堂投入的基础上付出更多.第一,通过深度分析发现,教学难度对接学生学习程度,可以吸引不同层次学生付出努力学有所获.在案例7、8、10、11、15中都用到了分层教学方法,如案例11中的三色球练习法,对不同层次学生运用不同颜色网球,满足学生在适宜难度下避免挫折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要求,然而,分层教学存在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分层的前期工作,对应的是对不同层次技能掌握水平的把握、定位和区分,以及编撰对应不同层次的教学线路、教学内容、层次间衔接过渡和考评晋级等问题,需要教师或项目组深入研究和总体谋划.第二,智能手机网上授课APP+MOOC辅助授课形式.案例12、13、14、15、16都采用了课下视频教学形式.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由于不能到校上课,全国上下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授课,使网络授课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发展.体育网络课程可以方便学生课下自由预习和复习,学有所依,发挥学生自主性,加上教师的约束,通过后台可以对学生课下练习情况进行把握,增加了学生课下努力程度.同样,可以看到网上授课形式需要教师准备丰富的教学视频资源,与实际课程进度相匹配,并要求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下活动进行监控和指导答疑,教师课下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第三,确定目标.案例5、6、7、8、10、13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公布了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对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由此会对自己学习课程可能要付出的努力程度有一个大概的估计,在学习过程中会对努力付出有合理的归因.当然,对教师而言,同样需要付出额外精力制定课程总体目标、分解阶段目标、落实课堂目标,并对学生完成目标情况有总体的把握.同时,公布的目标可以成为学生对教师教学进度的监督者,会成为教师课堂授课行为的约束,教师必须按照课程目标按部就班进行.第四,成绩打分.这个方法只有案例17针对学生课外锻炼时采用,尽管对学生额外努力进行打分略显死板,但不得不说是十分有效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存在强迫学习之嫌,不太提倡直接使用.如果使用额外努力转换成绩的话,必须要求对学生额外努力的评价是公平、公开、合理的,结合网上授课形式,可以通过软件对学生额外的付出行为进行积分、徽章、称号等形式的奖励,代替直接用成绩考评,可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一个指标.第五,结伴练习.案例3、4、6、10、17都提到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组间有水平层次划分,可以达到一帮一的目的.在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调查中,有无同伴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体育项目学习也是如此.可以想象教师布置了视频学习和课下练习作业的微小压力下,同伴的相互督促和鼓励使得练习更有可能实现.
2.3.3 教学实验成果转化难的系统学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可以通过调整难度适应学生、增加网络教学资源、确定学习目标、成绩督促和鼓励结伴练习的方法来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落地,同样也能看到,采取改革策略教师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并需要有与之匹配的能力作保证,这些都会成为阻碍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落实的原因.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非线性系统,表现在教学双方相互作用是动态过程,教的输出与学的输入是非线性关系,同时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多方影响,单独考虑某一方面因素的作用,或者改观某一方的作用对整个系统而言都不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只有整体的、动态地考虑体育教学系统,才能深刻把握系统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由图1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相互影响形成复杂交错的系统回路,其中“与目标差距”是指学生实际体育技能水平和要达到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技能现状”是指学生当前的体育技能水平;“付出努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体力的总和;“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的感知;“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对要达到的目标的感知.
由图1可以看到,学生和教师会通过“付出努力”和“下调目标”两个举动来调整与教学目标的差距问题.回路1中,在理想状态下,学生通过持续地调整“付出努力”的程度来提高“技能现状”,减小“与目标差距”;同时,如果学生不愿“付出努力”,“技能现状”就原地打转,“与目标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加大的“与目标差距”触发了回路2中“下调目标的预期”增大,预期增大会不断降低“学习目标”,进而减小了“与目标差距”.在回路1中,学生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来提升技能,在回路2中,无需做任何努力,只需悄悄调低学习目标就可以缩减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在回路3和回路4中,教师同样会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悄悄下调目标来实现学生技能状况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两个典型的“目标侵蚀”系统.
图1 体育教学系统循环模拟图注:“+”表示箭头后的因素随箭头前的因素同向变化;“-”表示箭头后的因素随箭头前的因素反向变化
对体育教学改革实验过程的解释: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有必须实际操作的动力,教师愿意为课程付出额外的努力,如果是单盲状态,教师会在课前课后进行督促和监控;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的实验要求,会主动或被动地配合教师要求,都会促使学生付出额外努力,直到学生技能现状达到目标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频繁,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因此,无论哪一种教学实验方法改革都会对实际教学效果有提升作用.反推日常状态下的教学过程,一名新进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目标,课堂上采用学过的先进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但是学生方面回应并不大,课下努力程度不够,根据技能学习及遗忘规律,课堂学习内容则多半被遗忘,学生进步缓慢.由于上课班级多、科研、生活压力等环境因素,这名新进教师又不会在课下不断付出努力,那么随着课程进行,学生技能现状与教学目标差距越来越大,这名教师就只能悄悄调低自己的教学目标预期,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心理预期和学生在非努力下可达到的技能水平之间达到各自的平衡为止.这名新进教师也就变成了只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老教师了.在这里对学生不积极回应的解读来自哪里呢?在图1中,学生为课程付出的努力同时受“自我约束”和“教学环境约束”,“自我约束”是个体对体育课重要性评价的反映,“教学环境约束”包含周围人群对体育重要程度的评价.在当前教育环境中,这两者的评价都不太积极,导致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自我约束力低下,个人投入少,因此,学生的低投入也受体育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体育环境是学生和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总和,学生和体育教学环境存在交互作用.
3 教学实验成果转化难的解决策略
目标侵蚀困境是系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改革系统中某一方面因素不会对系统的长久发展有太大改观,应当从系统发展的角度,寻找着力点小、影响全面的“高杠杆解”,保证系统发展的长治久安.以下解决策略是在对系统目标侵蚀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17个案例提取的积极作用因素提出的.
3.1 调整“要我学”为“我要学”
《指导纲要》规定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评、学生考的现状不断把学生推离中心地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安排课程,督促学习,监督考试,因此,应当调整教学目标方向,把教学目标转向学生,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重庆大学许定国等[25]在借鉴了北京大学扩展学习时间、灵活上课时段的做法,突破4学期教学束缚,学生可以在大学四学年中完成选课和学习,只要预约通过设计好的“终极目标”,学生可以“按需预约学习”,结合丰富的课程平台资源,自主完成体育学习.这种模式建立在“上学必然有体育课,课程必然会测评考试”这种在学生中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基础上,突出目标导向,改变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连接模式,把图1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想方设法推动学生技能提高变成学生为了早日完成目标,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关卡,主动预约老师或者利用网络资源解难答疑的情况.在图1左侧,“教学目标”成了“学生付出努力”的目标变量,回路1被加强,因为回路中“教学目标”也就是“终极目标”是客观存在不可调和的,回路2失去“下调目标的预期”而破裂,学生必须在4年大学生涯里,通过自我约束和付出来缩减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教师回路中,因为学生学习目标很明确,可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针对特定课次教授内容学习的,无形中对教师教授内容的落实起到了监督作用,教师会在可能的努力范围内保持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目标.综上分析,调整目标方向,能够改变教和学的结构状态,是打破当前教学困局的有益尝试.
3.2 适宜目标设置与目标系统化
通过以上分析,在课程之初设置学生的目标任务,对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有积极作用,但是“终极目标”定得太高会吓退选课学生,定得太低很难实现《指导纲要》“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学生也容易懈怠,因此,怎么确立目标就成了必须讨论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中,目标设定是主要改革手段,目标的分阶段设置是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基础.因此,在确定目标时要层次分明,逐级递进,既要照顾零基础学生又要考虑高水平学生,可以对应《指导纲要》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来设置.根据图1,当“学生技能状况”与目标差距太大时就会发生“下调目标预期”的情况,学生会出现拖沓和延迟,因此,在设计前期目标时应当遵循简单适宜目标,后期提高幅度可以增大,随着学习的深入应不断提高目标难度,直至达到熟练掌握该项运动,形成参与该项运动的习惯.另外,设置的教学目标要系统化,系统化是适宜性阶段化目标的基础,保证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有深入理解,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绿色通道.
3.3 丰富辅助渠道
在图1中,对“付出努力”有直接影响的还有“能力”因素,即在学习同样内容时,能力强的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小;在完成教学任务时,能力强的教师所需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小,这里所付出的努力是指教授和学习中付出的时间、精力等.付出努力越小对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影响就越小,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越大.那么,通过提供实现目标的辅助渠道,丰富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降低目标实现的难度,可以变相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的能力.第一,在研究的17项案例中,借助智能手机的网课和MOOC系统,能够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回放、慢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扩展了教师教学的边界,当前科学技术完全支持和实现网上授课要求,因此,普及网上课程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目标完成度.第二,鼓励和策划结伴学习锻炼形式.在基于4万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同伴间的体育行为不仅提供陪伴与融合,还能提供信息的相互指导支持[26],同伴间相互的讨论、探索、启发和指导,直接提升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水平,有助于体育目标的完成.第三,丰富和规范体育社团组织.体育社团能够增强学生体育项目专项学习的归属感,提供相比于课堂授课更轻松平等的沟通环境,社团定期的比赛和展演能够示范带动技能学习,是学生运动体验和习惯养成社会化的铺垫与试炼[27].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必要且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