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根植爱与善
2022-01-01梁文菁
◎梁文菁
这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收拾着物品,“嘀嘀”的短信提示音响起,是三年前的学生若鹏发来的。
“梁老师,好久不见!我是若鹏。中午我查到高考成绩了,总分609分,语文119,算是没有辜负您的教导,感谢您在我初中三年里的鼓励。我想报读南方医科大学,希望下次再见到您时,能跟您汇报我已经被理想的大学录取。”
我有些意外又有些激动地回复:“祝贺若鹏!选择读医,看来你们家要成为杏林世家呀。”
“确实是受家里的影响。老师,您还记得在初一的一节语文课上,您让我们写的那本《回眸》吗?从那时开始,我就觉得,像我妈妈一样做一名医生也很好。”
我当然记得——
那一次语文课上的小讨论
“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都是伟人,有着崇高的品格。”“这些伟人的成就我们普通人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只能仰望。”“那不一定,这些大人物也是普通人啊。”“是啊,难道我们普通人就没有价值了吗?”初一的一节语文课上,在学完整个单元的课文后,我领着学生们做单元总结。在一位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引发了争论。一时间,课堂像烧开了的水,沸腾起来。
我问孩子们:“同学们,是不是都觉得伟人的崇高品格只能仰望,我们普通人无法达到?”“对!否则怎么能叫伟人呢!”他们中有二十来位举手表示赞同。“也有同学认为,我们普通人也能拥有大人物一样的大精神?”十来个同学点头。我还留意到,剩下十来个同学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只是以观望的态度静静地听着。
看来,同学们已在无意中开始探寻伟人经历的精神内涵,为自己的成长汲取养分了。我觉得这是榜样教育的一个契机,而最好的学习对象,莫过于自己身边的祖辈家人,于是我提议:“《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给好友写的一篇人物传记。我们也写一篇人物小记吧,选择家庭或家族中的一个人物,写下他们的故事,发现我们身边人的精彩。”
同学们听后反应不一,有一脸兴奋跃跃欲试的,也有脱口而出“家里人有什么好写”的,还有不说话,一笔一划在登记本上做记录的。最后,我们达成约定:两周时间,真实取材,多方采访,字数不限。而我也承诺,如果大家都能认真完成,我会对每一篇提出修改意见,并将它结集成册。
“真的装订成册哦!”同学们像是受到了鼓舞。“行,成册!”我点头允诺。
那一本全员参与的小传记
两周后,我陆续收到了学生们的“作品”,而且还意外地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字以上,哪怕原来觉得没话可写的同学,都写下了满纸的故事。要知道,按初一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写500字左右就不错了。这无疑让我有些惊喜。
同学们看上去很着急。收到小记不过两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催我:“老师,赶紧给我们讲评啊,给点修改的意见哪。”“行,修改意见我尽快写完,但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先分享写作感受。”
那一节语文课,大家热烈地谈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有几个同学还迫切地朗读了自己文章的片段,其中就有若鹏。若鹏选择了自己的妈妈作为写作对象,题目是《一名普通军医的价值》,里面写道:“即使是一个最平凡的人,也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同样值得敬佩和赞叹。比如我的妈妈。”若鹏是从舅舅口中知道了妈妈在学生时期的故事,“当年,妈妈与北京大学擦肩而过,但她并不后悔。读高中时,她获得了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成了北京大学的推荐生,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入门券。但她自小就有做一名医生的梦想,决然地选择了第三军医大学。”他打开笔记本,那里面记录了妈妈在医护生涯中记忆深刻的事,其中有被作为人质的花都小姑娘、凌晨花了几个小时缝合鼻子的刚成年男孩、被人砍了数十刀气管断裂的四会女孩……的故事。这些病人都因为妈妈的努力救治而获得了新生。最后,他读了小记的最后一段:“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的医生,正如大多数医生一样普普通通;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的军人,也正如大多数军人一样默默无闻。但是,即使是像她一般最平凡的人,也会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无法抹去的伟大。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十分珍贵的,如同太阳般闪烁着的光辉。”
若鹏的分享,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讲述自己写作的精彩故事,比如《从农村走出来的女博士》《平凡的她令我仰望》《苦与乐的交织》……这节课我们没有再去争论“是否只有大人物才有崇高品质”,因为从大家的掌声和感慨中,我们都已明白,大家早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已经深深懂得了“小人物身上也有大精神”。
课的最后,我们又一次达成共识:同学们根据我的修改意见再次修改。改定后将53篇文章按内容分成四个主题,由各小组长负责校对文字。同时欢迎家长在自己孩子的文章后面写上感受。我负责写卷首语。定稿后印刷装订。册子命名《回眸》。
我没想到的是,整个成册的过程是那么琐碎、细致而又令人充满期待。两个月过去,当充满墨香的册子发放到每一位同学的手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欣喜和珍惜。他们的目光中除了热切,还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重。因为这些故事的背后,蕴含着生命的品格与精神。
那一份炽热真诚的小心声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学生们的踊跃参与,令人意外的是家长们对这次活动也兴致高昂。
在成册过程中,我收到不少家长的微信和邮件,表达了他们对这次人物小传写作活动的感受。在征得家长同意后,我进行了整理,把部分感受收录到册子里。
今天做完手术下来,打开电子邮箱,仔细地看完了儿子若鹏发来的文章,心里满满感动。当然,事实上,我并没有他写得那么高尚和完美,但是,从文章里,我读到了儿子对我的爱和理解。我想说,儿子,谢谢你。
若鹏,从你的文章里,我也看到了你对善良和执着的认同。如果说身教重于言教,我希望我们的行为,能有助于善良和执着在你的人生中闪耀光芒。其实,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对所有人来说,善良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质。善良能让你去真诚地爱别人,不仅爱家人,也爱陌生人;善良让你能感恩生活,敬畏生命。而执着,则能让人坚持不懈地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成就一生。祝愿这些优良的品德能伴随你走得更远。
——若鹏妈妈
欣陶的这篇小记写的是她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母亲的故事。欣陶是退休的爷爷奶奶带大的,学校布置写“人物小记”后,她自然想到了写奶奶,这是不是“隔代亲”呢?
写作那天,我母亲和欣陶在书房里严肃地“工作着”,母亲叙述得很认真,欣陶记录得也很认真。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本身就是故事,何况她还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经历了中国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
透过书房温暖的黄色灯光,我听到母亲娓娓道来,看到孩子刷刷地记录着。她时不时打断追问,母亲则耐心地回答。母亲叙述的故事中,涉及到我幼年时感人的情节,连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听说。要不是老师布置这篇习作,这些经历恐怕就将永远封存在母亲的记忆中了。可能母亲觉得这些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平凡而不值一提,但在00后的中学生听来,却是那么遥远、新奇,却又那么令人感佩。
——欣陶爸爸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次偶然的课堂讨论,一次顺势而为的作文活动,会引发那么强烈的心灵碰撞。它就像偶然拾到的一颗美德的种子,在课堂中被我不经意地种下,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静静地发芽抽条,长枝开花。直到最后,我读完了所有的修订稿件,收录了家长们的感受,我才明白这次小记活动,早已超出了写作教学的工具性意义。
我至今还记得卷首语里的部分文字:
豆蔻年华的少年,不仅要有乘风破浪的志气,更应回眸凝视孕育自己生命的家人。从他们的生命中去感受温情与真理,收获勇气与担当。只有明白生命的种种苦与乐,悲与喜,才能更坚定地肩负起家庭,甚至是家族赋予的使命,才能立足当下,不改初心。
生命短促,唯有精神长河悠悠远流。
或许,这就是传承。
多么庆幸,我抓住了课堂上的那一小束火花。多么庆幸,我的语文课,不仅仅是一节语文课。愿更多爱与善的种子,透过课堂,植根在学生的心灵。